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华侨陈嘉庚冒险回国,毛泽东两菜一汤招待他,不久他捐来大批物资

送交者: sunnysky[☆★★专注台海风云★★☆] 于 2021-01-03 20:09 已读 768 次  

sunnysky的个人频道

+关注

1940年3月25日,一架飞机缓缓地落在了重庆机场。  舱门刚打开,草坪上几千人的“接机团”就沸腾了起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颇有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架式。这阵仗让刚经历了数小时劳顿的66岁华侨陈嘉庚,着实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国民党会如此隆重地接待他。




图:国民党迎接陈嘉庚



不是说祖国困难吗?不是说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活得艰难吗?那这一个个穿着毛呢大衣、脚踩高级皮鞋的国民党军官是怎么回事?我天天在新加坡等地筹集物资和巨款,真的用得着吗?带着这些疑问,陈嘉庚和同行的华侨代表在国民党人的簇拥下走出了机场。



说实话,为了讨陈嘉庚的欢心,蒋介石没少花心思,他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3个部分:



首先,他特批了一项宴请经费,总计8万元,这仅仅是吃饭的钱。这个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1940年前后,延安一个师长的月薪是5块钱,我军所有师长的年薪加起来,与这招待费还有不小的距离。



其次,他动员了一批陪吃、陪喝、陪参观的工作人员。别的不说,仅这次接机他就出动了200多个单位的几千名军官。



再次,他安排了花样繁多的欢迎、洗尘仪式。好酒、好烟、好菜 ,但凡重庆地界上能找得到的美味,他都愿意奉上。



对于这一系列安排,陈嘉庚当然明白是何用意,他们图的无非就是6个字:南洋华侨的钱!而他陈嘉庚恰恰是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南洋华侨,以他马首是瞻。



读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好奇,这南洋的华侨们到底有多大的经济实力,能让老蒋如此上心。同样举一个数字,仅是1939年这一年,他们就向祖国捐了3.6亿现金,用于抗日。期间他们还派了3000多名华侨青年,及大量华侨司机、运了大量军用汽车等物资回国,涉及金额太高,当时硬是没统计出来。



而这些,都是陈老爷子带头募捐回来的,其影响力和号召力,让国民党不敢小觑,在他们看来拿下了陈嘉庚,就是有了个“聚宝盆”。



此次已过花甲之年的陈嘉庚回国,其实是冒了极大风险的。长期在海外组织抗日募捐活动的他,早就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他的一举一动,日本人一直留意着。



但他又不得不放下在新加坡的生意回来,一方面他得为华侨们捐的钱负责,得来看一看过去捐的钱都用到哪儿了;另一方面,接下来还会有更大金额的物资运回国内,虽是国共合作时期,但这钱是交给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得细细思量。



弄清楚了这些,咱们自然就能理解老蒋为何如此舍得了。别说8万块,就是再加几倍,只要能拿下陈嘉庚,也都是小钱!



可惜,老蒋终究还是小看了陈老爷子。一个靠自己白手起家,从一个米店小老板,发展成新加坡巨商的人,能看上你的这些所谓好烟好酒好菜?事实上,陈嘉庚从来就不是老蒋眼里的俗人。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厦门市,父亲是最早去新加坡做生意的闽商之一。在国内念完私塾后,陈嘉庚就出国经营父亲留下来的顺安米店了。此后他开过罐头厂、搞过种植业,闽商的精明加上良好的信誉,让他纵横商场49年。



有钱,并不是南洋华侨敬重他的原因。华侨们敬他的重要原因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1912年,刚赚了点钱,他就拿回了祖国,一心筹办集美学校(现集美大学前身)。1919年,又发了笔财,他又拿回了祖国筹办厦门大学。



从陈嘉庚花钱的地方来看,他骨子里就是个喜欢搞教育的文化人。这一点,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偏偏老蒋就是没想通,非要用一群俗人、俗物、俗事来讨好他。不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让陈老爷子对他失望极了。老爷子是怎么也没想到,国家危难之际,这群人平日里竟是如此大手大脚、吃喝成风。




图:蒋介石



而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国民党人时不时在他面前贬低共产党。老爷子虽然不了解共产党人,但在他看来既然都是一起抗日的同胞,就应该互相尊重。暗地里诋毁他人,绝非君子所为。



实在受不了这些招待,老爷子干脆在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则启示:



慰问团一切费用已充分带来,不欲消耗政府或民众招待之费。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尤当极力节省无谓应酬。



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则启示就是打脸老蒋的,打得是真疼!



