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你敢说你是重庆人吗?来看看你的祖先来自哪里?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4-02-29 0:32 已读 1860 次 1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2-29 11:17 

小标题:《重庆少数民族变迁探究》


据2019年人口普查,重庆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3075.16万人,而北京常住人口才2153.6万人,上海2420万人,重庆已经成为了中国四个直辖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


这些常住人口中,老重庆人占比其实是相当小的,而那些自称是老重庆人的重庆人,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老重庆人。


不信?


那我们就从源头开始说起。



重庆解放碑夜景


第一、远古时期的重庆人。


1.旧石器时代


要说起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就是在重庆。


1986年,考古学家在重庆巫山县大庙区庙宇镇龙坪村的龙骨坡,发现了远古人类化石,距今204万年至201万年。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远的人类化石。


考古学家给他们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巫山人”。


巫山人像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在丰都县长江南岸新城开发区以及高家镇桂花村长江边的丰都人,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距今天约10万年,于1994年被考古学家发现;


1978年发现于铜梁城西郭张二塘发现了人类化石,距今约24452年;


1983年在九龙坡区九龙镇大堰村和附近的大渡口区马王场发现了人类化石,距今约2万年。


后来又在合川区铜溪乡桥角村、小河乡小河村、江津城区江巴滩等地发现了人类化石。



远古人类生活场景,摄于重庆自然博物馆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重庆的遗址很多,


据《重庆通史》记载,东起巫山、巫溪,北至四川广元、通江、巴中,南到长宁。


具体到地点,重庆地区主要有合川沙梁子、江津王爷庙和燕坝、巫山大溪、渝北朝阳河嘴、南岸干溪沟、忠县㽏井沟、瓦渣地、哨棚嘴、春节老关庙等。


据考古专家推测,当时的居民分布范围较广,尤其在长江、嘉陵江沿岸一线最为密集,仅在重庆范围内就有数十处之多。


考古专家在忠县㽏井沟发现的㽏井,估计是当时的盐井,也因此猜测这里曾是井盐制造业中心。



忠县㽏井沟


第二、先秦时时期重庆人


1.巴人


说到先秦时期的巴人,当然就要说到巴国了。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路史·后记》中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由此看来,太葜即上古时代的伏羲,后成为巴人始祖。


本文不重点讨论巴国的由来,只说巴国人的传承,关于巴国的前世今生,后面单独写文介绍。


那么《山海经》中所说的巴人,他们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对此,《山海经》做了说明。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夏后启有个臣子叫孟涂,是巴人的首领。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去告状,孟涂将衣服上有血的人给抓了起来。算得上有好生之德,孟涂生活在丹山的西边,丹山在丹阳的南边,丹阳在巴地。


衣服上有血是什么梗?


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是这样说的:


孟涂司巴,


听讼是非。


厥理有曲,


血乃见衣。


所请灵断,


呜呼神微。


什么意思?


就是说,孟涂有神助,由他断案,谁理曲血就会出现在谁的衣服上,所以他将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


当然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据说是用一只独角羊去撞,带有随意性。


说了这么多,丹阳山到底在哪里呢?


丹阳这个地名,在江苏、安徽、河南和福建等地都有,但这里的“丹阳”,在重庆的巫山一带。


据《华阳国志》记载,丹山实际就是重庆的巫山,事实上,巫山县就有一个“孟涂祠”。



对于丹阳山的位置,郭璞也有注释:


“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


从这里看,丹阳在大巴山地与巫巴山地一带。


也就是说,远古巴人生活的地方,并不在后来的巴国所在地。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重庆地区的原始居民,据《华阳国志》记载,主要有濮族、賨族、苴族、共族、奴族、獽族、夷族和蜑之蛮族。


后来巴人入侵,这些少数民族都成为了其统治下的属民,人们统称他们为“巴人”。



2. 濮人


濮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合川、涪陵一带,合川三江地区是古代濮人主要的居住地,还有垫江,古称濮江,今日合川境内还有濮岩、濮湖、濮溪等地名。


