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越南:不同视野下的多样越南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3-07-03 19:59 已读 1796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越南:不同视野下的多样越南
原创 高夏 知事录 2023-06-07 23:01

不同视野下的多样越南

那个「S」型的越南,并非“自古以来”就如此,实际上存在的历史很短,是很晚近的时期,才由越南人的侵略与殖民塑造而称的,总共的存在时间不过一百多年。越南不仅曾是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凌霸的对象,越南人自己也长期奉行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周边国家与民族进行大肆侵略、扩张与殖民,正是通过这种侵略、扩张与殖民,那个「S」型的越南才得以在晚近时期形成,并且越南人还长期有着将越南、高棉、寮国统合为一个国家的野望。



提到「越南」,大多数美国读者想到的准是那场为阻止苏联与~侵吞东南亚,而把美军拖入泥沼、打了十年的战争。越战在一九七五年以美国惨败而画下句点。直到今天,直升机忙着从西贡美国大使馆撤侨,送往守候在越南海岸外航空母舰的影像,仍让美国人历历在目,对当年的败绩难以释怀。 (知事录:关于美、苏等国在越南或明或暗的较量,此处所述为加拿大学者高夏的政治立场,读者自行判断。) 美国绝不是第一个将军舰派驻越南外海的「大国」。事实上,今天所以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世上有越南这个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小国位于一处令人垂涎、「大国」势力不断冲突的地区。自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起,在与印度洋贸易的诱惑吸引下,中华帝国统治北越南几近千年。中国人将越南视为与东南亚贸易的门户,越南还能让中国将势力伸入印度洋市场,并延伸到中东。越南在十世纪重获独立,但在十五世纪之初,明朝派遣舰队跨越印度洋,进抵非洲与红海,越南也再次短暂地沦为中国领地。 (知事录:中国人曾据有现代越南的北部地区达千年之久,不过我们不能将之理解为对“越南”的占据与殖民,因为“越南”在被中国占据与殖民之前并未存在、尚未形成,反而是后来的“越南”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人的殖民与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从红河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分布着不同的“越”人,被统称为“百越”的一部分,文化上也有一定的亲缘性,而在从红河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这一大片区域内,以红河三角洲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一部分、广西中北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都有分别形成邦国-方国的历史条件,历史上这些地区也确实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邦国-方国,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力量的作用下,从红河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的各部分又确实非常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政治区域。更公允、客观地说,中国人的占据与殖民,是对“越南”与“越南人”形成之前的百越之地的占据与殖民,这些“百越之地”包括后来越南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越南的核心区域——以红河三角洲为中心的现代越南北部,当中国人进入这一区域时,此一地区的人远未形成“越南人”的身份认同与“越南”的国家-历史认同,后来越南人追溯历史的时候,将自身的历史追溯到中国人殖民之前的时期和新石器时期,乃是一种历史建构的需要而已。中国亦然。) 也就在这段期间,一组新的帝国势力透过太平洋与印度洋开始伸入东南亚地区。这股欧洲帝国主义势力的气焰,随着法国殖民越南,英国占领新加坡、缅甸与马来亚,而在十九世纪达于顶峰。另一方面,美国人跨过太平洋,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去菲律宾,而日本人则全力经营对朝鲜半岛与台湾的殖民。众殖民列强在中国漫长的海岸进行割据,建立许多通商口岸与租借领地。 法国人当然知道越南地当印度、太平两洋与欧陆要冲,也完全了解这块殖民地在这场帝国主义大角逐中的战略重要性。在二十世纪之交,法国人在越南东南方海岸完成金兰湾深水港建港工程。