启示发完,脾气也发了,但南洋华侨们交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接下来该怎么办?以后的捐款该花在谁身上?陈老爷子陷入了沉思。此时,他想起了延安,想起了经常听人说起的毛泽东。



其实早在数日前,中共驻渝办事处的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就曾来拜访过他,邀请他去延安走一趟。当时,他就对这几个衣着朴素的后生,印象极好。只是那时候国民党要员们,天天来了一茬又一茬,这事就给耽误了。



如今,陈老爷子下定决定要去延安看一看,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他的这一想法,自然传到了蒋介石耳朵里。老蒋不好明着阻止,便说了这样一句话:



要去亦可,但勿受欺骗。



为了密切监视老爷子的行踪,老蒋还派了科长寿家骏跟随,表面上是保护老爷子的安全,事实上就是伺机行事,一路吹耳旁风,破坏老爷子对延安的印象。



带着老蒋的警告,冒着日军的烽火,在我军战士的掩护下,陈老爷子于5月31日到达了延安。



说实话,刚到延安时,陈老爷子也一样被迎接的阵仗吓到了。因为那天,延安也一样以“锣鼓喧天”之势来接待他。当时延安各界共出动了5000人,聚集在南门外接他,可谓是人山人海。这个场景,让老爷子想到两个月前国民党的那次安排,所以看到这架式,他并不开心。



但老爷子是睿智的,很快他就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比较一下和本文第一张图,有什么不一样?




图:延安民众欢迎陈嘉庚



首先,穿着与国民党人完全不一样。粗布大衣,脚踩布鞋,但却干净整洁。其次,人群中大家的装扮都不一样,有腰间别着大腰带、带着草帽的农民兄弟,有带着军帽的普通士兵。其实这群人里面,是有不少我军高级军官的,只是他们的穿着并不比普通人高级,所以区分不出来。



照片中间,拄着手杖、身着西装、头发有点儿花白的就是陈老爷子。他旁边的是同行的华侨代表。



同样是出动千人迎接,但对比两张照片中陈老爷子的状态。在重庆拍的那张,明显拘谨很多;在延安拍的这张,则轻松了不少。



到达延安后,陈老爷子顾不上休息,就四处转悠。我军的政策是:不藏着也不掖着,您随便看、随便转。像他这么精明又经历颇丰的商人,不需别人多说,只要四处看一看,他就能对人、对事有非常客观的见解。所以,他一直在观察。观察的结果是:



他特别想马上见到毛泽东。想当面问一问,他是如何在这么艰苦的地方,让拿着几块钱工资的军官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想当面问一问,他是如何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让百姓吃上饭的?



第二天下午4点,毛泽东派了一辆军车来接他们。车子一直往山麓间开去,陈老爷子思索着毛泽东住的地方该是什么样子。当车子停在了一个破窑洞前时,他硬是许久都没恍过神来。



早早地在窑洞前迎接他的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陈老爷子,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将他们迎进了窑洞。



多年后,老爷子凭着回忆说出了那时他看到的情形:



其住居与办事所亦是山洞,大小与余寓略同。屋内十余只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写字桌比学生桌较大,系旧式乡村民用家私,盖甚简单也。



这段话中的“余寓”,指的是陈老爷子在延安住的地方。这说明毛泽东没有特别地给他安排住延安的饭店之类的,而是:我住什么,您就住什么。



而这正是陈老爷子希望的,本来就是回国来考察的,若是图安乐,那他回来干什么?只能说,虽然之前从未见过,但毛泽东确实是了解这位华侨的。


图:毛泽东在窑洞办公



接下来,两人就在这个窑洞里,进行了一次颇有意思的谈话。为何用“颇有意思”来形容这次谈话,因为从谈话内容里,笔者又一次看到了老爷子精明的一面。



首先,老爷子并没有开口谈什么救国的大道理,而是细细地问了毛泽东平时的生活习惯。打拼这么多年,老爷子早就练就了一番识人的本事。他问毛泽东平时的作息是什么,毛泽东没说自己很早就起来、夜以继日地工作之类的。而是老实地告诉他:



办公多在夜间,鸡鸣后始睡,故日间须下午乃起床。



就这么耿直!毛泽东在延安时,确实经常工作到凌晨,白天到午间才醒来。这是因为他一直觉得夜里安静,便于思考。老爷子没想到他会这样说,只能叮嘱他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尽量不要熬夜。对此,毛泽东颇为调皮地表示:十多年如是,已成习惯了。



寒暄完后,老爷子主动提到了国共两党的摩擦。很显然,按常理来说,毛泽东作为共产党领袖肯定会说出一堆对方的不是来,老蒋那边不就是这样吗?但令老爷子没想到的是,毛泽东非常客观地评价了国共合作,并表示:



二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统一战线都不能设想。



这话是不卑不亢的。既没贬低自己,又没有说对方半句不是,这个回答老爷子很满意。一场愉快而又有意思的谈话,让陈老爷子觉得自己没白来。



破窑洞也住了,话也谈了,接下来就该是吃饭的事了。毛泽东专门抽出了时间,陪着老爷子好好地吃了一顿晚饭。



这是一顿妥妥的“大餐”。为何这么说?也是两个原因:



首先,吃饭的场地够大,就在窑洞前的空地上。6月初的延安,天气不冷不热,摆上农家的竹桌,铺上一块桌布,面朝祖国的青山绿水,在落日余晖中吃饭,这环境岂不比高档饭店的包间好太多?陈老爷子在海外打拼40多载,难得静下心来,在竹桌前吃上这么一顿饭,岂不美哉、快哉?



其次,吃的食物算是“大餐”了。一共是两菜一汤,主菜是一盘大白菜、配菜是一碗咸萝卜干(后来也有人说是豆角干),这都是毛泽东在窑洞前自己种的,比起花钱买来的,岂非更有诚意?最高级的是桌子上还有一碗汤,香气浓郁,这是一碗实打实的鸡汤。



毛泽东见老爷子盯着这碗汤,笑着解释道:



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母鸡正下蛋,他儿子生病还舍不得杀哩!



这话一说出来,陈老爷子哽咽了。现代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那一代的华侨对祖国的感情。他们中有多少人,怀着发财梦离开故土,打拼几十年后赚得盆满钵满,吃遍了山珍海味,却发现忘不了的还是故乡的那碗白米饭。




图:毛泽东和陈嘉庚合影



“远客”二字,定义了这场饭局。老先生从国外归来,来到延安,就是延安人民的客人,而毛泽东就是主人。吃这餐饭,咱们不谈什么时局、也不谈什么大道理,就是尝一尝农家的白菜和老大娘家的鸡汤。



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了一首《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千古名作,毛泽东知道,从小上私塾的陈老爷子自然也读过。1000多年前,孟浩然被农村友人的一餐“鸡黍”打动,写下了这样一首经典之作;1000多年后,也是一餐“鸡黍”,陈老爷子也被打动了。



这样的饭局,算不算是一顿“大餐”?



后来有人专门算了一下,这餐饭大概值个1.5元。之所以这么贵,全在那鸡汤上了,毕竟农村人确实不太宰下蛋的鸡,所以是要贵一些的。国民党花8万餐费,毛泽东花1.5元,效果分别如何,不用笔者多说了。



在离开延安之前,还有一个细节,也被敏锐的陈老爷子捕捉到了。6月4日下午,毛泽东在老爷子的住处谈完事后,又进了隔壁寿家骏的房间。谁都看得出来,寿家骏其实就是国民党派来的眼线。再说了,他就是一个科长而已。但毛泽东却就国共合作的事,和这个科长谈到了深夜,可见其在国共合作事项上的诚意。



谈完后,在离开延安回到重庆的一路上,寿家骏硬是没有再说共产党的半句不好。让敌人也心服口服,这是一种能力。



回到南洋后,陈老爷子如实地向侨胞们讲述了他看到的一切。从欢迎仪式、到吃了什么饭、在重庆和延安都看到了什么事,他一一讲来。他用这样一段话,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



