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国关系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知青岁月:他娶了陕北婆姨当上公社副书记,生了个娃娃起名叫双喜

送交者: 尘与土[♂★★云和月★★♂] 于 2024-03-16 18:56 已读 241 次 1赞  

尘与土的个人频道

+关注

当年一起到陕北陈家沟插队落户的十七名北京知青,就张连同一人留在了陕北,成了留守知青。他说为了淳朴善良的陕北婆姨,他甘愿做一辈子陕北人。

张连同是1969年1月下旬到达陕北延安地区的,当时他们十七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陈家沟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张连同临时在社员陈德明家借住,和陈德明家的大小子陈福生住在一孔土窑里,睡在一铺土炕上,也和陈德明一家一起搭伙吃饭。

图片来源网络

陈德明家四口人,他家大小子陈福生当年十七岁,三年前就参加生产劳动了。他家还有一个女子,叫陈二妮,当年十四岁,还没参加过生产劳动。陈德明一家人都很善良,家里来了北京知青,他们全家人都把张连同当客人对待。

刚来到陕北那几天,每天吃饭的时候,陈二妮都会站在张连同居住的窑门外喊道:“哥, 吃饭哩。”每次听到喊声,张连同就赶紧走出他和陈福生居住的土窑,到陈德明他们居住的土窑里吃饭。

过了几天张连同才知道,陈家沟的乡亲们生活有三难,一是吃粮难,二是烧柴难,三是吃水难。当时吃粮难张连同还没有体会,因为插队知青第一年由国家供应口粮,知青们不用为吃饭发愁。烧柴难和吃水难,张连同来到陈家沟没几天就有了体验。

因为当时正是冬季农闲,队里没有什么要紧的农活,社员们偶尔跟着队长干点零杂活,比如起牛圈羊圈(把牛圈里的牛粪挖出来),挑土垫牛圈羊圈等,其他时间,社员们就去塬上打柴或干一些家务,大家基本都把时间花在了打柴上。

来到陈家沟的第五天,那天吃过早饭,张连同看陈德明大叔和陈福生扛着扁担拿着板镢(一种短把的镢头)又要去打柴,他就提出也要跟着一起去打柴。陈大叔思谋了一下,决定让张连同一起去打柴。

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扁担和绳子,陈大叔就让张连同用挑水的钩担(扁担两头各有一个铁钩子)挑着两个土筐(荆条筐)一起去打柴。从太阳冒花到日上三竿,翻过了好几个山峁,走了足有一个多小时,张连同才跟着陈大叔父子俩来到了打柴的地方。站在泄洪沟里,看着两侧沟坡上都光秃秃的,哪里有柴可打啊。

陈大叔掏出旱烟袋挖满一锅旱烟,圪蹴在地上抽了一锅旱烟,就开始打柴。他父子俩攀爬到泄洪沟两侧的悬崖上,用板镢砍长在悬崖上的酸枣树枝和荆条,让张连同在下面捡拾他们砍下的树枝和荆条,再顺便捡一些干枯的茅草。

日头偏西了,总算捆了四小捆树枝和荆条,张连同挑来的那两个土筐也装满了茅草和荆条。捆好了烧柴,陈大叔从怀里掏出两个黑面团子,递给张连同一个,他爷俩分吃了一个。可能是肚子饿了的缘故,张连同几口就把团子吞了下去,也没感到黑面团子有多难吃,就是有点噎得慌。

回家的路显得格外漫长,张连同挑着两筐烧柴,摇摇晃晃跟在陈大叔父子俩后面,被他爷俩落下了很远。离村子还有两里路远的时候,张连同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放下担子,蹲在地上休息。

就在这时,陈二妮跑来了,她二话不说,挑起张连同的担子就走,张连同紧跟在后面,一直到家,陈二妮都没歇一歇。看着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姑娘挑着担子稳稳当当的一点都不吃力,张连同觉得挺不好意的。

回到家,陈二妮给张连同端来了洗脸水,张连同洗完脸,端起水盆就要往院子里泼水,陈二妮赶忙制止:“哥,这水可不敢糟蹋哩,等哦(我)爸我哥洗完手,还要留着饮羊哩。”