合川还有一个有名的地名,那便是濮王坟,位于合川钓鱼山。


据李文昌《图经》记载:“巴王、濮王会盟于此,酒酣击剑相杀,并墓而葬。”


对于濮王坟,历来是争议的,《舆地纪胜》作者就认为所谓的濮王坟,实际上是东汉墓。


除了合川,重庆西南部的綦江一带,也是濮人的重要分布区域。



綦江有一条支流名叫蒲河,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就认为蒲河实际上叫濮河,包括蒲缥、蒲千等地名实际上也应该叫濮缥、濮千。


今天的綦江,古代叫僰溪,僰溪是以当地少数民族命名的,因为当地的主要是僰人。


《吕氏春秋》中说:“僰人,野人,篇笮之川。”


《吕氏春秋》中还说:“僰读为匍匐y匐。”



《重庆通史》中说:“匐的声母为‘f‘,为轻唇音,古代无轻唇音,’f’发‘p’音,‘fu’正读成’pu’,故古代读‘僰人’音与读‘濮’是一样的。“


所以,僰人就是濮人。


左思的《蜀都赋》中说:“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扬雄的《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


《重庆通史》中说:“位于西北部的合川一带的一支与川东长江,嘉陵江流域的濮人援势相连,共为一体;西南部地区綦江、江津这一支濮人、僰人,则是与贵州的濮人连成一体,同为一族。”


巴国建立后,濮人为巴国第一大族群。



3. 賨人


賨人,后世称为板楯蛮,主要生活在今天四川渠县、阆中和重庆的云阳、梁平一带,


为何称为板楯蛮,是因为他们的兵器较为落后,箭弩用白竹制作,盾牌用木板制成,名为“板循”。


所以賨人又称为板楯蛮。


《巴记》记载:“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


《重庆通史》中讲:在巴地除今川东北地区外,据《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巴东朐忍(今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和涪陵郡(今重庆市武隆县和黔江区)也有板楯蛮错居。


商末巴师参加武王伐纣之役时,板楯蛮是其中的主要构成力量。


生活在嘉陵江中游的板楯蛮,以射杀白虎而著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数千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



《华阳国志》记载得更详细一些:


“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



因为板楯蛮射杀白虎有功,秦昭襄王和板楯蛮约定,


“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为何夷犯秦,是输酒而是别的?


因为他们非常善于酿酒,把酿之酒名为“巴乡清酒“,当里非常有名。


《水经注》中讲:“江之左岸有巴人村,村人善酿,故欲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郡国志》中讲:“南山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故欲称巴乡村酒也。




4.苴人


苴人,其实主要分布在四川广元、南充一带,重庆境内不多。


苴人,也叫作巴人。


《古史考》中说:“益州‘天苴’,读为‘苞黎’之‘苞’,音与‘巴’相近。”


关于苴人,有个字不得不提。


那就是害得巴、蜀两国灭亡的苴侯。


《华阳国志》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


苴侯所辖之苴地,在今天广元市昭化镇。


苴地本是蜀国之地,可苴侯偏偏要和巴国亲近。


蜀王不高兴了,举兵讨伐,苴侯干不过,就逃到了巴国。


蜀王不肯善罢甘休,举兵攻打巴国。


但当时的巴国外强中干,吓得赶紧向秦国求救。


此时秦国正找机会攻占巴蜀之地,于是应巴王之请,以张仪司马错为将,带兵和巴军一起,一举灭了蜀国。


巴王还没来得及高兴呢,秦军枪口一转,攻占了巴国都城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


就这样,因为苴侯的任性,硬生生害死了巴蜀两国,让秦国占了大便宜。



张仪剧照


5.蜑人


蜑人,又称为蜒人或疍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涪陵一带。


《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多獽蜑之民。”


说到蜑人,有一个人不得不说。


他便是巴务相。


说巴务相,要先说他们的祖先廪君。


廪君是巴人的先祖,初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巴东县水布垭镇),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 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这说的是什么事呢?