为阻止日本将殖民势力扩张进入中国与朝鲜,俄国曾派遣舰队从波罗的海绕道而来,这支舰队先在金兰湾集结,之后于一九○五年在对马海战遭日本击败。在日本于一九三七年侵入中国以后,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密切注视日本人在中国海岸线动向,并在日本皇军于一九四○年开始进入越南以后,对东京实施禁运。事实证明,小罗斯福对日本人会大举南侵的担心颇有道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在攻击珍珠港、占领整个越南以后,日本人先将舰队集中在金兰湾,然后展开对东南亚的攻击,矛头远至安达曼海的尼科巴群岛。 (知事录: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期,美国人与日本人的贸易一直保持着,历史并非如一些日本人所狡辩的说法,是美国等国对日本的贸易限制,导致资源受困的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扩大战争——发动太平洋战争。实际情况是,从日本全占辽海地区开始,到日本南向侵入华北地区,再到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整个过程里,美国等国政府都是,一边调停中日的关系,一边继续保持着对日贸易。只不过日本政府基于远东地区各国实力的对比,并未慎重考虑诸国政府的调停建议,而是顺其自然地接纳军队暴走造成的结果、顺从日本许多国民的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情绪,这导致日本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大战争,并且破坏与挤压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在华的利益。由于日本人不愿意遵循美国等国政府的调停建议,并不断在中国与远东地区挤压英法美等国的利益,美国等国政府才不断收紧对日的贸易政策,企图通过贸易限制来迫使日本在中国问题、远东问题上做出妥协与退让,然而日本人不仅不妥协与退让,反而咄咄逼人,欲壑难填,终而在1940年9月,日本第5师团跨过广西镇南关,以军事侵略的方式进入越南,逼迫法国离开越南,这导致美国等国政府对日本实施全面的贸易禁止政策,并更加支持中国对日本的抵抗,先是美国政府在1940年9月26日宣布对日禁运废铁和钢铁,再是英国政府在1940年10月8日宣布重新开放滇缅线(此前因日本的压力而关闭)。) 一九四二年成军的美国第七舰队,在击败日本帝国之后留守驻地,以保护美国战后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控制权。在中国~于一九四九年取胜之后,第七舰队于一九五〇年第一次访问越南,向法国人重申支持。在越战期间,美国一直将海军主力留在金兰湾。在美国于一九七三年四月撤出越南以后,俄国人接管了金兰湾(编注:一九七九年,苏联和越南签订协议,无偿租用金兰湾二十五年)。 今天,越南外海的地缘政治紧张情势再次升高。自明帝国于一四三三年召回它派驻印度洋的舰队以来,中国第一次展开行动,积极设法将海军军力延伸进入太平洋。美国正与它过去在越南的敌手相商,考虑最佳因应之道。俄国人自冷战结束以来,再次展现对越南与金兰湾的兴趣。日本人也在担心中国海军军力坐大的同时,改善他们与越南的关系。越南直到今天仍是全球激烈角逐的核心,透过「大国」冲突的角度观察越南及其历史,自然顺理成章。 不过这种做法有个问题:它以那些垂涎越南、为占领这个国家而战的人的观点为出发点。将越南视为一个前殖民地或一个战略地区,或将越南简化为一场战争或一连几场战争,都会使越南史变成它与外来强权的关系史。透过外在观点观察越南的过去,未必一定有错;但这种做法稍有不慎,就会以相当片面的方式呈现越南历史:越南只是随大国起舞而已,本身并没有扮演什么角色。根据大国冲突论的观点,越南是殖民与霸权的牺牲品,本身从来不是殖民者或征服者。越南本身的内部分裂、族裔多元性与冲突,就在这种历史过程中模糊了。 不过时代变了。由于近年来出现许多有关越南的新研究,加上越南自一九八○年代以来逐渐对外开放,以及有关五○、六○与七○年代西方干预的激烈政治辩论,写一本新的越南史,现在已经是一件可以办到的事。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书中谈到越南因地缘关系而成为帝国势力角逐焦点,但同时也强调越南本身在塑造越南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越南特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重要的是,它强调这世上的越南从来就不仅只有一个,而是有好几个大异其趣的越南同时并存。十七至十八世纪期间,至少有两个越南政治实体并立,其中一个在河内附近的红河三角洲扎根,另一个不断南进,经过顺化,将势力伸入湄公河平原。直到阮王朝开国国君嘉隆帝经过数十年内战、于一八〇二年完成统一之后,越南才呈现如今那种S形相貌。不过就算统一以后的越南,也绝非就此平静无事。阮朝领导人不断扩张势力,将高棉与今天寮国东部地区纳入帝国版图,扬言建立「大南」帝国,直到一八四〇年代才停下来。