那天张连同才知道,陈家沟乡亲们吃水和烧柴一样艰难,冬季枯水期,村口沟坡上的那眼水井是干涸的,乡亲们吃水要么去五里路远的贺家塬挑水,要么就吃水窖里夏季存蓄的雨水。

听陈二妮说她家有水窖,张连同挺好奇,就跟着陈二妮来到土硷畔下边的缓坡上,那里有一个水窖,水窖上口盖着一块石板。陈二妮掀开石板,只见水窖里的水面上漂浮着草屑和杂物,打上半桶水,里面还能看到蠕动的小虫子。那一刻,张连同胃里翻江倒海,差点就没呕吐出来。这个时候,张连同才知道,来到陈家沟四五天的时间里,他一日三餐吃的就是水窖里的雨水。

第二天吃过早饭,张连同让陈二妮带他去贺家塬挑水,尽管挑一担水来回要两个小时,尽管挑一趟水压的肩膀生疼,张连同还是坚持每天去挑一担水。别说用水窖里的水做饭,就算用水窖里的水洗脸刷牙,张连同都会感到恶心。

图片来源网络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张连同一边跟着老乡们出山参加生产劳动,一边琢磨着怎样才能解决乡亲的吃水难题。每天收工回来,陈二妮就会端上洗脸水让他洗脸,还笑着说:“哥,这是井水,不是窖水,我去贺家塬挑回来的。”每当这个时候,张连同就有一种很感动很享受的感觉,一天的疲劳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

到了夏天,雨水充沛了,村口沟坡上的那眼水井里能打水了,陈二妮就不用去贺家塬挑水了。水充足了,张连同的衣服脏了,陈二妮就帮他洗,鞋子脏了也帮他刷,张连同从心里感激陈二妮。

到了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箍了新窑,成立了一队知青点,在陈家沟插队的九名北京知青就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张连同也不在陈大叔家借住了。在陈大叔家借住了近十个月,张连同和陈大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陈二妮,张连同已拿她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子,一天听不到她叫哥,张连同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搬到知青点居住后,陈二妮也经常到知青点来找张连同,给他送好吃的,帮他洗衣服,喊他回家吃饭。知青们都很羡慕张连同有这么一个好妹子,只要看到陈二妮来知青点,大家就会异口同声地说:“张连同,你二妮妹子来喊你回家吃饭哩。”

1971年冬季回北京探亲过春节,春节过后回陕北的时候,在山西插队的同学来找张连同,邀请他去山西玩几天。考虑从山西境内去陕北也不绕远,张连同就跟着他同学去了山西临汾地区的吉县。到了那里才知道,吉县当时的条件也很差,乡亲们的生活也很苦。但那里的人们都很勤劳,把山坡地修建成了梯田,还在山沟里修水库,自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回到陕北后,张连同去找了队长,说出了打算在陈家沟修梯田修水库的想法。陈队长说修梯田的想法很好,他赞同。修水库他说了不算,泄洪沟涉及到旁的大队和其他生产小队,最起码也得大队书记或公社干部站出来说话才行。

春节过后的那段时间队里没啥农活,张连同找到大队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队书记说:“你这个后生想法很好,修水库可不是小动静,安塞县那边一年前就动工修水库,去了好多人,听说要三年才能修好哩。咱这不行,一年不种地就要饿肚子哩。”

在大队书记那里碰了钉子,张连同直接到公社找公社书记,公社书记对张连同的想法特别感兴趣,他还和革委会主任和几名干部骑自行车到陈家沟察看了一下地形。公社书记说上级正提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你们陈家沟可以修建一个小水库,解决乡亲们的吃水困难。

那年秋后,队长带领一部分社员在坡地上修建梯田,张连同带领知青们和队里的年轻后生在村西两山之间的那条泄洪沟修建拦水坝,公社干部让附近几个大队都派出民工,陈家沟水库建设拉开了帷幕。

