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黄晓阳:中央政府不循制度政治必然厚黑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2-11 20:12 已读 2799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中央政府不循制度政治必然厚黑
原创 黄晓阳 黄晓阳 2024-02-11 09:02


现在再说到每项制度之变,也该有一可变的限度,总不能惟心所欲地变。
所贵的是要在变动中寻出它不变的本源,这便是所谓历史传统。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二讲《唐代·唐代考试制度》
钱穆先生又一次绕回了宰相权。
由此可见,我对钱先生的理解并不错,他一直认定,自商鞅而始至汉代的宰相设置,是他所认定的最为理想的行政结构模式。
有关宰相权,我谈得远比钱先生多。
事实上,宰相只存在于历史上极少时期,而这极少时期,也是同时设有宰相和丞相的。宰相是主,丞相是辅也是副。更多的时候,宰相不设了,虚置着,以丞相代行其权。
所以,后世,很难搞清楚,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其次,历史上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两个宰相,一个是管仲,一个是商鞅。其后无人可比。哪怕是这两个人,也并非控制全部行政权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管仲的权力可能更大一些,因为齐桓公基本是个不管事只享受荣誉和名声的诸侯。商鞅主事时,一,他并没有宰相或者丞相之名,二,他所服务的诸侯秦孝公,可不是个甩手掌柜。

商鞅确实掌握有一定军权和整个秦国的行政权。但这种掌握,都是在秦孝公的授权之下,商鞅身上,其实套着一根线,这根线,由秦孝公牵着。而监察权,在当时还并不完备,几乎全部掌握在君王手里。

至于以后,吕不韦似乎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宰相,名为相邦。但事实上,此时秦国的军权已经分置给太尉,并且有了相对完善的监察体系,由御史大夫掌握监察权。

这个监察权虽然不能监察相邦,毕竟可以监察相府。

到了李斯,秦国变成秦朝之后,秦始皇干脆不设宰相了,此时,对于相权的削弱,已经非常明显。

至于汉代,萧和以及曹参之后,虽设有三公,但三公不领实权。宰相或者丞相,甚至包括太尉,早已经没有实际任命,只成了一种民间说法。实际行政权,已经授给了品级较低的官员。
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点认识。

钱穆先生所理解的宰相权,似乎是总理政府大权。也就是国家军权、行政军和监察权总理。
而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宰相或者丞相同时拥有这三项大权。比如曹操,比如诸葛亮,比如司马懿,比如李渊。还可以列出几个人。
这几个人身后的历史,不用细说了,大家一目了然,都是一人总理三大权的结果。
不由得他们不篡权,一个人如果总理这三项大权,那他就不是宰相,而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就真的如钱穆先生所说,连皇帝都要听从他的命令安排,受他领导。
这种情形,和后世的君主立宪,是全然不同的。

哪怕是后世的君主立宪,恐怕也只能存在于英国、日本这样的相对小国。如果存在于大国,恐怕早就被颠覆了。有关这方面,大国绝对不敢实验。

比如中国的清朝,也曾讨论过君主立宪,讨论了一段时间,等于告诉全国人民,清朝廷已经没有信心领导好这个国家,正在准备退路。于是一夜之间,各地宣布独立,不等君主立宪的商量结果,直接崩溃了。

当然,钱穆先生说,“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或许也可作另一种理解。也就是皇权和相权分置是科学的,皇权削夺相权,是对权力分置的破坏,自然会导向坏的结果。
中国历代政治,也确实存在这一趋向,历代皇帝,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削夺相权。甚至更进一步说,中国历代皇帝,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削夺整个行政权。

我这里强调整个行政权,是与决策权相区别。

我认为,在君主制体制下,皇帝应该控制的是决策权,即以御前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这个决策机构,控制的是三大权力,一是行政权,二是军权,三是监察权。
御前会议之下分置的三大权,其实是三大行政权。军权和监察权,都是广义的国家行政权。相府或者国府所控制的,是狭义的国家行政权,是除了军权和监察权之外的行政权。
而御前会议控制三大行政权的方式,是决策。三大行政权对御前会议的负责方式,是执行。

实际上,历代皇帝,都在抢夺处于下位的三大行政权。向太尉抢夺军事行政权,向宰相抢夺行政权,向御史大夫或者御史台抢夺监察权。

抢走夺走了,怎么办?还是要交给某个人或者某几个或者某几个部门管理。
而临时交给的人,一,名不正言不顺。二,必然是任人为亲。三,权力再一次集中。
这才是最要命的。

钱先生接着说,“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历史证明,这也是历代政治制度的一大教训。九品中正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选拔人才,也就是钱先生所说的选举制度。后来发展到官员政绩的定级。
而前者,因为不是客观标准,而是主观标准。出发点就错了,结果自然也就是错。至于发展成为官员的品级制度,倒成了一个历史的进步。
制度的建立,有时候,确实这么阴错阳差。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