说当时有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五族,共同争夺首领之位,他们约定,谁能掷剑于远处石上,便推为首领,于是五族各推举一人参加,结果只有巴族世子务相一人击中。


然后他们又比试谁做的土船能浮于水上,结果又是巴务相胜出。


众人赞服,共同推举巴务相为首领。


又因为廪君是他们的先祖,于是将他们的首领尊称为廪君。


其实这个时候,巴国已经灭亡了,这次选廪君,类似于后来的努尔哈赤重建女建。(《重庆通史》中的观点)



第三、第一次民族融合


巴国人民主要由濮族、賨族、苴族、共族、奴族、獽族、夷族和蜑之蛮族组成,几乎全都是少数民族。


苴侯的作死,直接导致了秦国攻灭了巴蜀。


为了巩固统治,秦国迁“秦氏万家“入巴蜀,秦人主要由汉人组成,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汉人首次大规模的迁入巴蜀地区。


秦人进入巴蜀之后,通过生息繁衍,再加上和当地巴人通婚,汉人很快就发展成了重庆的主体民族。


东汉末期,因为连年战乱,人口减少,又有很多少数民族迁移进来,和当地人民相互融合,既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也有汉族融入少数民族。


三国蜀汉时候,诸葛亮征发涪陵劲卒3000人为连弩手,移驻汉中,并迁其家。



诸葛亮剧照


公元248年,蜀汉少主延熙十一年,涪陵豪族杀死都尉反叛,被蜀汉江州都督邓芝率军镇压。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平叛后,


“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


这些人后来居住在川西青城山一带。


这其中有一个人,名叫范长生。


范长生是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成都一带的首领,后来成为了成汉政权的丞相,当初从涪陵迁移出去的这一支巴人,在范长生的带领下,成为了成汉政权的主要力量。


而建立成汉政权的巴氐人李特,其祖上就是板楯蛮族。


不过,李特祖上由宕渠移入汉中、略阳一带,他已经不算是川中土著了。


西晋时期,李特带着氐、叟、青羌数万家入川,散居在川西北一带。


后来,李特建立成汉政权,随李特而来的氐、叟、青羌人和本地土著主客不相容,双方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最后,土著居民只得随西晋军东逃至荆湘(湖南湖北)地区,以至于川中“城邑皆空,野无烟火”。



第五、僚人


《益州记》记载:“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万余家。”


成汉后期,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原居住在深山丘陵地区僚人,从贵州及川南山区大量涌出,迁居到川东,川中丘陵及川西平原一带。


随着迁入的僚人越来越多,最后多出土著居民数倍。


《重庆通史》中说:“今合川、铜梁一带因僚人甚多,南齐改置为东宕渠僚郡。今日綦江、古称僰溪,就是因为僚人居住而得名,南齐永明五年迁江州县于僰溪口(今重庆江津区顺江镇),以管理当地僚人,而移垫江县于原江州。这一带的僚人广泛分布在今重庆长江以南乌江以西地区,被称为南平僚。今大足、荣昌一带,更是僚人的世界,直到唐代仍为僚人所居,有僚母城。”


这些僚人和汉人杂居,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


僚人最早汉化的地区是长江以北地区,在隋朝时,合川及以北地区就“杂有僚户(《隋书》)”了,到了唐代已经见不到关于僚人的记载了。


昌州(今重庆大足、荣昌、永川)一带算是汉化得比较晚的。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初“无夏风,有僚风,悉住丛青,悬虚构屋,号阁栏。男则蓬头跣足,女则锥鬓穿耳。以生处山水为姓名,以杀为能事,父母丧不立几筵。”


到北宋中叶,便不再见关于僚人的记载了。



《重庆通史》记载:“南平僚一直到南宋中期才全部汉化,个别地区到清初还有土僚,后融入苗族。”