历时一个冬季,横在泄洪沟里那条拦水坝基本完工,到了1973年年底,在公社和县里的大力支持下,上百名民工又苦干一个多月,陈家沟拦水坝顺利完工,泄洪闸也修建安装完毕。万事具备,只等蓄水了。

修建水库期间,陈二妮给予了张连同很多关爱,也和他一起并肩劳动。看一个女子这么能干,这么会关心人,张连同心里很高兴也很感动。

1974年春天,张连同原本可以去县里当工人,可他想亲眼看看水库蓄水的情况,就把招工进城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学。那年夏天,水库蓄水成功,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溃坝和漫坝事故。水库的容量虽然不大,要是渗漏不严重,能保证一个冬春的用水,就能有效解决陈家沟四个小队和附近几个大队人畜饮水的问题,对春播点种也有帮助。

县委申书记和北京知青一起合影留念(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秋天,队里修建的梯田明显见效,秋粮至少增收三成。张连同光荣入党,并担任了一队的副队长,县委申书记还到陈家沟看望了张连同和北京知青。那年冬季有媒人给陈二妮介绍对象,陈队长就当着张连同和陈二妮的面说:“哦(我)看张连同和二妮挺般配,要不我给你俩介绍一下。”“连同哥是北京知青,有文化长得也好看,他咋会看上我哩。”陈二妮红着脸说道。

就这样,张连同爱上了勤劳善良又开朗的陈二妮,他也把自己喜欢陈二妮的事情写信告诉了父母。张连同的父母很开通,他们回信说只要儿子考虑清楚了,以后不后悔就行,当父母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那年冬季,陈家沟大队的那眼水井没有干涸,乡亲们不用吃窖水了,也不用紧紧巴巴用水了,冬季也能洗衣裳了。乡亲们都说张连同为乡亲们做了大好事,水井不干涸,应该跟修建拦水坝有直接关系。

1975年年末,张连同被抽调到公社当了干部。他当了干部以后,陈二妮就有点担心了,她觉得张连同肯定会变心,他当了公社干部就不可能会娶她一个农村女子了。就在陈二妮为此担心的时候,张连同却找到陈二妮的父母,提出了和陈二妮结婚的请求。

1976年夏天,张连同和陈二妮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他俩住在了知青点闲置的那孔土窑里。公社驻地离陈家沟十五里路,张连同每天下班都回到陈家沟居住,第二天一早再骑自行车去公社上班。两口子一个挣工资,一个挣工分,生活得挺和谐也挺快乐。

1978年春天,陈二妮生了一个白胖的男娃,娃娃满月的时候,张连同当上了公社副书记。陈二妮征得了张连同的同意,给娃娃起名叫张双喜,寓意双喜临门的意思。

孩子三岁那年,陈二妮被招工到公路段(公路养护站)工作,负责公社通往县城的公路养护。虽然工作很累,天天都拉土拉沙子铺路,可她很知足,毕竟自己也成了能挣工资的公家人。

张双喜十七岁那年,户口迁回了北京,他也去北京读高中了,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大学毕业后,张双喜成了一名高中教师,在北京结婚成家,定居在了北京。张连同和陈二妮也计划好了,等退休后就回北京安度晚年,和父母、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陈二妮退休那年,张连同的母亲得病卧床,她就一个人回到北京,伺候婆婆,照顾公公的生活起居。还没等到张连同退休,他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陈二妮虽然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多,可她实在是不习惯北京的生活,等料理完张连同父母的后事,她就闹着回陕北。张连同心疼自己的婆姨,只好带着陈二妮回到了陕北。

目前,张连同和陈二妮还生活在陕北,居住在三孔新修建的窑洞里,家里喂了鸡,山上还栽了两亩苹果树和几亩酸枣树,张连同说栽树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就是为了有个事情干。他还说,自己的婆姨离不开陕北,为了自己的婆姨,他甘愿在陕北生活一辈子。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张连同大哥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讲完了,衷心祝福张大哥和他的陕北婆姨身体健健康康,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贴主:尘与土于2024_03_16 18:57:21编辑
喜欢尘与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