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错误 一

送交者: 反中共的左派[♂★品衔R6★♂] 于 2022-06-17 7:14 已读 521 次  

反中共的左派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 应克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写于 二零一五年

       历史唯物论的问题在哪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谁战胜了谁?

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之壹的历史唯物论,是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 论依据的。但是,二十世纪的世界史证明,不是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而是 资本主义基础上生长了某些社会主义元素。资本主义好比是壹棵大树,现在,在 这棵大树上嫁接了社会主义枝叶(东方马列式的社会主义亦应该如此,但其路径 曲折、漫长得多)。这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由此而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历史唯 物论存在什么问题呢?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还「科学」吗?

前篇:对历史唯物论的修正和对历史观的补充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原本阐述

马克思在《序言》(1859年1月)对唯物史观作了如下阐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壹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誌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壹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壹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壹定阶段,便同它们 壹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 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我们判断壹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壹 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壹个社会形态,在它 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 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大 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 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壹个对抗 形式,这裏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 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裏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 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可以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概括出以下要点:

第壹,经济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第二,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第四,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在于:凡是把经济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的是唯物史观;那种把思想、精神看成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的或决定的力量, 便是唯心史观。

恩格斯的修正:经济的绝对性中加入了相对性

尽管我们把马克思上述对唯物史观的阐述称为经典性的阐述,但实际上,每 壹种理论在提出之时不可能是十分完善的,它需要在各种批评中加以补充和修正。

1890年9月(马克思已去世7年),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 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裏 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壹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 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 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壹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 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 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 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壹步发展, 这裏表现出这壹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 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 时期,就会比解壹个最简单的壹次方程式更容易了。」(《马恩选集》第四卷, 第477页)恩格斯的修正是明显的。经济因素不是「唯壹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决定性 作用是「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而言的。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 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的宪法和法律,哲学和宗教的观点等等, 经济的决定作用就是在这壹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下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推动 历史向前发展的。如果把历史看成仅仅是由经济这个因素促使其演变的,那么, 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就会比解壹个最简单的壹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恩格斯在信中还进壹步说明: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 的,而其中每壹个意誌,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壹个 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壹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 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马恩选集》第四卷,第478页)这裏,恩格斯对历史观提出了壹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人的意誌在历史中的 作用。这就突破了唯物史观的框架。因为所谓唯物史观,只承认物、经济,对历 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否认人的意誌、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或决定作用。 因为,承认或主张人的意誌、人的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就是历史唯 心论吗!但是,恩格斯明白地说,历史事变总是由许多单个意誌的相互冲突,由 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彼此激荡的结果。所以,影响历史进程的除了物还有人,除 了经济还有人的思想。

后来,即1894年1月,恩格斯在给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又说: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 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 才是积极的,而其余壹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马恩选集》第四卷,第50 6页)就是说,上层建筑的各部分对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或消 极的作用。

波普尔:历史有规律吗?

针对唯物史观,波普尔(1902-1994)着有《历史主义贫困论》(1957)壹 书。

波普尔所指的「历史主义」是指历史的行程遵循着客观的必然性规律的壹种 学说。波普尔不认为历史的行程是遵循客观的必然性规律,因此他是反对历史主 义的,也即是反对唯物史观的。

波普尔认为,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和人类无关,如宇宙间星球的运动,生物的 进化,地壳的变动等。因此,任何科学如果发现了自然界某壹领域的客观的必然 规律,人们就可以据之预言未来,如天文学可以预告日月食,地质学可以预告地 震等。而人类历史的历程和人类密切相关。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历史事件是 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历史过程无不受到人的主体的影响。人类的历史即使存在 客观规律,由于无不受到主体意誌的影响而引起改变,因此历史是没有客观规律 的,也因此,历史是无法预言的。所谓预言,或多或少渗入预言者的主观期望, 所以波普尔认为,预言改变着被预言事物的本身。因为预言本身就参与并影响着 历史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预言是不可能的。历史只能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多元 的,非决定论的。

