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历史的幽默:预谋上百年的谋反,就这种水平?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2-08 7:38 已读 2535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历史的幽默:预谋上百年的谋反,就这种水平?
原创2023-12-01 11:39·太宗悦史

01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巡抚孙燧率领江西的文武百官到宁王府去给宁王朱宸濠贺寿,而当他进门的那一刻,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因为这可是一场宴会,在一场宴会上安排上百名家丁负责维护宴会的秩序可以理解,但安排上百名穿着盔甲的士兵,这就很难理解。


又不是去打仗,你干嘛要穿上盔甲?


但孙燧还是选择走了进去,毕竟谁也不清楚宁王打的到底是什么算盘。


而当他们跟宁王寒暄结束,宁王走向最高讲台,问他们什么叫作大义?


孙燧当时就觉得情况不对,直接回答,王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而宁王接下来说的话,将孙燧吓到顾不上巡抚威严,一溜烟就要往门外跑去。


宁王说了什么呢?说当今皇帝朱厚照并不是明孝宗亲生的儿子,是太监李广往民间抱来的,而现如今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叫我起兵将朱厚照赶下皇位,你们是支持,还是反对?


这不就是明摆着造反吗?但孙燧还没有跑到门口,就被护卫拦了下来。


宁王问他,你这是何意?


他回答,你要找死的话,别带上我。


而当时现场的文武百官是什么反应呢?只有一个按察副使许逵站出来大骂宁王,其他的都畏畏缩缩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他们两个人的结局可想而知,全部都被宁王拉到城外处死。


“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都御史孙燧、按察司副使许逵死。”——《明史纪事本末》


既然都已经起事,那就必须要取得当地官员的支持,要不然被别人在背后捅一刀都不知道。


因此,对于支持他的官员全部加以重用,而对于不支持他的官员全部打入大牢。


就在这时,他发现支持他,反对他的名单里没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赣南巡抚王守仁。


他去哪了呢?他在宁王起事的前一天就已经离开南昌。

而他离开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知道宁王即将造反,送他离开的人就是孙燧。


因为当时宁王造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什么这样说呢?


02


众所周知,明朝的藩王就如同皇帝养的家禽,一不能当官,二不能工作,毕竟藩王要是当官的话,那不就是威胁到了皇帝的皇位。


而要是工作的话,那岂不是玷污了皇帝的名声。所以藩王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这一生平平无奇,但宁王却是相当的另类。


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是靠着造反起家,因此他知道朱元璋的那一套藩王制度是相当的不靠谱,倘若靠谱的话,他朱棣就当不成皇帝,所以削藩这一件事情必须要做。


而经过他这一削,天底下再也没有任何一位藩王能对抗皇帝。


有的人或许好奇,当年建文帝削藩将他逼到造反,为什么他削藩就没有藩王造反呢?


要知道,无论是哪一位藩王,都没有独自对抗朝廷的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主动站起来反朝廷的,只有他朱棣这一位。


而当他决定对其他藩王实行削藩的时候,其他的藩王自然也不敢翻朝廷。


倘若敢的话,当年就已经反,何必等到现在?更何况,朱棣是已经通过事实行动证明的造反专业户,你在他面前造反,不就是相当于班门弄斧吗?而当时的宁王却恢复了军队。


要知道,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不简单,因为你一个藩王要军队,想干嘛呢?单单是这一点,你就解释不清楚。但他的军队却还是恢复。


因为他已经搞定朝廷中的两位一把手,第一位是当朝第一太监刘瑾,第二位是当朝第一首辅杨廷和。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他搞定刘瑾可以理解,毕竟刘瑾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倘若是好东西的话,就不会规定但凡官员出入京,都必须给他送银子。


但搞定杨廷和却很难理解,毕竟这一位可是明朝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名相,“嘉靖新政”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他。


“全卿为司马,护卫可复得矣。”——《明史纪事本末》


他为什么也会倒向宁王呢?因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是立于不败之地,白给的银子不要白不要。


倘若宁王胜利的话,他肯定是有功的,而倘若宁王失败的话,以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也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毕竟人家不但是百官之首,还是朱厚照的老师。

原本恢复军队的宁王就已经足够敏感,而在当时两任江西巡抚莫名其妙的死在江西,后来的两任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主动从江西返回,宁愿辞官回乡,也不愿意呆在江西。


