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张爱玲等上海四大才女,两个逃,两个留,谁真正笑到最后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2-01 8:31 已读 2373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张爱玲等上海四大才女,两个逃,两个留,谁真正笑到最后
首发2023-11-13 18:22·桃哥谈古说今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是动荡和繁荣交织并存的大都市,各个领域的大师们横空出世,人才济济,灿若繁星,其中女性的才华更不容小觑,上海四大才女也应运而生。


张爱玲、苏青、潘柳黛和关露,这四位女性是当时上海文坛上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同人不同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逃过一劫,重获新生,有人身陷泥潭,坠入万丈深渊……

左上:张爱玲,左下:关露,右上:潘柳黛,右下:苏青

1951年的某天,张子静去找姐姐张爱玲。开门的却是姑姑张茂渊,她告知:“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就关上了门。


张子静落寞地下了楼,忍不住哭了起来。他深知,素来孤绝的姐姐,这一走即是诀别了!原来,上一次姐弟俩见面,谈未来的打算时,竟是此生的最后一面……

张子静和张爱玲

1949年上海解放,一场摧枯拉朽的变革即将来临,有的人仓皇出逃,有的人静候观望。上海,这座赋予张爱玲灵感与养分的都市,她定是不会断然抛下的。


起初,张爱玲写出小说《十八春》和《小艾》, 试图向无产阶级靠拢。然而,世事的走向让她洞察到了些许不安,她写道,“政治决定一切。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找上你“。


1950年7月,张爱玲受邀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与会当天,她身穿深灰色旗袍,外罩网眼绒线衫,即使一言不发地坐在后排,在清一色列宁装或中山装的人群中,无疑是个异类。


不久,张爱玲被安排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的所见所闻,让她最终为写作明确了方向,她说:”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


1951年春,张子静问张爱玲对未来的打算。沉默良久之后,她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


1951年9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相继开展,这无疑是压垮张爱玲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感到模糊的恐怖”,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到来”,这片土地再也没有她发挥的空间了。


1952年7月,张爱玲以继续战时被中断的学业为由逃亡香港。


为避免节外生枝,张爱玲只和姑姑一人道别,对亲弟弟张子静是片语不留,一面未见。她与姑姑约定,从此断绝来往,不通信,不打电话,永无相见。


张爱玲离开得仓促又谨慎,只带了家族相册、几件衣服和一幅包金小藤镯,连一张小说手稿都没带。


这一路精神紧绷,好不容易到了深圳罗湖桥,然而,化名“梁京”的张爱玲还是被检查员认了出来,不过幸运的是,这位检查员似乎是她的读者,最终,有惊无险地,她顺利地通过关口,到达了香港。


事后证明,张爱玲是敏锐而精明的,命运的抉择往往是残酷的,其他女作家的下场,就是无言之证。


张爱玲曾说过一段令人警醒的话: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也许一迟就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世人皆知张爱玲,却不识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与之齐名的女作家——苏青。


1943年,苏青以自己十年婚姻经历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一经出版便创造了连续发行36版的奇迹。一时间,苏青风头无两,名誉一度超越了张爱玲。

可惜的是,纵观苏青的一生,徒有写作的才华,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见识和远见。


婚前,为了给弟弟筹学费,苏青是家人与夫家交换的筹码;婚后,丈夫出轨成性,她甘愿沦为生育机器,放弃学业连生五娃。


在和丈夫的一次争执中,苏青的独立性和写作才华,才被丈夫的一记耳光打醒。


苏青的文风尖锐辛辣,成功地吸引了时任伪上海市长的陈公博的赏识。在陈公博的资助下,她创办了《天地》杂志,身兼编辑、作者、发行数职,与各大名作家约稿,使《天地》成为最畅销的期刊。


大汉奸陈公博是苏青的贵人,同时也是令她一生都摆脱不掉的政治污点。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由于苏青与陈公博的密切关系,被舆论骂作“文妓”、“落水作家”、“汉奸文人”等。苏青后半生的悲惨境遇也与之脱不开干系。

