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影片中认出妻子,大哭:我与她已六年未相见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3-16 20:33 已读 2244 次 1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1952年的一天,福建前线某部队。


部队中的一位连长,正和战友们观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突然,一道熟悉的身影略过连长的视线,他反复回想、反复确认,才发现纪录片里出现的劳模竟然是自己阔别六年的妻子!


那一刻的他,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悲伤的情绪瞬间爆发。


同看的战友都被他这一幕吓得不知所措,当有战友上前询问时,他颤颤巍巍指着屏幕说到:“她是我的妻子!我与她已经六年未相见了。”


这位连长的妻子,也就是纪录片上的那位妇女,叫李秀英。而连长,叫冯学永。


冯学永

关于冯学永和李秀英的故事,还要从1927年说起。


战乱离散 再见已是白头

1927年,李秀英出生在安徽一个小县城,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况还要养活一个孩子,当时李秀英家里穷的叮当响,无法养活李秀英,父母只好咬咬牙把李秀英送给了亲舅舅。


李秀英的父母也是想着他家膝下无子女,才把秀英送给他们,就这样,秀英被过继到了亲舅舅家。幸运的是,舅舅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有任何好事都会第一个想到秀英,秀英也特别勤奋,在农忙的时候,她做饭打扫卫生下地干活样样不拉,十分勤快能干。


李秀英13岁那年,家乡突发大洪水。


来势汹汹的洪水好似一头猛兽,疯狂地吞噬着这个小山村。村里的房屋都被冲塌,农民种的庄稼都被洪水淹没,甚至有很多村民都被洪水冲到了下游,寻不见踪迹。


年仅13岁的李秀英也没能幸免,不过好在她机智聪明,在被洪水冲跑的千钧一发之际,她牢牢抓住了旁边的树木,被几个村民救了下来。这次洪水使她差点丢了性命,看着村民都流离失所,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她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希望为村民建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转眼秀英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闺女,舅舅也觉得该为她寻一门亲事了,他跑遍大街小巷,为秀英寻找一个合适的郎君。


于是冯学永悄悄地进入了秀英的生活里,那时的冯学永经熟人介绍在秀英舅舅家做工,舅舅看他踏实勤劳,是个不错的女婿人选。于是撮合他俩认识。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时的爱情不追求轰轰烈烈,只求平平淡淡,经舅舅介绍见过面后,两人投入了爱河。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秀英觉得冯学永是个勇敢担当的男人,冯学永也觉得秀英非常的体贴温柔,于是两人火速办了结婚,开始了甜蜜的新婚生活。婚后的两人感情一直很稳定,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冯学永在外打拼努力工作,李秀英也把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过了不久,两人生下了爱情的结晶。

李秀英

可是正当生活都朝着美好方向发展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1945年,轰轰烈烈的二战胜利以后,我国解决了外患的问题。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少的英勇战士壮烈牺牲,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可是正当我们认为一切都该奔向美好生活的时候。中国内部的矛盾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背信弃义,发起战争,于是一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一触即发。


那日,同往常一样,冯学永跟妻子说要去父母家里帮忙收麦子,然后便早早地出了门。


谁知这一分别,这对夫妻就整整六年没见面。


在去父母家的路上时,冯学永悠哉悠哉地哼着小曲儿,殊不知危险已经慢慢向他逼近。一群来势汹汹的壮汉把冯学永的头套上麻袋,生拉硬拽把他拖上了车。当他反应过来时,看见车间里全是被捕的男人,有的岁数跟他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是很小的男生。他只得听候发落。

远在村里的妻子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捕,过了几天之后,妻子察觉到不对劲,觉得丈夫也该收麦子回来了呀。于是她四处打听,才发现自己的丈夫被国民党抓去充兵了!这时她的心头猛的一颤,悲伤的情绪瞬间袭来。


此时的李秀英已经怀了七个月的身孕,家中还有患重病的舅舅,还有一个孩子需要照顾,家里还有很多的农活。当她想到这里,眼泪已经不自觉地滑落在脸颊,一夜之间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可尽管如此,她还要撑起家里的顶梁柱,打理好的家中的一切,等待丈夫的归来。


李秀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也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


值得庆幸的是,邻居们听说她的悲惨遭遇后,都给予了她帮助,有的邻居送了米面,有的邻居在秀英外出干活时,帮她照看孩子,还有的帮她照顾身患重病的舅舅。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自从丈夫下落不明后,李秀英就更努力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干农活,本来属于两个人的工作现在只得她一人卖力的干。有时候累得直不起来腰,也只能咬咬牙坚持,因为她一心想着养活这个家!


李秀英

当李秀英在含辛茹苦养活这个家的时候,丈夫冯学永也是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自从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俘虏,他就每天起早贪黑训练着,他看不惯国民党军队腐败的军风,看透了军队里的尔虞我诈,他迫切想要逃离,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实施了自己的逃跑计划。可不幸的是,他还是被抓了回来。


尽管他被抓了回来,但他并没有放弃逃跑的计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有一支军队在密谋造反的计划,他们也看不惯国民党的作风,不管国民党到哪里,哪里都充满着百姓的哀嚎声,凄惨的叫声。可是解放军不一样,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就是正义的地方,解放军在的地方就有百姓的欢呼声,


不论解放军走到哪里,百姓都拥戴他们,崇拜他们。在冯学永心里,国民党是不能和解放军相提并论的,国民党只会烧杀抢夺,剥削百姓生活,自己身为一个老百姓,又怎么能和老百姓作对呢!所以他的心里一直崇拜解放军,解放军不会抓走劳动力去充兵,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解放军。


冯学永加入解放军后,受到了正面的熏陶,心中有党,他誓以守护百姓,保家卫国为己任,想早点打败国民党,早日能和家人团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百废待兴,此时美国正明目张胆地干涉朝鲜内政,三八线在美国人眼里形同虚设,于是中国提出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路滔滔跨过了鸭绿江,日夜兼程赶往朝鲜赴战,和万千战士一样,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也来到了前线工作!正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毛主席,他更要身先士卒。


大多数志愿军都与家隔绝,在漫漫的征程中离家越来越远,对家的思念却越加强烈。冯学永就是其中一名志愿军。


先有大家,后有小家。冯学永深知这其中的道理,这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为战争的动力,奔赴战场!


