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哲学神经学双料才子颠覆性力作:打破负面情绪的诅咒 ---by 窝隼

送交者: 兔子兔子老虎[★★窝隼虞刺叶紫★★] 于 2023-02-15 18:33 已读 1049 次 1赞  

兔子兔子老虎的个人频道

+关注
哲学神经学双料才子颠覆性力作:打破负面情绪的诅咒 

当我们看见一个人走在街上自言自语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认为他有精神病,尤其是如果他没戴耳机。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不停地自言自语,只是大多数人懂得不要说出声来。

我们重复过去的对话,想着我们曾经说过的、我们没说过的和我们本应该说的话。我们畅想未来,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词语和图像,它们让我们充满了希望或恐惧。我们告诉自己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仿佛脑中住着一个盲人,他需要别人不停跟他说话:“哇,好棒的桌子!我在想它是什么木头做的。噢,但是没有抽屉。他们没给这个桌子设计抽屉?怎么会有桌子连一个抽屉都没有呢?”我们是在和谁说话呢?并没有人在那里啊!而我们似乎相信,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脑中进行这样的内在独白,那么他的精神是完全健康的。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1.

负面情绪来自哪里

我们的痛苦完全是我们思考的产物。

我们可以在至少两个层面上探讨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我们可以把想法本身当成解药,或者完全不受想法的影响。第一种方法不需要任何心智锻炼的经验,只需要一个人掌握正确的思维习惯,就能产生奇迹般的效果。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做,那就是凡事都往好处想。

我并不是倡导你盲目超脱于现实。如果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我们就应该去解决它。但在做好的、必要的事时,我们非得感到痛苦吗?如果你像许多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都有点儿不开心,那么想想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的更可怕的事情,想想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过上你现在的生活,会非常有用。你有闲暇时间来读这本书,单单这一点就已经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幸运了。此时此刻,地球上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无法想象被你视为天经地义的“自由”是什么。

已经有研究证实了“刻意”感恩的效果:相比于仅仅思考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想着每天的麻烦或总是瞧不上别人,思考令人感恩的事会增强一个人的幸福感、动力和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一个人不需要懂得心智锻炼之道,也能注意到思想是如何统治着他的精神状态的。想必你也很熟悉这样的体验:你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件坏事,但在你一觉醒来之后,在被记忆束缚之前,都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然而,只需一瞬间,让你不开心的原因就将再次上线。

通过多年的心智锻炼,我发现这种从快乐到痛苦的飞速切换既令人着迷又相当好笑,而仅仅是注意到这种转变,就能极大地帮助我恢复平静。我的心智看上去像是一个电子游戏:要么我聪明地玩它,每个回合都进步一点儿;要么我就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怪兽一次次干掉。

看清想法如何撬动情绪,可以带来解脱,尤其是看清负面情绪如何反过来塑造一系列思考模式,而这些模式又如何持续喂养这些负面情绪,并给人们的心智加上滤镜。对这一过程明明白白还是茫然无知,决定了当你生气、抑郁或恐惧的时候,这些感受仅仅会持续几个瞬间,还是会在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里纠缠着你。

2.

如何打破负面情绪的魔咒

大多数人都让自己的负面情绪持续得过久,这完全是没必要的。大多数人在突然生气后,很容易持续感到愤怒,因为他们会主动“生产”出更多的愤怒。

比如,不断去想自己生气的原因,回忆受辱的时刻,在脑中排练自己该说却没说出来的狠话,等等。然而他们往往并不会注意到这个过程的运转机制。其实,如果一个人不去持续地激发他的愤怒感,那么他是不可能持续生气的。

虽然我并不能保证锻炼心智会让你永远不再生气,但你的确可以从中学会摆脱愤怒情绪的纠缠。而说起愤怒情绪的后果,只生一小会儿气和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气相比,可有云泥之别。

很多人都有过负面情绪被突然打断的经历。如果你没有,请想象某个人把你惹得非常生气,而正当愤怒情绪似乎完全占据了你的大脑时,你接到了一个重要的电话,不得不马上拿出一副适于社交场合的迎人笑脸。大多数人都体验过这种切换:突然丢下自己的负面情绪,进入另一种运转模式。然而,只要一不留神,人们就又会陷入负面情绪的纠缠之中。

请留心那些打断你情绪的事情。例如:你正情绪低落,却突然被自己阅读的东西给逗乐;你坐在车里无聊烦闷,却忽然被来自好友的一通电话振奋了精神。这些都是情绪转换的自然实验。当你突然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再支持你当前情绪状态的事情上时,你就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心智状态。观察一下,你心上的乌云能多快散开。这些,都是你真正窥见自由的时刻。

真相是,你不必等到令人愉悦的分心事出现,就能转换你的情绪。你可以只是近距离地观察负面情绪本身,不带评判和抗拒。什么是愤怒?你在身体的哪个部分感觉到了它?在每个瞬间,它是如何升起的?注意到这个感觉的究竟是谁?用这种方式探寻,带着专念,你就会发现负面情绪全都自行烟消云散了。