陈公博

为此,苏青曾在《关于我》一文中辩解道:“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不得已耳……我以为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到国家。正如米商也卖过米,黄包车夫也拉过任何客人一般。”


养家糊口固然无可厚非,但和汪伪政府的官员有密切来往,苏青依旧拎不清。


虽说与张爱玲齐名,但是洞察力和远见却远不及张爱玲一星半点。


1949年上海解放,苏青没有出走海外,悲剧接踵而来。


1955年,苏青因“胡风事件”牵连入狱。两年后,她被“宽大释放”,亲戚朋友纷纷与她断绝关系,43岁的她只能在剧场看大门。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苏青被抄家批斗,被迫脖子上挂着大牌子站在自家门口示众。她被送入“牛棚”隔离审查,遣送到乡下劳动改造。剧团辞退了她,大女儿和二女儿与她断绝往来,苏青跌入人生的深渊。


到了晚年,苏青和小女儿、外孙挤在1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生活潦倒不堪。


1982年12月7日,身患多种疾病的苏青口吐鲜血,撒手人寰,卒年69岁。


一代才女,凄惨陨落。


1944年,有张爱玲的粉丝打电话到报社,嘲讽潘柳黛:“你是不是潘金莲的潘?”


潘柳黛毫不客气地怒怼:“我是潘金莲的潘,而你姓王,王八蛋的王!”


潘柳黛和张爱玲十分不对付。然而,以张爱玲不入世的性格来看,潘柳黛倒是有主动碰瓷的嫌疑。


1944年,胡兰成对张爱玲爱得狂热,在《论张爱玲》的文章里,他大赞其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夸耀她是李鸿章的重孙女,“身染贵族血液”。

胡兰成

“马屁文”一出,立即引来潘柳黛辛辣又犀利的抨击。她嘲讽道:“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就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


张爱玲被昔日密友背刺,虽不屑回应,但也不再往来。唯有一次,张爱玲到香港后,有人提到潘柳黛也在此地,她耸肩道:“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其实,潘柳黛与她嘲讽的张爱玲一样,都有一丝“贵族血液”,她出身于皇城根下的满清正白旗。然而,“贵族血液”却是家庭不幸的根源,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最后抛妻弃子;母亲是“丧偶式”婚姻的受害者,常对潘柳黛无故殴打谩骂。

潘柳黛

年仅16岁,潘柳黛考上河北师范,早早逃离了那个无望的原生家庭。随后,她写专栏,做记者,战时在日本大阪担任副刊编辑。或许是早年目睹家庭之惨状、人性之阴毒,潘柳黛对人事物的剖析向来是一针见血的毒辣。


面对孕期出轨的丈夫,潘柳黛净身出户,独自生下女儿,没有撒泼纠缠,把“断舍离”做得干脆果决。如此理性通透的女子,世间难寻第二人。


1948年,潘柳黛出版了小说《退职夫人自传》,书中观点前卫辛辣,情节大胆吸睛。她因此一炮打响,成为上海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

1949年上海解放。潘柳黛曾在日本当编辑的经历被新时代所诟病,被批为“文妖”。


世事洞明皆学问,潘柳黛自然不会被舆论所裹挟,风向已变,多说无益。


1950年,潘柳黛南下香港。


在香港,她开启了事业第二春 。写专栏、编剧本、出杂志、做经理人,电影《不了情》是她的作品,主题词曲亦是她所创。成龙的艺名也出自她的奇思妙想。


事业得意,爱情也在香港开花结果。潘柳黛和蒋氏后人蒋孝忠喜结连理,育有二子。晚年,随儿子移居澳洲颐养天年。


2001年,潘柳黛安然离世,享年81岁。


回顾潘柳黛这一生,糟糕的原生家庭、被背叛的婚姻、格格不入的故土,她都能迅速抽离,独善其身。


是命?是运?是洞悉人性的睿智?还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眼力?