这段话里,同样是有两个关键信息的:



第一个关键信息,我们能感受到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仅是匆匆待了几天,陈老爷子就把他当成了“中国的救星”。



第二个关键信息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悲观”二字。老爷子对祖国的捐助,其实早在1910年就已经开始了,到此次进延安已经是30个年头了。这期间,他失望过、迷茫过,甚至如他所言“悲观”过,但他从未放弃过。



有的人,是看到希望才肯付出;有的人,哪怕前方一片黑暗,他也会笃行!这两种人,前者只能是跟随者,后者才是智者。这与1930年,就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毛泽东,何其相似。英雄与英雄之间,总是有太多相似之处。




图:陈嘉庚



此后,大批物资由南洋运往延安。医疗用品、各种军需品,一箱一箱送来。甚至陈老爷子还给毛泽东送来了两辆美国产的小汽车,在此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自己的专车。毛泽东收下了这两辆车,但自己却没用。其中一辆他送给了朱德,朱老总一直在各地指挥作战,他用得上。另一辆送给了在延安坚持工作的董必武、徐特立等老同志,他们年纪大了,也用得上。



就这样,陈老爷子正式和老蒋割裂了。多年后,老蒋硬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啥?明明花了钱接待的……



终究,共产党人没有让所有爱国华侨失望,他们用一场场胜仗证明了所有人的选择都没错。



1949年1月20日,眼看时局将定,毛泽东给在国外的陈老爷子发了这样一则电报,电文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胜利,需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盛望,众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



笔者在梳理毛泽东书信及电文时,看到这段文字中的“并祈赐复”这4个字,还是颇为惊讶的。1949年,毛泽东陆续邀请过不少人前来商讨国事,但用上了“赐复”这种字眼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字里行间对老爷子的尊重,可见一斑。


图:毛泽东



收到这样的文字,75岁的老爷子感慨万千,等了大半辈子,终于盼来了这样一天。他当即回电,表示等严冬过去,身体能顶得住时,定当回国。



1949年6月4日,陈老爷子终于又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几天后,周恩来亲自来北平接他,在西山他见到了毛泽东。时隔9年未见,老爷子还似9年前一样,先问对方的饮食起居,现在是不是能早睡了。毛泽东也似从前一样,耿直地回答:还是睡得晚。问完这些,二人才相视一笑,谈起了国事。



9月份,老爷子众望所归,当选为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他跟众多侨胞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此后老爷子耗尽家财,在故乡致力于兴办集美、厦大两校,这是他努力了半辈子的事。



在此期间,毛主席其实一直都希望他能在北京生活,因为他听说特务们不愿放过他,怕他的安全出问题。但陈老爷子很明确地拒绝了,他表示福建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走不开。主席实在拗不过他,只能叮嘱周总理一定要派人保护好他。



此后,在福建搞教育的大小事宜,陈老爷子都没有麻烦过国家。他知道国家百废待兴,拿不出那么多钱,所有经费问题他都自己想办法。他唯一麻烦过主席的事,是曾去过一封信,希望主席能给集美解放纪念碑题个词。当初为了解放集美,不少英烈殉国,老爷子这是替他们求题词。



毛泽东读完老爷子的信,这么回复他:



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未知合用否?先生近日身体如何,时以为念!
顺致敬意



这封书信的写作时间是:1952年5月16日。落款为:毛泽东。



与信一起寄出的,还有“集美解放纪念碑”7个大字。如今,这座纪念碑就座落在厦门市集美区,碑体高28米,正面刻着毛泽东题写的这7个大字。背面是陈老爷子在78岁时写的碑文,共284个字。毛泽东的字苍劲大气,陈老爷子的字则自有一份雅致和秀气。




图:陈嘉庚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福建人民把他安葬在集美鳌园。



1990年3月份,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科院早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而在他身后,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早已屹立于名校之林,成为了福建人民的骄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0年6月的那场饭局上,请客吃饭的主人和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已经离我们而去。然他们之间的这段交情,却早已成为了一段传奇。本期是毛主席书信的第11期,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及陈嘉庚先生。


喜欢sunnysky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