要知道,巡抚可是相当于省长,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名官员的官职比他还要大,这也是为什么江西当地的文武百官是由孙燧率领前往宁王府贺寿。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同一个个老鼠一般跑出江西呢?只要在官场上混的人一眼就能知道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在于藩王那里。


因为能比巡抚大的,只有藩王,而至于这个藩王是谁,不用想都能知道一定是宁王。


这也是为什么孙燧前往担任江西巡抚的那一天,已经跟他的妻子、儿子做好了告别。


而他的妻子劝他,既然明知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去呢?他回答,我这个官是国家给的,为国家尽忠,不是理所应当吗?


“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明史·卷一百七十七》


一个藩王先是恢复军队,后是驱赶巡抚,你要说他不是想谋反,谁都不会相信。


而他还做了一件更加能证明他要谋反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招兵买马。


江西南部藏着成千上万的强盗,而这一群强盗无论怎么围剿,都围剿不尽,甚至有个别的强盗还光明正大的在大街上游走,当地的官员对此都是视而不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清楚这一群强盗的背后是宁王,而他们之所以出现在江西,就是因为宁王。


其实这也正常,当时正处于和平时期,宁王要造反,百姓是不可能跟着他干的,毕竟还有一口饭吃,也就只有作为强盗的亡命之徒才愿意跟着他干。


要知道,朱厚照可没有压迫宁王,以及任何的一位藩王,为什么宁王莫名其妙的就要起兵造朱厚照的反呢?更何况,当时可是和平时期。


“十四年,御史萧淮疏言宸濠诸罪,谓不早制,将来之患有不可胜言者。”——《明史·卷五》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要追溯起来的话,还要追溯到上百年前的朱棣一朝。

当年跟随朱棣一同造反的,还有一位藩王,这一位藩王就是第一任宁王朱权。


而宁王之所以跟随朱棣造反,并不是出自本意,而是被迫,因为他出城送别朱棣,结果不曾想他身边的护卫已经全部被朱棣买通,结果只能走上这一条贼船。


不过朱棣为了让他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许诺将来取得天下,一定与他平分。


但真到取得天下的那一天,朱棣就将当年的承诺忘了个一干二净,而他自然也不敢再提起,敢的话,那就是杀身之祸。


他原本以为朱棣会看在他有功的份上,将他封在杭州,但朱棣却拒绝了他的这个请求,因为杭州可是赋税重地。


而他又提出了另一个封地,那就是武昌,但朱棣又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武昌位于长江上游,而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当时的都城可是南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武昌封给他。


提两次请求,被拒绝了两次,他但凡识好歹就不会再提第三次,事实也是如此。


被朱棣强行封到南昌的他,整整一肚子的怨气,因为你不平分天下也就算了,连一个请求都不肯答应,这哪里是一个兄弟该有的行为。


而这个仇恨一代传一代,直到朱宸濠这一代彻底爆发。


03


按道理来说,一场谋反事件传承如此多年,应当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仅仅只持续了三十五天。


这就很离谱,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原因在于王守仁。

早在宁王尚未发动叛乱之前,王守仁就已经给自己留了后招,这个后招就是王命旗牌。


因为他虽然是巡抚,但是却不能调动大军,也不能招兵买马。但有了这个王命旗牌则不一样,他既可以调动大军,也可以招兵买马。


因此,他将吉安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将附近能调动的大军全部调动起来,同时招兵买马。


有的人或许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行为都是需要时间的,倘若宁王一下子就打过来的话,他该怎么办?这是事实。


因此,他要宁王在南昌等他招兵买马完成,再对他发起进攻。


宁王又不是他儿子,凭什么听他的话?宁王的确不是他的儿子,但是却对他言听计从,的确在南昌整整待了十几天的时间,直到他完成所有工作,才对他发起进攻。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在南昌发布谣言,说朝廷的十六万大军即将到达南昌。


而当时宁王的总兵力也才仅仅八万,倘若发起进攻的话,朝廷的大军一到,南昌是肯定保不住的。


而作为根据地的南昌都已经保不住,更何况其他的地区。


因此,他必须先击溃朝廷的大军,才能对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其他地区发起进攻。


难道仅凭谣言就能将宁王按在原地不动吗?王守仁还有另一招。


这一招就是专门叫一批人,携带一封封在蜡丸里的信跑到南昌,故意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让守城的士兵搜身,将那个蜡丸搜出来。