次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淮河与国内其他河流都不一样,它并不是以长度或者宽度而闻名,而是以频繁出事闻名,淮河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淮河平均2.5年就发生一次大灾害,灾害一旦发生,就会有百姓因此丧命或者受到牵连。


1950年淮河水位又创新高,修理淮河的工程迫在眉睫,生活在淮河下流的百姓苦不堪言。毛主席了解到灾情后,发出了治理淮河的号召,对淮河的治理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还召开了第一次治淮会,同年十月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计划。毛主席下达任务以后,男女老少都积极投入到治理淮河的工程当中,大有“治理不好淮河不回家”的气势。


治理淮河和抗美援朝在外人看来似乎毫无关联,但是对于冯学永和李秀英来说,这是他们两个为党奉献事业的见证,也是两人的感情枢纽,更是两人为之奋斗的同心所向。


一个是置自己生命于不顾,勇敢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一个是心系百姓,愿和百姓同甘共苦的淮河女志愿军。他们两人虽然没有相遇,但是他们的心灵早已在拐弯处邂逅。


冯学永与李秀英

李秀英幼时就因为洪水灾害差点丢失了性命,自己也曾在13岁那年暗暗发誓要为人民创造一个平安的生活环境。时隔几十年,终于在这一天她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于是李秀英积极响应毛主席“把淮河治好”的号召,热情投入到了淮河的治理当中,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全村的26个妇女一起工作,把这26个姐妹小团体取名为“女子突击队”。这二十几个妇女也当之无愧这个称号,在接下来的工作里,不管是下河淘沙,还是搬运石头,都有女子突击队的身影。


她们的胳膊肘早已经磨破,鞋底也被石头磨烂,就算脚底渗出了血水也浑然不知。他们势必要把“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贯彻到底,很多人都看到了女子突击队的精神,都不由得被她们的干劲儿所感染,于是在淮河治理中,有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鼓舞着所有志愿者们!


李秀英工作起来简直就是拼命三娘,她曾经也因为体力不支吐血晕倒,但不管是吐血还是起早贪黑,她从来没有叫苦叫累。


她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几个特别有干劲儿,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的棍子,到了晚上的时候,肩膀头肿得特别高,根本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反复按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疼痛才会得到缓解,这样我们才能睡得着觉。”


当时我们国家没有很多先进的设备,很多大工程都是要靠人力去搬,不管是搬运十几斤的混凝土,挖几十斤的沙子,还是水里存在不明的危险,都是要靠人去不断地尝试,可尽管如此,来参加淮河治理的志愿军们从不叫苦叫累。


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气概!


修筑淮河的堤坝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在六七月份洪水会再度来袭,所做的一切都前功尽弃,为了不让这一系列灾害发生,只得加快脚步前进。在修筑工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志愿者们也都能一一化解,大家一条心,不认输,不怕吃苦。


终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1951年7月,水闸工程提前竣工。而李秀英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两次都被政府提名为特级治理淮河劳动模范,还登上了当年的人民画报。


1951年10月,22岁的李秀英受中央邀请,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当毛主席听到了她的优秀事迹后,也对其赞不绝口。


毛主席签名

一位年轻的妇女竟然也有跟男人一样的雄心与力量,独当一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政府也对本次淮河治理颇为重视,不仅是淮河这一大问题解决了,更是通过这项工程,涌现了很多值得敬佩的英雄。于是,中央决定将这次淮河治理工程拍成一个纪录片,永久地定格这一难忘的回忆,更是让后代人学习和敬佩那些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


一时之间,李秀英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个巧合,也成为了冯学永和李秀英时隔六年再一次见面的机会。


1952年,抗美援朝成功以后,冯学永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升到了连长的位置。在一次巧合下,队里组织学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冯学永和战友们一同观看。


接下来便出现了开头中所讲的那一幕,冯学永在纪录片中看到那一抹熟悉的身影,那正是他已经六年未见的妻子啊!


部队里的领导知道此事之后非常重视,立刻派人去李秀银行的家乡寻找李秀英,此时的她在水利局上班,当部队的人找到李秀英后,把这几年冯学永默默为李秀英写的信,悉数交到了她的手里。


李秀英双手颤颤巍巍地打开信,当读到第一封信的时候,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她没想到自己还能再见到日日思念的人,她攥着这封迟到六年的信,多少委屈多少辛苦在这一瞬间也化为乌有,因为她等到了家里的顶梁柱!


1952年年底,李秀英安顿好家里的一切之后,千里迢迢地赶到了丈夫所在的部队。


见面的那一刻,两个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李秀英晚年照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不确定哪一天我们就会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不确定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不确定我们人生将会步入哪里。但唯一确定的是爱情不变,冯学永时隔六年,变了模样,变了身份,唯一不变的是对李秀英的爱,而李秀英亦是同样。两个人跨过山河大海,只要心中有彼此,在生命的某个转角处,就会来一次浪漫的邂逅。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