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清朝为了新疆主权和俄罗斯玩命,外东北却轻易放弃,这是为何?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3-09 19:09 已读 1625 次 1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前言
       在清朝的辉煌历史中,有一段令人疑惑的战略抉择,让人不禁纳闷:为了争夺新疆的主权,清朝竭尽全力、玩命拼搏,然而,就在外东北,却轻易放弃了领土。
       这是为何?是战略考量,还是历史的无奈?这个看似矛盾的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一、军神左宗棠平定新疆乱局坚决执行死守塞防策略
       19世纪中期,在鸦片战争导致中国陆续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觊觎神秘的东方长期积累的财富,纷纷进入中国谋求更多利益。与此同时,天朝的统治也日益削弱,内忧外患并存,新疆地区更是四处动荡,局势日趋不稳。
       这里各族各宗教矛盾纷争频发,土著突厥系民族领袖阿古柏趁机在当地建立割据政权,其势力范围在俄国的暗中支持下不断扩大。俄国坚守北方要塞,虎视眈眈。如果任其发展,新疆必将成为俄国势力范围。

       清廷判断形势后誓必收复新疆。他们认为不能放任新疆沦为俄国马前卒,那不仅意味着重要边疆的丧失,也会助长其他西方列强蚕食中国的气焰。1864年,清廷特意任命左宗棠为新疆巡抚,想借他的军事才能来平定新疆动乱。
       左宗棠这位当过数十年文职的官僚,在此前并无太多军事经验。然而他性格果断,执行力极强,又具远见卓识。来到新疆后,左宗棠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果断的军事行动。他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先稳住人心,然后集中清军主力分逐个歼灭叛军。
       在与阿古柏等武装力量的几次血战后,左宗棠终于击败了新疆各路叛乱分子,迫使俄国暗中支持的势力退出新疆。此举威慑了俄国,遏制住其进一步夺取疆土的野心。此后,左宗棠又在新疆连续推行了近30年的经营管理,使这块西北疆土可以寸土未失。

       左宗棠之所以最终获胜,秘诀就在于他正确判断了新疆的重要性。这块土地不仅是我国西北的重要国土边疆,也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的门户和桥梁。
       它既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又承载着“丝绸之路”的商业命脉;它既拥有肥沃的土地,也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正是基于这些认知,左宗棠在朝堂上与海防论者激烈辩驳,坚决主张采取死守的塞防策略。

       他预测若在这里退让俄国,势必会导致更严重的侵略后果,最终可能失去整个西北疆土。左宗棠为此与主张海防的权臣李鸿章等人起了很大的争执,左李之间的政见分歧一度成为朝野的焦点话题。
       最后,凭借超强的执行力,左宗棠坚持自己的塞防主张,稳定了新疆局面。这使新疆在近百年内都未出现大的动荡。左氏的贡献也证明了他的主张是正确的,死守西北疆土的重要性。

       二、康熙帝出兵东北后又轻易让步签订《尼布楚条约》
       相比左宗棠,我们的开国之君康熙皇帝在面对俄国入侵我国东北领土问题上,显然更加务实和轻车熟路。这与这位多次亲征四方的皇帝为人的通权达变有很大的关系。
       17世纪中期,俄国哥萨克人越过外兴安岭,大举进入黑龙江流域非法活动,猎杀河东吉林一带的貂皮賺钱。后来甚至在雅克萨等要地建立要塞,明显具有长期占据东北的意图。
       对此清廷判断形势,认为必须加以遏制。他们担心如果任由俄军骑兵队越过边境进入中国腹地,势必会危及东北地区的安全稳定。当时刚刚经历政权更替的清朝,还有许多内政建设需要推进。于是年仅21岁的康熙帝毅然亲自率军入塞,对俄国发出警告。

       在1658年和1685年,康熙皇帝先后两次率领清军在雅克萨地区打败入侵的俄军。这证明了清军完全有能力收复被非法占领的疆土。然而就在双方交战处于胶着状态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1689年,尽管清军占据军事优势,但康熙帝最终还是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中,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北约14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全部割让给了俄国,作为换取俄军退回驻地、不再南下侵扰的条件。
       可以预见这种妥协立场在当时的朝野上引发不小的争议。然而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可以找到康熙做出这个决定的考量:箭已离弦,礼也。外东北地广人稀,清廷无法有效管理,康熙不愿在上面投入更多不必要的军力。

       那片荒芜的密林沼泽地带气候恶劣,资源贫瘠,难以自给自足,简直就是马耳他,一片终年不化的冰雪覆盖。所以康熙帝选择割地求和,转而将重点放在经营和发展人口密集、资源优越的东北内陆地区上面。
       这种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在后世的数十年间,外东北地区始终处于散漫荒芜的状态,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俄国殖民势力逐渐向这片处女地蔓延开来,情况才发生改变。
       当然,这种对外东北土地价值的低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失地,因为俄国还是在数十年后进一步侵占了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更多中国领土。但站在17世纪的历史视角,我们仍要客观认识到,康熙的这个选择在当时还是较为合理的。

       三、时代变迁与国策需要塞防与海防各有千秋
       通过上面两位明君处理边疆危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清朝面对俄国入侵问题,在新疆和东北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取向。对新疆地区的重视与日俱增,而对东北疆土的重视则在逐步降低。
       这种看似矛盾的变化,实际上蕴含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土认知和安全观念的变迁与调整。它同时也反映了统治者基于当时的国策需要,在处理各方面问题时明确的优先级与顺序安排。
       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君主的视线与关注重点自然更多地会放在税收、粮食和兵源等经济命脉上。这些都直接关乎王朝的存续和稳定。而边远的荒芜之地,尤其是难以治理的边陲,则常常被视为次要问题。

       所以在康熙这位开国之主眼中,外东北那样的地方自然无法与肥沃富庶的东北内陆相提并论。康熙本人经历过明末清初的动荡,所以更加看重经济利益和民生发展。外东北的荒芜难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直接贡献。
       而到了18、19世纪,列强入侵和国力衰退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外患与存亡危机。这个时候,不管新疆或东北的地理价值如何,第一要务就是死守国土,确保疆域不被侵蚀。

       这恰恰反映在左宗棠的性格和政策取向中。他意识到,与俄罗斯这个陆权强国相比,英法德等海权国家的入侵至多招致经济上的损失,而在边疆问题上退让俄国,则极有可能导致失地甚至亡国的严重后果。
       因此,左宗棠表现出与康熙迥异的激进与强硬作风。他不顾与朝中各路大员的意见分歧,执意执行自己的塞防策略。正是这种坚决的果断作为,使得新疆得以在百年动荡中化险为夷,国土安全得以维护。

       结语
       今天回望历史,我们仍要借古鉴今,汲取昔人的智慧。同时也要控制住情绪,审慎地判断当年种种抉择背后的时代因素。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其独特的局限性。置身其中,选择再怎么理性和慎重,也难免受主观倾向影响、做出偏差。
       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变迁。每个年代都在翻开新的篇章,决策者都在面临的国情和挑战。我们既不必苛责前人,也不应生搬古人老生常谈。唯有放眼未来,从客观事实中汲取养分,这样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掌握主动,用开阔的视野拥抱进步。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