思考对人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形成信念、制订计划、外显学习、道德推理以及掌握其他人类独有的能力都至关重要。思考是所有社会关系和文化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的根基。但人们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等同于自己的思考,而非将想法仅仅当作想法,仅仅当作意识里浮现的内容,这就是人类受苦的主要原因。它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幻觉:仿佛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住在脑子里面。

心智锻炼

看看你能否在接下来的60秒停止思考。你可以关注你的呼吸,或是倾听鸟鸣,但别让你的注意力被思绪带走,不要有任何思绪,哪怕只是一瞬间。放下这本书,现在就试试吧。

你可能完全被思绪带跑了,却以为自己成功停止了思考。刚开始专念训练的人常常会认为他们可以专注在一件事物上好几分钟,比如呼吸,却在几天或几周的密集练习之后,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没几秒钟就会分散。这是进步。你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的专注,才能察觉到你有多么容易分心。即使有人威胁你,要你停止思考一分钟,否则就要了你的命,你可能都没办法做到。

这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类心智的令人惊叹的事实。人们有着卓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可以忍受几乎所有的折磨,却没有能力停止脑中的自言自语,无论情况多么紧急。人们甚至没有能力去识别意识里升起的每个念头,而不是被几秒钟后的下一个念头带跑。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专念训练,想要在一分钟内保持清晰的觉知,是不可能的。

3.

意识并非自我

大多数人把一生都浪费在了思考中。问题在于: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回答都是,“不怎么看”;而在东方,有人很早就看穿,被思想干扰就是人类受苦的根源。

从心智锻炼的角度来看,迷失在任何一种思考里,无论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的,都等同于处在睡梦中。在这种状态下,你不知道此刻真正发生的是什么。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疾病。

思考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把自己等同于思考,就是问题了。把自己认为是创造思想的思考者,也就是未能意识到,此时自己的思考只是意识里转瞬即逝的表象,这个幻觉就是人类几乎所有冲突和不快的根源。不管你现在想的是集合论,还是癌症研究,如果你正在思考,却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你就混淆了“你是谁”和“你在做什么”这两个问题。

专念训练是帮助你停止被思考裹挟的一种方法。一开始,你可能不太理解这种注意力的转移会带来多么大的变化。你会花大量的时间试图专注于当下,或是想象你正在专注于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或是其他事物上,却在几分钟,顶多几小时后就以失败告终。取得进步的第一个标志是,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多么容易分心。但如果你持续练习,你将尝到真正专注的滋味,并开始看穿思想只是意识荒原里升起的表象。

就算与安定的专念状态差得很远,你也可以发现,自我感,即感觉思想背后有一个思考者,经验之中有一个体验者,是一种幻觉。被人们称为“我”的感觉,只是思考的产物。小我,就是思考着却不知自己正在思考时的感受。

你也许会想:

哈里斯(本书作者)到底在说什么呢?我知道我在思考。我此刻正在思考。有什么大不了的吗?我在思考,而且我知道。它怎么会是个问题呢?我怎么就混淆了呢?我可以思考任何我想要思考的东西。你看,我立刻就可以在脑中想象出埃菲尔铁塔。它已经出现了。这就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那么,凭什么说我不是这些想法背后的思考者呢?

如果你正在思考,却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你就混淆了“你是谁”和“你在做什么”这两个问题。

这就是自我打的一个死结。抽象地理解想法在不断升起,或知道自己此刻正在思考,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知识本身也需要思想作为中介,而这些思想的产生并没有被察觉。正是人们对这些思想的认同,即没有认识到它们只是自发地出现在意识里,才产生了“我”的感觉。

一个人必须足够专注,才可能在接二连三的想法间隙,在下一个念头产生之前,瞥见意识的真相:意识并非自我。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思考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意识表现。

你意识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你对这个世界有意识,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自己的身体有意识,还会想象你对身体内的自我有意识。绝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不只是一具躯体。他们似乎游走于身体之内,感觉自己是一个内在主体,可以把身体当成某种客体来使用。然而,这个印象是可以被破除的幻觉。

意识的无我性体现在每一个当下,但它依然很难被发现。这并不矛盾。许多事情显而易见,却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技巧才能被观察到。

想想视觉上的盲点:视觉神经穿过每只眼睛的视网膜,在我们的视域内创造出一个小小的盲区。很多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直观地体验过这不完美的人体构造:在纸上画一个小圈,闭上一只眼,然后移动这张纸,直到圈在另一只眼前消失。毫无疑问,从古至今,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视觉存在盲点,而知道的人在几十年的生命中也不曾注意它。然而,盲点一直存在,它就漂浮于每个人经验的表面。

自我的缺席,也在经验的表面却受人忽视。如同视觉盲点一样,证据并非远在天边,也没有被深深掩藏。相反,正是因为它离人们太近了,才难以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要体验到意识的无我性,需要大量训练。然而,每个人都可以注意到,在他之中、觉察他在当下经验的意识,和自我感是不一样的。当你感受意识时,你不会感受到一个“我”。所谓的“我”,本身只是在意识的众多内容中浮现出来的一种感觉。意识先于“我”存在,是它的旁观者,也因此可以从“我”中解脱出来。
喜欢兔子兔子老虎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