波普尔反对历史主义的另壹个理由是,真理必须能够经受正反两方面的检验, 尤其是反面的检验,波普尔称之为「证伪」。波普尔强调,凡是不可能以证伪方 法进行检验,就不可能成为真理。真理是颠扑不破的,证伪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 颠破它;只有用尽了壹切办法都颠扑它而不破,它才有资格称为真理。

在波普尔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也可叫做「经济的历史主义」,这种主义 的错误在于「相信历史的预言乃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方式」。马克思认为历史 运动有着不以人的意誌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 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同时这个规律又是可以检验的,马克思 本人就曾「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但是波普尔认 为历史是随着人的认识可以作出不同解释的,所以没有客观规律;更为重要的, 历史主义所设想的那些乌托邦预言,如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人类必定实 现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都是不可检验的,因而不能认为 是真理。所以将马克思主义称之为社会科学不如说是壹种社会伦理学,即社会说 教,是中世纪神学史观的别名。

波普尔提出了「证伪」说,继而认为马克思根据历史主义所作出的关于社会 发展规律的预言,是不能得以「证伪」的,因而否认历史主义的科学性,这是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壹次重大挑战。波普尔还进壹步指出,根据历史主义,根据决 定论,所引出的结论也好,预言也罢,必然是乌托邦,只不过是壹种幻想,而且 还是人们为之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幻想。对波普尔的这壹理论,是对还是错,国内 外学术界至今未见明确的回音。两种对立的理论,如果壹种是对的,意味着另壹 种就是错的。如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的,那么妳就要拿出能推翻波普尔理论 的学术论文来。

张显扬:历史的选择性

张显扬(1936-2013),着有《趋势与选择:历史决定论批判》(2003)的 长文,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批评。

张显扬就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历史变动中的原因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这个决 定论提出了质疑。他说,为了反对「唯心论」从思想上去寻求历史变动的终极原 因,马克思在解释历史变动时,抽掉了人的思想、意誌对于历史变动中的能动作 用,而把目光专註于经济方面,宣布经济是历史变动的终极原因。

张显扬指出,历史领域中的因果联系与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在自然界,因果联系是直接的没有中介的:结果直接决定于原因,原因直接产 生结果。」「社会历史领域与此不同:没有人的思想、意誌和行动,任何前件( 原因)都不会自动地产生后件(结果),这裏的因果联系是通过人的中介、人的 活动实现的。」在大致相同的社会条件下(即原因,包括经济原因),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

张显扬认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主客观原因,总有人和物两方面的 原因,但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裏,只有客观的原因,只有物的原因,把人的主 观的思想、意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都抽掉了,就只能都归结为经济这个终极 原因。历史主体是人,是人的活动的记录。但在唯物史观中,人的作用不见了。 人的思想、意誌和他们的行动在历史变动中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历史决定论中 的这个「决定」,「就是抹煞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把人仅仅当作经济必 然性的玩偶。」虽然马克思并不否认历史舞臺上人的活动踪影,但人们的活动毕竟是受经济 状况支配的,只能在经济必然性设定的轨道上唱歌跳舞,因而只能加速或延缓社 会在既定方向上的发展。张显扬则认为:「人的真正的能动性,决不仅仅加速或 延缓社会在既定方向上的发展,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转折关头或者说关键时刻,可 以选择发展的方向。」特别当社会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刻,此时如果有伟大 的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对历史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具 有无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如果作出错误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 回顾中国的近代史乃至现代史,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曾经历了多次选择,中国人 在这种壹次又壹次的选择中渡过了刻骨铭心的岁月。

所以张显扬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地作出选择的历史。没有选择, 就没有历史。选择,这是人在历史过程中真正的能动性的表现。」张显扬将这种历史观称为「历史选择论」。他说,人类的历史过程始终存在 着「趋势与选择」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历史就是这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 物」。前人在种种发展趋势中作出选择之后,经过努力、劳作和辛苦,造成种种 新的趋势;当代人就在这种种新的趋势中作出新的选择,然后又是努力、劳作和 辛苦……如此循环往復,不断地把历史推向前进。当然,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 和斗争;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选择,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究竟哪壹种趋 势能够成为发展之优势,取决种种主客观条件,此外,随机因素也起着相当的作 用。

