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山猪拱细糠,“圣君”也穿帮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4-01-26 16:07 已读 2228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山猪拱细糠,“圣君”也穿帮
原创 麻辣煮史 麻辣煮史 2024-01-25 20:25 7人听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皇帝。他的“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中首屈一指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千百年来为人们怀念留恋,津津乐道。
唐太宗自己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俭朴律己、宽仁慎刑……,也留下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事例,被人们一赞三叹地传颂。


然而,称赞之余,也许你会隐约发现这位一代明君为了争当模范用力过猛。  “纳谏”纳得好辛苦   
北京印刷学院的宋斐副教授曾经对李世民进行过一番心理分析,发现了他不少怪异的举止。比如说,他为了表现自己虚心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动辄大加赏赐,做得就有些过,已经超过了求谏、纳谏的目的本身。
有一年岭南酋长谋反,唐太宗决定派兵大举讨伐。魏征对整个形势的利弊作了一番分析,反对出兵。太宗听了,便取消了这个计划。君臣就国家事务进行讨论,原本是政府决策的正常过程,魏征发表见解也完全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太宗却一挥手,赐绢五百匹。“绢五百匹”是什么概念呢?在贞观初年粮食歉收的情况下,一匹绢可以换一斗米。500匹绢等于500斗米,相当于50个农民一年上交的公粮。这种赏赐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还有一次,有人告发魏征偏袒他的亲属,太宗派御史大夫调查,没有实据,但捎话给魏征,以后再办这类事的时候,要明确表态,以避嫌疑。魏征听后,上朝反驳。太宗很紧张,赶紧对魏征说:“我已经后悔了”。最后,听完魏征一番劈头盖脸的驳斥,太宗还表现得十分高兴,一挥手,又赐绢五百匹。从当时情况看,皇帝要求魏征避嫌,没有什么不妥,相反倒是魏征,不但不引以为戒,反而强词夺理,理当受到训斥,可事实是皇帝非但没训斥魏征,还为自己说了刺激魏征的话表示悔意,又赏赐一大笔。贞观二年,魏征告假祭扫祖墓回来,问太宗:“我听说陛下打算去南山游玩,车马行装都打理好了,最后却没去,为什么啊?”太宗笑着说:“一开始我的确是想去玩玩来着,可是怕你责怪我,就取消了。”



还有一次,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鸟,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攥在袖子里,怕魏征说自己玩物丧志。结果魏征奏事没完没了,小鸟居然被闷死了。这两件事中的李世民根本不像是最高统治者,倒像是一个主人监督下的诚惶诚恐的奴仆形象。你不得不怀疑,唐太宗这样做,真的是为了所谓的“求谏”、“纳谏”吗?   皇帝的表演天份   
不仅如此,李世民做的许多事也明显有做秀之嫌。
贞观二年长安地区出现蝗虫,太宗看见蝗虫,拾取几只,祷告说:“百姓要靠谷物维持生命,你把庄稼都吃了,就是祸害百姓。百姓如果有过错,都算在我身上吧。你要是有灵,吃我的心好了,不要害百姓。”说罢举手要吞吃蝗虫,身边人劝阻说吃了会得病,太宗说:“我正是希望把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还担心什么生病!”那几只倒霉的蝗虫终于进了皇帝的肚子。