 法国殖民主义者在沿湄公河向北扩张、寻求「支那黄金国」之梦的过程中,自然乐得引用早年「大南」帝国的说法,为自己的殖民野心辩护。不过,如果法国人在一八八七年宣布的印度支那联邦(Indochinese Union)将越南、寮国与高棉置于同一殖民结构,他们也将越南在土地上划分为三个各不相属的次单位:交趾支那(Cochinchina,南部)、安南(Annam,中央)与东京(Tonkin,北部)。在一八六二至一九四五年间,于一八○二年统一越南土地的阮王朝独立国不复存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于一九四五年进入尾声,情况也出现变化: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崩溃,民族主义势力崛起,宣布越南独立,并大体上以嘉隆帝当年划定的界线为界,重申领土统一。只是这样的统一没能维系多久。殖民统治解体、冷战,以及持续不断的激烈内战,在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五年间把越南分割成几个相互角逐的国家。在整个越南史上,越南以今天的国家形式存在,前后加起来总共只有八十三年又几个月(截至二○一六年止)——在一八〇二年以前完全没有,在十九世纪有四十三年,在一九四五年有六个月,自一九七六年起有四十年。以「大国」论分析越南历史的做法,容易忽略这种多变性。
 红河三角洲的越南势力南伸、进入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过程,也使越南转型为一个多种族、多语言与多文化的国度。越人或称京族,是今天越南人最主要的民族(在一九九九年占全民人口总数85.7%),但与他们共享这块土地的另有五十几个少数族裔团体。在所谓「京城之人」的京族从红河盆地外移之前许多世纪,住在红河低地四周的高地、中央海岸地区沿线,以及整个湄公河三角洲的民族,主要是泰族、嘉莱、占族与高棉族直到十五世纪末年,红河以南——甚至红河三角洲内部——的越南史,与京族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个「S」并不存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许多年后,在幅员比半个越南还大的高地地区,今天生活在越南境内的非越人人数仍超过京族。越南现代史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原因也就在它这种多样化统治形式、种族与文化差异,以及它有中国、法国与越南人等等各不相同的殖民统治经验。
 越南国内外专家知道这一点,这个国家的多元性也让学者们越来越着迷。这已经成为探讨越南通史的新走向。这本书不从一个越南、不从单一同种民族、不从一个历史、甚至不从一种殖民主义角度切入,而从它的各种形式与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样性着手,对现代越南的过去进行探讨。  多样化的越南 直到不久以前,根据一般了解,所谓「越南」指的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简称SRV),也就是胡志明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宣布独立时说的那个「越南民主共和国」。传统叙述方式从法国于一八五八年攻击阮朝越南开始,首先讨论法国的征服、殖民发展、现代化,接着讨论越南反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崛起,迅速谈到一九四五年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立国。在这种叙述过程中,胡志明是主要人物。他让历史学者可以跟着他(与他的越南),从一九一一年的西贡到一九一九年的巴黎,之后由于胡志明拥抱共产主义,认定共产主义是达成越南在一九四五年独立大业的最佳「道路」;历史学者又可以跟着他来到莫斯科与香港。之后,这种叙述方式聚焦于法国与美国在印度支那的战败,再谈到越南民主共和国在一九七五年击败越南共和国,取得最后胜利。它说的是一个越南的故事。 美国记者费兹杰罗(Frances Fitzgerald)所著、影响深远、赢得普立兹奖的《湖中之火》(Fire in the Lake),更上一层楼,建立了用英文记述现代越南史的标准模式。甚至在共产党于一九七五年取胜以前,她已经宣称胡志明的越南才是真正的越南。在越南问题上,美国人首先支持法国人支持的越南国领导人保大,当吴廷琰于一九五五年以越南共和国取代越南国时,美国人又支持吴廷琰。费兹杰罗说,美国人不仅支持了错误的越南领导人,也因此在越南历史上站错了边。根据费兹杰罗的说法,越南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本对外国入侵与殖民霸权的反抗史,而胡志明与他的越南就是这种根深柢固的反抗文化化身。在费兹杰罗笔下,胡志明就像他之前的那些有道明君一样,崛起于大动荡的时代,受人民支持下成为「真命天子」。在反战运动进入最高潮期间发行的《湖中之火》,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向世人宣示,就像法国与它们的殖民帝国一样,美国与它们的殖民帝国也必将覆亡。 无论你赞成或反对美国对越南的干预,用这样一种以美国人为重心的战事记述来代表越南史,有一些严重的问题。费兹杰罗认为,胡志明在一九四五年建立的越南,是一种千古不变、古老越南传统的化身,它的胜利是必然的。根据这种说法,我们见到的是一个非常典型、一成不变的越南。