而蜡丸都已经搜出来,何愁发现不了蜡丸中的信。


而这封信是写给宁王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刘养正的,叫他们赶紧劝宁王进攻南京,毕竟只要宁王不在南昌,朝廷的大军一到,即可大功告成。


就在宁王收到这一封信的时候,李士实、刘养正的刚好赶到,叫宁王进攻南京,这不免让宁王产生怀疑。


王守仁是怎么料到他们会叫宁王进攻南京的呢?因为进攻南京是当时最理想的方案,而他们两个一个是举人,另一个是退休的侍郎,进攻南京这么简单的方案他们不可能想不出来。


宁王再怎么蠢也是个智商正常的人,十几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可朝廷的大军迟迟不到,倒是从探子那里得知王守仁一直在调兵遣将,招兵买马,不用猜都知道他已经中计。

因此,他立刻往南京方向发起进攻,但却被堵在安庆。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安庆上面是武汉,下面是南京,倘若安庆一破的话,南京也是迟早的事情,因此肯定是有重兵把守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曾国荃攻破安庆的那一刻,就欣喜若狂地说道,南京城破只是迟早的事情。


宁王正在攻打安庆,而后方则传来消息,南昌已经被破。


他万万没有想到,王阳明竟然如此阴险,直接跑到他的后方,端了他的老窝。


这个时候的他最正确的选择是攻克安庆,倘若攻克安庆的话,即可以以安庆为据点,将王守仁堵在自己的后方,自己则去进攻南京。


要是回援南昌的话,攻克安庆是不可能的,况且南昌还有王守仁的八万大军,这一场仗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而他可是造反,打持久战的话,死路一条,谁知道朝廷的大军什么时候会到,但他竟然选择了回援。


这一场叛乱,他真可谓是昏招频出。


而王守仁并没有选择在城内与他作战,而是选择在鄱阳湖与他作战。


因为安庆一战已经将宁王大军的士气打没,他们要是躲在城里的话,岂不是助长敌人的威风?因此,在城外做战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场叛乱的全过程,宁王都被王守仁牵着鼻子走,最后的决战他自然不是王守仁的对手。


由于两个人旗鼓相当,都是八万左右对八万左右,而且士兵的质量也都基本上相差无几,一部分是正经士兵,另一部分是地痞流氓。


这也不能怪王守仁,毕竟当时的任务太紧急,而条件又太有限,哪有时间一个又一个的审核。


因此,他一直被王守仁压着打,打了好几仗,但这好几仗,他每一次都损失数千人。


而这一场战争的结束令人啼笑皆非,因为陆地都已经成为王守仁地盘,他选择将所有的船都连在一起。


相信只要读过《三国演义》,又或者知道《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然是火烧赤壁。


宁王就这样大败。


“争论未决,我兵掩至,火及濠副舟,众遂奔散。妃嫔与濠泣别,多赴水死。 ”——《王阳明年谱》



要知道,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出版不止一百年,而他宁王竟然还敢做出如此举动,很明显,他绝对没有看过《三国演义》。


而他手下那两位最有文化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刘养正,很明显也没有看过。


所以说课外书还是有必要看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因此受益。


04


宁王叛乱的整个过程,虽然乍一看就如同闹剧一般,但其实要是没有王守仁的话,这一场闹剧或许会成真。


因为整个过程都是王守仁在力挽狂澜,要是没有王守仁在,将不会有人组织起一支大军对抗宁王。


要知道,当时整个江西都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官府逃窜,百姓也一样逃窜,毕竟谁都不想卷进纷争。


而朝廷那里也不容乐观,甚至有个别的大臣都已经打包好行李,毕竟谁都清楚宁王叛乱准备了多长时间,要是不闹出很大动静的话,是很难平息的。


更加重要的是,宁王叛乱已经被平定的时候,朝廷的大军还没有出京,足以说明宁王叛乱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在于王守仁。


倘若没有他,谁都预料不到事情往后面会如何发展。


要知道,当时朝廷最高层给出的决策是朱厚照本人御驾亲征,而他的身边最宠信的那个锦衣卫钱宁,可是宁王的人。


要是钱宁阴朱厚照一把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