无风无浪,安安稳稳,全身而退,人生大幸。


关露的遭遇,令人实在不忍卒读。


在国家大势面前,个人的命运仿佛不值一提。然而,倘若没有无数个人的前仆后继,国家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1939年深秋的夜晚,关露收到了一封密电,内容是“关露同志,速去香港找小廖接受任务。”


在香港,关露接受了“回上海策反李士群”的任务。潘汉年郑重地对关露说:“这个任务比牺牲生命更高,更难的就是,要彻底毁掉自己的名誉。”


收到密电之前,关露,原名胡寿楣,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坛的大才女。


1928年,关露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两年后,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出版,一经发表即轰动全城。她满怀革命热情,针砭时事,热烈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发表后,在上海文坛一举成名。

关露

潘汉年为什么要把策反“76号“日伪特务头子李士群,这么艰巨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文艺女青年呢?


多年后,关露的妹妹胡绣枫依旧对当初懊悔不已,“去‘76号’和后来受牵连遭罪的也都应该是我,可都让我姐姐代替了!”


原来,当年李士群被捕,恰逢他的妻子叶吉卿有孕在身。在叶吉卿最艰难的时候,关露的妹妹胡绣枫,收留了曾是复旦同学的她。潘汉年欲利用这层关系策反李士群。妹妹胡绣枫恰有任务在身,于是,姐姐关露被派去了“76号”。


阴差阳错。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不胜唏嘘!


抗战期间,汪伪特工总部位于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它的头子就是李士群。


李士群早年是中共中央特科的成员,后来投靠国民党的特务组织。抗战初期,他又投靠了日本人,加入汪伪特务机关。所以,李士群老奸巨猾,熟知三方特务机关工作的底细,策反他的任务是艰巨的。

李士群

两年间,关露从爱国才女,摇身一变,成为了与汪伪特务结伴的交际花。抛弃名声,在世人误解和唾骂之中毅然潜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彻底沦陷。在李士群的主动要求下,关露引荐潘汉年与其见面。忍辱负重两年后,关露成功策反李士群。


然而,世事难料,因革命工作尚未完成,关露还没来得及洗脱“汉奸”的骂名,同时,又接到了去往日本参加“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的任务。在抗战敏感期去往日本,彻底坐实了“汉奸”的骂名。


1945年日本投降,在国民党的除奸名单上,关露的名字赫然在列。


身不由己,百口莫辩。身败名裂、危及性命的同时,爱情也在国家大义面前粉身碎骨。


为了能顺利开展群众工作,而不受关露的名声影响,男友王炳南百般无奈下给关露写下了绝交信,上面写道:“组织永远是对的,我是有组织的人。”


随后,在解放区的整风运动中,关露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潘汉年曾说:“凡是搞情报工作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中外同行都一样。”

潘汉年

1955年,潘汉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关露因此受到牵连,被捕入狱。这一关就是两年。在狱中饱受折磨的关露依然没有洗脱罪名,却不幸患上精神失常。


1967年7月,时年61岁的关露再次被捕。在狱中的八年,她悲愤地写下了很多诗稿,她想到过死,但是她说“我不能死,我的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死呢?”


1975年,关露终获自由。然而,潘汉年的案子未结案,她依旧背负着“汉奸”的罪名。


1980年,关露突患脑血栓,经抢救,虽保住了命,但身体完全垮掉了。


198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人向躺在病床上的关露宣读了平反决定。43年的汉奸罪名,10年牢狱,终获昭雪。


7个多月后,1982年12月5日,关露在完成了回忆录以及她的老上级潘汉年的纪念文章之后,服安眠药自杀。终年76岁。


从文学青年到情报工作者,再到被污名化的“汉奸”,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国家历史的缩影。关露的遭遇让人深感痛惜,她所经历的艰辛与牺牲,让人不禁感慨命运的无常。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