贞观六年,太宗大宴宾客,被魏征当场顶撞,太宗不但不生气,还大笑道:“别人都说魏征的举止不尊重我,在我看来却觉得他这个样子很妩媚。”一个征服八方,功高盖世的英武皇帝,被臣下当众折面,不但不恼怒,反而夸对方妩媚可爱,达到肉麻的程度。即便有时候听不进去劝谏之语,太宗还要装作虚心聆听,就拿被他看作镜子的魏征来说,李世民就曾动过杀机,他还曾与近臣说过:有机会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会杀此田舍汉——《隋唐嘉话》)。看来李世民到底是把魏征当做山猪一头,只不过这山猪吃起细糠来头头是道,让他这个以为逢场作戏就能蛊惑人心的皇帝大为光火。可李世民终究是个理智的人,他没有将心中一闪而过的恶释放出来,若论控制力而言,李世民还着实令人佩服。掌握生杀大权的人,能抑制住手中的屠刀,这本身就不容易。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李世民喜欢一棵大树,身边一官员随之赞美大树,李世民马上宣布他是小人,表示以后要远小人;亲征高丽,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箭,李世民亲自为其吮血;作战死了许多士兵,李世民亲为士兵哭灵。这些事例明显带有表演性质。最大且最成功的一场表演是在贞观六年,唐太宗突发奇想,亲自接见监狱里的死刑犯,非常怜悯,决定放他们回家去,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死。死囚们心领神会,到时候果然一个不少地按期返回,于是死罪全都赦免。这简直是一出上有德、下知义的活报剧,让人怀疑是不是事先写好了剧本。北宋欧阳修专门为此撰写了一篇短文,矛头直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是为了博取贤君之名,太过虚伪。   在焦虑中挣扎   
唐太宗的这些表现显然不合常理,想治理好国家,尽职尽责地工作就行了,何必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通常是焦虑的替代品,例如一个人总是不停地洗手,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焦虑,洗手的行为是减缓焦虑的替代。李世民的一些做法,背后显然也隐藏着某种焦虑。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为焦虑下过这样的的定义:“当个人的人格及生存之基本价值受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即为焦虑”。罗洛·梅所说的威胁,可能与个人的生命危险有关,如疾病、灾祸、或死亡等现象;但也可能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及理想有关,如地位、名誉、职业、或养家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等等;也可能是个人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受到威胁,如爱国、社会成就、财经、家庭、政治、宗教等等。若这些个人深信的基本价值受威胁,就可能产生强烈的焦虑。



2007年获得一片叫好的香港电影《门徒》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手下无意中表现出对吸毒者的些许惋惜时,刘德华扮演的大毒枭反应非常强烈,仿佛话唠一样地反复说道:关我什么事?都怪他们自己堕落,关我什么事?都是他们自己……这种不知是想说服别人,还是要说服自己的言语明显就是一种焦虑。因为这个毒枭内心深处仍然存在不应害人的基本价值,可是自己的职业却威胁到这个价值,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唐太宗做过什么事情违反了自己的基本价值呢?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马上就明白了,他这个皇帝之位得来很不光彩。当年父亲唐高宗原本是将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立为皇太子。李世民不甘心这样的安排,便策划了“玄武门政变”,杀掉长兄李建成和胞弟李元吉,又武力威逼父皇认可自己杀害手足合法,自己做了太子,最后逼父皇让位,自己登基。



这种杀兄逼父的行径,按照古代伦理来说属于不忠、不孝、不悌,被视为禽兽不如;按照当时的法律也属于大逆谋反,在“十恶不赦”之列,是滔天大罪。这也是唐太宗自己的基本价值观,于是他尽管夺取了皇位,却长期陷于焦虑之中。正是因为这种焦虑,唐太宗总是有意无意地去重塑自己的形象。削减统治集团利益,给农民一点点好处;克制本能和欲望,勤勉于政事;控制情绪,忍受魏征的当众批评;做出笑脸,听取难听的谏言。作秀、演戏都是为了化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这个赎罪的皇帝活得好累!当杀兄逼父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渐渐淡去,贞观之治初见成效,贤明君王形象已然确立后,唐太宗的焦虑也随之悄悄散尽,真实的李世民复活了。贞观十年以后他的纳谏主动性明显减退了。

晚年的李世民却出于猜忌冤杀、误杀了不少直言敢谏的忠臣。比如在贞观十九年(645年)逼迫宰相刘洎自尽;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开国功臣张亮;在开国功臣侯君集谋反案之后,李世民猜疑其推荐者魏征,甚至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革除了赐予魏征的许多荣誉。


玄武门之变立下汗马功劳、鞍前马后追随李世民的尉迟恭也曾遭到猜疑,无奈之下尉迟恭只好主动辞职,李世民都没客气,立刻就让他回家了,这无异于卸磨轰驴。为一些小事,他还将老臣萧瑀、房玄龄撤职、遣回……




同时,李世民开始频繁地出游狩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地攻打高丽,大臣们若是反对,他要么大怒拂袖而去,要么反唇相讥:“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百姓们闲着没事干就容易放纵散漫,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能使他们顺从听话。

这话实在是太气人了,把百姓当牛做马压榨劳动力,还不忘鄙视一下。这与当年秉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的唐太宗完全判若两人了。


历史只给了李世民23年做皇帝的时间,再长,他苦心孤诣经营的形象工程结局如何,也是难以想象的。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