[返回大国关系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美航母的?

送交者: 尘与土[♂★★云和月★★♂] 于 2024-03-17 5:58 已读 2274 次 1赞  

尘与土的个人频道

+关注
«——【·前言·】——»

发现一个物体需要的是“听”和“看”,那如果是躲在盲区的美国航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办法都一样,都需要对事物进行查询。

这样一来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耳朵和眼睛,面对国防科技类的物品的话,那么就不只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而是需要人类去创造。

那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航母的呢?

«——【·雷达,武器的眼睛·】——»


在战争中,如果想知道敌人的一举一动,那么这场仗必胜无疑,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就想要制造出一种能够探测在空中的金属物。

如果有这样的一种物品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知晓德国战机的飞行轨迹,并且先一步对其进行击落,于是按照这一思想,英国物理学界立即展开实验探寻。

英国因为在当时发展速度极快,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将雷达服役于战争之中,因为雷达不受天气和昼夜的影响,并有着一定的穿透能力,受到多数国家研究制衡。

后来随着世界稳定局势的展开,人们对着微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雷达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装备,它的用途也变得宽广。

并且广泛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方面,如在气象天气预报、资源探测、洪水检测等方面都大量涵盖,并且做出卓越的成效。

那么雷达的好处这么多,各个国家必定是要争先恐后的进行研究制造,但是在一战期间我国正处于腐败的清政府统治时期,自骄自大。

等到二战的时候就陷入了内忧外患、日本侵华的无尽的战争之中,根本对雷达这个先进技术无暇顾及,直至刘永坦的出现......

«——【·学成归来,攻关雷达·】——»


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江苏南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研究雷达的时候他开玩笑的说道:自己要研制与自己差不多年龄的科技真是巧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雷达的需求不断扩大,科研者也在尽可能的发掘雷达的多番用途,雷达也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体制雷达在渔业、航天航海、海洋天气预报等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前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在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攻关,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所停滞。

直至1981年,刘永坦带着自己地对于新体制雷达攻克技术的决心从英国学成归来,他带着对新体制雷达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出对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领导的支持下,刘永坦等人拿着近20多万字的总方案论证,之后他在哈工大组建相关课题研究小组,对所作出的方案进行实际论证。

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直至1997年,新体制雷达才被批准正式立项,经过他们的研究成功研制出全天时、全气候的新体制雷达,总体的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科技核心技术也是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新体制雷达的研制直接让我国科技技术和军事实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段位,可以发展那些隐蔽的美国战机,那么这个刘永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雷达之父”刘永坦·】——»


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其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刘永坦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但是在他小时候生活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顺遂。

他出生在战乱年代,在他出生不久南京沦陷,但幸好在此之前他就与自己的家人辗转到了重庆,这才没有遭受太多战乱之苦。

“永坦”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想让他在战乱中好好生存、生活永远顺顺利利、坦坦荡荡,还有对当时身处内忧外患的国家和平的希望。

对于李永坦来说儿时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在温习完功课之后母亲抱着他讲一些家国大义,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李永坦可以说从小就在自己内心种下了报效祖国的心愿。

他怀揣着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下,在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一年预科和两年本科的学习之后,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经过在清华大学三年的学习,李永坦再次回到哈工大,成为了一名老师,传授学生无线电的相关知识。但是他的志气并不止于此,在他43岁那年刘永坦被派往英国进修。

«——【·留学英国,报效祖国·】——»


在英国进修的刘永坦正巧师从著名雷达技术专家谢尔曼,在英国学习期间,刘永坦凭借自己优秀的文化功底、过硬的英文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获得了谢尔曼的认可。

最终获得破例加入“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部分研究工作中,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所有中国留学生都没有机会接触这类工作。

接过这个研究工作之后刘永坦总是窝在实验室里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多的实验中刘永坦终于攻克了这项难题。

在这次难得的实验作业中,刘永坦受益颇深,他对雷达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知道了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的能力,但是也存在盲区。

当时很多国家都开始了对雷达进行进步一改良,将其“练就成为火眼金睛”,而这种新型雷达也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这时候刘永坦知晓世界潮流之后也立马为国家开始担心。

他不希望在这个世界发展快速的时代,中国落在最后,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在追赶世界潮流但是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所以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得知这一消息的李永坦并没有急切的返回国家,而是留在英国继续深造学习,他想要在这里获得一些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才能对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

1981年,这时候的李永坦在伯明翰大学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学校以优厚的待遇希望他留校工作,但是归心似箭的刘永坦拒绝了这个丰厚的待遇,踏上归国的路程。

«——【·研制新体制雷达·】——»


雷达可以说是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但是老式的雷达是微波雷达,只能沿直线传播,但是我国地势广大,且山河遍布,这样下来老式的雷达对我国勘测很不利。

但如果是新体制雷达的话,就可以直接绕弯传播。并且能够对航天、渔业等多个领域产生重要作用,但是回国进行这个事业对刘永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就连国外也是新的尚未研制出的技术,没有前列借鉴,很多人都劝解其不要冒险,自己好不容易得出的成就,如果真的研制不出来也就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永坦面对这样好心的劝解当然知道,但是出生在战乱时期的他更知道如果自己不站出来,那么中国将会再次陷入“落后”的步伐中。

经过刘永坦的向中央多次申请,磨破嘴皮子说出新体制雷达对国家的优点,最终获得原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支持,也得到了哈工大的支持。

“这个东西很渺茫,不一定能有结果。”刘永坦再次坦言,但即便如此,院里依旧有人支持他,并组成6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攻关。

就这样刘永坦一边教学一边进行雷达科研实验,因为新体制雷达对常规的雷达受到的干扰要多得多,所以技术挑战就变得非常高。

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他们要从比目标信号大百万倍的噪音中提取出想要的信号,这样的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日夜奋战,终获成功·】——»


就这样经历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做了千万次的研究之后,刘永坦主持的“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项目获得成功,为接下来的雷达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刘永坦所做的已经完成了自己当时的目标,但是对于他而言,其认为“纸上谈兵终觉浅”,要付出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成功。

1986年刘永坦又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试验站的研究,因为经费的原因,他们就租借了一个临近滨海的一个废弃养老院作为实验场地。

资金不够,他们为了能够使实验能够继续下去,开始了自筹资金,这时候的刘永坦已经年过半百,但是他与队里其他人一样日晒雨淋,架设天线。

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型体制雷达建成,之后在刘永坦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获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但这时候的刘永坦依旧不满足,他想要把新体制雷达从单个的试验站推向工程化实用化,达到可以应用在中国海疆的程度,面对这个决定,随刘永坦的团队表示全力支持。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但这次的工程量与之前的更加大,但是这时候的刘永坦已经64岁了,其依旧在事业上兢兢业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永坦已经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工作,于是将自己总指挥一职转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中,许荣庆教授任总指挥,张宁教授任总师。

«——【·捐出荣获的800万元奖金·】——»


2011年,经历了十几年的奋斗,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新体制雷达,该团队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9年1月,刘永坦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

面对这样巨额财富,刘永坦于自己的妻子显得无比从容,最终在2020年将自己获得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哈工大人才培养。

参考资料:

1.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科学网》.今日头条

2.“海防长城”铸造者——记刘永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

3.刘永坦院士: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光明日报》.今日头条.


贴主:尘与土于2024_03_17 6:10:58编辑
喜欢尘与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