张显扬说,他提出的「历史选择论」现在还算不上是完备的理论,他只是希 望「恢復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希望历史理论不再见物不见人,而是见 物更见人。他说,恩格斯晚年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历史唯物论作了新的概括, 说历史唯物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提出了这个命题, 表明他对唯物史观有了新的认识,但他来不及将之发挥成新的理论了。

人的意识主导人类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人们的意识,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可是,生产力完全是壹种自然力吗?不。 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人,是人的生产活动才出现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生产力。而 人是有意识的生命体。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从来都是在人的意识主导下 的生产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过程:从远古的原始社会直到今 天的现代社会。既然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人,无疑是说,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人 的意识。意识,从人类出现的那壹天起,就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壹种主导性 力量。

我们还可以作进壹步的分析。人们从事生产,必须借助于生产工具。当人类 还不会制造工具时,就利用自然界现成的石块、木棒等作为工具。后来,对这些 石块进行简单加工与使用(对木棒的加工物,在漫长的历史中早已消失),就是 人类的石器时代。这种十分简陋的原始工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十分低下的意 识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随着生产活动中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提高,人类发明了 铁制工具(铜器应用于生产甚少见,可以忽略不计),生产力于是出现了壹个飞 跃。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相当于人类的农业社会时期。到了近代,人类又发 明了机器并运用于生产,生产力又出现了壹次大的飞跃——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也就在这壹时期,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产效率、生产成果日新月 异,物质财富的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现在,人类不但进入了电力时代,还进入了 电子时代,信息时代,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人们所说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非是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独居鳌头,说明知识、科学技术——造些人 类的精神创造,对于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愈来愈突出了。这有力地说明,是意识 决定物质(指人化物质,不是自然物质),而不是相反。总之,人类的历史表明, 生产工具壹次又壹次的更新换代,推动人类的历史跨上壹个又壹个的臺阶;而各 种生产工具或大或小的发明,无不是人类意识(思想、精神、知识)创新的结果。 这说明,人的意识才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因。马克思重视了生产力,却忽视了生 产力背后推动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动因——人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壹个明 显的缺陷。

还有,人的意识的壹个重要方面,是对于利益的追求。人们为什么要忙于生 产,以致辛劳有加,殚精竭虑;为什么要维护私人财产,宣称「私有财产神圣不 可侵犯」——为了利益。对利益的追逐是社会生产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如果人 们从事生产不是为了利益,这若不是十足的虚伪,就是壹个无意识的人了。马克 思说,人们所忙碌的壹切,无不是为了物质利益(大意)。人的生产劳动的积极 性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要提高劳动者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必 须能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奴隶制被废除,除了对奴隶缺乏应有的人格尊重, 还因为奴隶的繁重劳动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回报,奴隶对劳动因此兴趣淡然,它的 淘汰出局,乃历史之必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连年衰退,农民连温饱都难 以满足,其原因也是农民对生产劳动缺乏兴趣。大锅饭式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致使农民的劳动付出和成果回报互相脱节,谁愿意为集体流汗出力呢!说「包产 到户」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毛泽东时期严令禁止,可是它终究挡不住能使利益 到位的承包制的期盼。这个微不足道的个人利益,却是改变历史的决定力量。壹 个资本家、私营企业主,从投资决策,到企业管理,到新技术的应用,再到产品 的营销,无不尽心竭力,不辞劳苦,根本原因是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亦即利益 的最大化。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隐藏着壹只看不见的手;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每个人的利益。所以亚当?斯密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 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为了使生产物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成功,业主们便得作出种种努力,才能在市场竞 争中成为优势者。这种出于自利的目的,结果达到了利他的效果,是「社会财富、 国民财富及私人财富所以产生的重大因素。」斯密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奥 秘。

利益是壹种强大的支配力量,无论是什么人——帝王,贵族,平民,或者总 统,学者,科学家,到普罗大众,无论在什么时代——远古的,中古的,近代与 现代,以及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利益总是至高无上地指挥着人们有序不紊地 忙碌着。对利益(当然是正当利益)的追求,作为人的壹种不可磨灭的欲望和意 识,实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壹个母动力。
喜欢反中共的左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