这种以目的论方式为越南历史设立框架的做法,使我们见不到越南历史经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见不到时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种未来可能性。诚如本书所述,以胡志明为首的共产党民族主义分子自然很重要;但共产党统治的越南不过是几种可能性之一而已。谈越南史而不谈与共产党越南角逐的国家与领导人——例如萨活(Albert Sarraut)、巴斯齐(Pierre Pasquier)与毕荣(Léon Pignon)领导的法属越南(一八五八至一九五五年);保大(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四年)领导的越南合众国;吴廷琰、阮文绍等人领导的越南共和国(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五年);以及萨巴奇(Léopold Sabatier)、刁文龙与伊班(Y Thih Eban)领导的高地越南——就不算完整。 这些与共产党越南角逐的政体都无可否认地败下阵来,往往还败得很惨,但他们的故事前后超过一个世纪,想了解今天的越南,我们就不能不谈他们的事。再怎么说,胡志明的越南自一九一年代对抗萨活起,必须与他们一一周旋才能最终胜出。诚如一位敏锐的观察家在讨论美国内战时所说,「排斥所有另类思考,会让我们在窥探难以预期的未来时,无法感受到可能有的感受」。简言之,把「越南」历史写成胜利者独享的故事已经不再有其必要。我们需要认清,就像世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越南的历史也是一连串相互关联的势力与人物、在特定时空的风云际会,每个单元各有其本身一套可能性,同时也不断除去其他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至少抱持几种「另类想法」,一起展开对越南过去的探讨吧!  现代越南 在思考「现代」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抱持类似观念。所谓「现代」与「现代文明」原本就是相当难以捉摸的概念,有关的讨论也已经很多,至于「后现代」一词的定义,更加不提也罢。在许多人眼中,所谓「现代」指的不过就是「近年」、不很「古早」而已。对于主张这种定义的人士而言,十九与二十世纪一般来说最能代表所谓现代越南。在其他人眼中,「现代」指一种特定的西方历史性转型,这项转型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科学与官僚理性化、资本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的崛起,而于十九世纪在欧洲与北美达到顶峰。究竟什么是「现代」则言人人殊,或许这世上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大多数人都同意这种历史性转型是构成「现代」的主要成分。 根据这一派思想,十九与二十世纪的西方殖民扩张,以各种形式将这些「现代」成分输出到非西方世界。这类输出有些如日本、泰国与土耳其,是独立完成的,就是例证,还有些如越南、缅甸或阿尔及利亚,则是透过直接的西方殖民而完成。直到不久以前,大多数中国现代史都以一八四二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为开端。根据这些中国现代史的说法,中国直到这一年起,才走上「现代化」与「进步」之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即曾指出,我们总是用「非现代」一词描述「一八〇〇年以前的欧洲」,描述欧洲人抵达、改变当地人们行事方式以前的世上其他地区,或描述世上其他地区的人在欧洲理念与机会传来、让他们可以采纳或应用于在地情势以前的世上其他地区」。「现代埃及」史也遵循这种途径,以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一七九八年入侵、迫使埃及向西方大开门户为开端。 一些撰文讨论越南与印度支那殖民时期历史的学者,就采用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概念,以及随这种概念而来的时代划分做法。伯许(Pierre Brocheux)甚至将法国的「殖民时刻」做为他的越南现代史近作的基石。他与乐莫黑(Daniel Hémery)在合着的法属印度支那(中南半岛)通史中,坚持法国殖民统治的现代化特性。他们当然也承认殖民主义的剥削特性,也承认越南在殖民统治前的重要成就,但两位作者仍然在结论中指出,法国殖民当局透过基础建设、都市化、科学与医药、资本主义开发、官僚理性化与民族国家等形式,将现代化引进越南。就像写中国现代史的人以一八四二年为开端、写埃及现代史的人以一七九八年为开端一样,伯许与乐莫黑的越南现代史,也以一八五八年越南与法国殖民当局初步接触为开端。两人强调,法国殖民当局从这一年起开始塑造现代越南。抱持这种看法的人绝非只有他们两人而已。我自己也曾认定法国殖民当局是现代越南的缔造者,无心探讨越南在殖民统治以前既有的现代化接触与成就。 西方殖民主义是越南史上一项重要的现代化因素,这一点没有人不同意。我也同意这种说法。