第六、武陵蛮


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他们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当地的数个少数民族组成,但主要组成部分是槃瓠蛮。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将槃瓠蛮称为长沙蛮、武陵蛮。


武陵山以北地区,有一条清江,古称夷水,是廪君蛮(蜑人后代)的主要活动地区。


廪君蛮在这里有两个大姓,一个是向氏,一个是樊氏;槃瓠蛮也有两个大姓,一个是田氏,一个是冉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山地区几乎都在这四大家族手中。


向氏活动在今天巫山一带;田氏活动在今天黔江、酉阳、秀山及湖北龙山、来凤一带;冉氏活动在今天云阳县双江镇一带,


这几大家族在此拥兵自立,俨然一个土皇帝,并多次作乱,一直到北周时期,廪君及槃瓠大姓才在南北朝历代君主的或招抚或剿灭并行的谋略下,势力才逐渐消退,汉人重新可控制了这一地区。


《元和郡县志》记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黔州。”


黔州治所在今天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黔阳田氏内附,置彭水县。



第七、土家族和苗族


如果重庆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和土家族,比如彭水,全称就叫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那么土家族和苗族怎么来的呢?


1.土家族


土家族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是巴人的后裔。


其实它们最开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后来融合了数个蛮族之后所形成的。


南北朝时期,活跃在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的五溪蛮,和一部分汉族,在不断的融合之后,逐步形成了土家族。


“蛮“其实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称谓,后来慢慢的就以”土“代替了,也就是当地的土著,比如明末女将秦良玉,他丈夫马千乘就是土家族,土司其实就是土家族自治政府。



2.苗族


苗族的形成,其实和土家族类似,也是由巴人演变而来。


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来自渝东南地区(酉秀黔彭一带)的“黔安蛮“,为什么叫”黔安蛮“,因为那个时候渝东南地区属于黔州。


唐朝时,将这一支人称为“苗众“。


《蛮书·卷十》中说:“黔、泾(涪)、巴、夏(夔)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之后。”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苗族主要为槃瓠蛮之后。


《元史·世祖本纪》中又将他们称作“诸峒苗蛮”。


一直到明清以后,重庆苗族才正式被称做“苗”、“苗族”、“苗人”、“苗民”。



第八、重庆土著的灭顶之灾


巴人自秦灭巴以来,开始和汉族进行融合,逐渐汉化。


包括没有汉化的少数民族,以及已经汉化了的汉族,在此统称为重庆土著。


很多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如果换成什么之后无重庆的话,那就一定是“明献乱之后无重庆”。


“明献乱”当然就是指的明朝末年的张献忠之乱了。


《巴县志》中说:“自晚明献乱而土著为之一空。”



当然也不是张献忠一人造成的,明朝末年,除了张献忠之外,还有杨应龙叛乱、奢崇明、安邦彦之乱、摇黄之乱以及清军入关带来的屠杀。


《重庆通史》记载:清康熙后年统计,整个重庆城只剩3000人,加上江北和南岸在内,整整个重庆市区不过3.5万人。


当时重庆人口稀少,老虎都跑进城里找吃的。


《重庆府志》有记载:“(顺治三年)大疫复有虎患,重庆当流贼残杀之后,几无遗民,顺治五年大旱,群虎向日出游。”


《水煮重庆》


一书中有段有描写:“有个叫张懋尝的,被派到荣昌当官。他胆子小,带了7个仆人同行。好不容易走进了荣昌,举目四顾,一个人影都没有。天还没有黑,一群老虎突然窜了出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主仆八人,五个人被老虎活生生的吃了。


如今的重庆人,不管是主城区的老重庆人,还是区县的山民,除了大部分少数民族之外,其它的人,尤其的汉人,几乎都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从外地迁移而来,已经算不上是重庆的土著了。


你是重庆土著吗?


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