不过,透过这种断代做法,订定时空框架,将越南的一切现代化成就归功于西方殖民主义,会带来某些重大问题。首先,这么做等于将越南从历史上一分为二,一是「殖民前」或「法国统治前」的越南,一是更加详尽得多、走向「现代化」的「十九到二十世纪的越南」。其次,认定现代越南因法国在一八五八年入侵而揭开序幕,我们将见不到早在法国入侵以前已经存在的复杂历史现象,见不到造成一连串「新越南」、变化多端的「失落的现代」或「多元化现代」。儒家科举考试制度,以及它衍生的重理性、但竞争氛围浓厚的官僚系统,是中国、韩国与越南现代化的重要成分。伏尔泰(译注: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哲学家)曾在十八世纪对中国律法、制度与世俗伦理推崇有加,并且极力鼓吹以中国这些典章制度改变当时法国现状。第三,法国当局在统治越南以后,非但没有汰除既有官僚与文官系统,往往还将殖民政府与既有系统结合,成为一种实用的社会控制机制,一种有效的政治管理手段,一种少了它,所谓「殖民时刻」将无以为继的情资来源。法国人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在越南开发道路、运河、水坝,以及利润甚丰的亚洲稻米贸易。若是讨论「现代越南」史,明命帝在十九世纪初叶的统治恐怕不宜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明命帝的政策以领土整合、中央集权、官僚理性化、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同质化为目标。这倒不是说他达成了所有这些目标(他没有!),但这说明一件事:「现代」不是一种非是即非的现象。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时空,而且往往与既有成就融合、构筑于既有成就之上。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可以与「非现代」同时并存!直到一九四五年,法国与越南妇女都没有投票权就是例证。 我们虽说没有必要另建一套亚洲核心式做法,以取代这种西方核心式做法,但在探讨现代化过程中,能抱持一种较广的时空观点会有用得多。我在这本书里,所以刻意不对越南现代化的确切诞生时刻设限,所以不坚持「现代」越南直到一八五八年以后才出现,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唯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探讨多样性现代化、殖民统治新旧结合,以及更广泛接触这类法国核心式做法无法探讨的议题。这种不设限的时代划分做法固然会使故事情节更加复杂,但也会使它有趣得多。中国曾于十五世纪初叶在越南实施短期殖民统治,这段历史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早在法国人到来很久以前,中国已经让越南接触到当时最现代的火药武器,为越南引进精密的官僚模式,还使越南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殖民意识,让他们重新思考、打造新越南。  帝国主义的越南 越南帝国主义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如果以一八五八年为讨论越南现代史的开端,我们将无缘得知今天的越南,不仅是法国殖民、也是它本身殖民史的产物。只须将探讨矛头指向一八五八年略前几年,我们就能发现,最初在湄公河三角洲或在红河盆地殖民的不是法国人。人称越南文明发源地的红河盆地,曾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而且前后长达一千年之久。在脱离中国独立以后,越南人开始打造、并且向南方扩张属于他们自己的帝国,在遥远边区建立保护国,推动屯垦殖民,针对偏远地区各族裔团体进行「直接」、「间接」统治手段,实验文化同化,发展属于他们本身的「教化」。当法国人抵达越南时,越南人的这些工作还远远谈不上已经完成。法国在殖民统治越南以后,不但没有制止越南人的扩张,还往往将越南人视为他们的钦命伙伴,在许多地方为越南人的帝国主义方案补强,帮越南人建立另一个殖民政府。就这样,法式印度支那殖民方案内部,另有一个既已存在、属于越南本身的亚洲式次方案。想了解现代越南,就得认识这些盘根错节的帝国主义方案。 对于这本书强调「前法国」,强调亚洲帝国在现代越南形成过程中重要性的做法,有人不以为然。不过,批判这种做法的人忘了一件事:殖民地联系与帝国并非西方或十九世纪的专利。自古以来,这个世界的历史,就是从欧亚大陆一端到另一端的各式帝国史。想了解今天的中国,就得探讨清帝国在十八世纪对中亚的扩张。事实上,不理会既已存在的亚洲式帝国主义的角色,我们也难以窥知中国与越南这类国家的复杂性,无法了解它们在统治形式方面的种种创意。这种广义帝国方案的探讨做法,能让我们不致以同质化的种族与国家认同概念,探讨更加丰富多彩、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的历史过去。它还能为我们带来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国家逐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一八五八年」之前、之后与之间的越南权力消长、时空变化的状况。最后,就像他们的中国、俄国、美国与法国同路人一样,越南殖民统治者也造就一种复杂的历史经验。他们与他们征服的原住民族暴力对抗,也与他们征服的原住民族和平共存,而这些经验每一种都对今天的越南有重大影响。今天世上的国家,往往是早先存在的多种族帝国的历史性产物。像美国与俄罗斯联邦一样,今天的越南也是几个帝国历史、包括它自己的帝国历史的产物。  分化的越南 最后,基于时代划分的理由,我们也有必要将一八五八年以前的越南史纳入讨论。只须再从这个传统日期往前追溯一次,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嘉隆在一八〇二年创建的一统越南,事实上大体属于一种例外而不是常规。在郑氏与阮氏军阀于一六二七年兵戎相向而分裂以后,越南分由两个个别国家统治(但两国名义上仍尊奉后黎朝统治),直到西山兄弟于十八世纪末叶杀出中央高地、另建第三国为止。换言之,在嘉隆统一以前,越南已经分裂了不止一个半世纪。也因此,「两个越南」在二十世纪后半并存的事其实不足为奇。越南人也并非只有在二十世纪才彼此相争。十七与十八世纪(以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越南一直内战不断,其中几场内战还像二十世纪末期一样,演成与泰国以及中国的区域性冲突。非越人种族,如占族、泰族与高棉族,都曾抗拒越南征服,或曾攻击越人以扩张他们自己的帝国,也因此,族裔团体彼此之间的暴力冲突在越南也不是新闻。想认识今天的越南,了解这一切历史事件的影响很重要。 这本书尽管确实也偏重十九与二十世纪,但探讨一八五八年以前越南史的三篇专章,提供的不仅是「前法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简述而已。我写这本书,志在从过去到现在,为现代越南的形形色色提供一种精致的纪录,一种不以一八五八年「法国殖民时刻」为大分水岭,划分「东方」与「西方」、「现代」与「非现代」、「之前」与「之后」、「统一」与「分裂」、「越」与「非越」的纪录,而这三篇专章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部分。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说,我这样热衷探讨越南过去的殖民、互异与分裂,是在搞后现代主义对「解构」的崇拜;甚或比这更恶劣的是,有人会说,我这么做是在为外国干预越南提供「保守」的合法化论据。恕我不能同意这类说法。我写这本越南史,如果有挑战任何政治议题的企图,这个议题是越南内外人士不断想将越南「例外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美国外交史上尤其明显。在美国外交史上,越战直到今天仍是批判——或辩护——「美帝」与「美国例外主义」的中心议题。我不反对批判美帝,也不反对批判美国民族主义,但我不认为我们想做到这类批判,就必须将越南人与他们的过去「例外化」。萨依德(Edward Said,编按:著名批判家,后殖民论创始人)曾经警告我们,不要鼓吹以西方为核心的东方主义;而采取「例外化」做法的人可能犯下萨依德所诫的这项错误。 想将这一切平衡处理极端困难。我难免有所疏漏,让读者读不到想读的东西。我当然可以增加这本书的篇幅,用更详尽的描述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一直深信更大未必就是更好。这本书的好坏应由读者评判。越南问题专家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他们有兴趣的东西吗?我盼望他们能,因为我必须向他们每一位致上我最深的谢忱。我特别为那些希望藉由这本书进行教育与研究工作的读者建了一个网站,搜罗在线书目,有关越南问题的编史辩论材料,以及学者们不同诠释的有关短文。这个网站在我的主页www.cgoscha.uqam.ca。
 嘉隆于一八〇二年统一越南,法国于一八五八年攻击交趾支那/南越南。我将一八五八年减去一八二年,得到五十六年这个数。又因为自一八三四到一八四七年的十三年间,大南帝国的版图除越南以外,还包含大部分高棉以及今天寮国东部大部地区,所以我用五十六年再减十三年,遂得到四十三年这个数。虽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与保大领导的越南合众国都宣称享有对越南全境的主权,在一九四五至一九五四年整个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两国都未能全面控制越南土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五四年过后。两个越南继续并存。越南民主共和国靠军事力量在一九七五年消灭了越南共和国,从一九七六年起,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享有完整领土主权的单一民族国于是正式成立,就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也就是说,S形的越南在十九世纪存在了四十三年,在一九四五年有六个月,在二十与二十一世纪(到二〇一六年为止)有四十年,两个数目加起来是八十三年又几个月。  *此文选自克里斯多佛·高夏的《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