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智库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蘇格拉底思辨方法

送交者: Haisen2023[♂☆★★學翥吉奥★★☆♂] 于 2023-05-25 16:38 已读 214 次 1赞  

Haisen2023的个人频道

+关注
蘇格拉底思辨方法
2023/05/25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德州大學法學院院長沃德・法恩斯沃斯在本書中以十八個章節,總結出五大元素、四大方法,從基本要點、邏輯規則到自我檢驗,引用超過百則《對話錄》中的精采辯論,向讀者介紹「人類史上最偉大成就之一」蘇格拉底的問答技巧與思辨策略。

文: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


蘇格拉底的對話規則

蘇格拉底設定了從事對話的規則,本章將檢視其中幾項:⑴致力於找尋真相,而不是致力於贏得辯論、⑵檢驗人,而不只是主張、⑶針對論點本身進行判斷,不論提出論點的人是誰、⑷坦白說出你心中的想法、⑸單一見證人原則,也就是把對話當中的另一方當成對話證明結果的裁判、⑹善意理解原則、⑺不冒犯人也不因別人說的話而生氣。這些規則沒有在第三章裡當成蘇格拉底方法的核心要素加以討論,原因是其中有些只算是細節,有些則是不像其他要素固定受到遵循。不過,這些規則還是相當重要。


沒有受到認真看待的規則

部分蘇格拉底提出的規則只能勉強稱為「規則」,因為他自己與規則的關係就頗為緊張。他訂定規則,然後又違反規則。他要求自己的對話夥伴不要長篇大論,接著自己卻長篇大論起來。他使用了一些拙劣的論點,乃至後來引起眾人辯論——他這麼做是不是刻意為之?他有時顯得極為真誠,有時又顯得心口不一。他把諷刺帶入哲學,後來又為哲學犧牲性命。蘇格拉底乍看之下雖然率直又理智,但他(或是柏拉圖,或者他們兩人都是如此)也相當喜愛自己性格中不完全符合這些特徵的面向,以及逗趣和促狹的言詞。巴斯卡(Pascal)是這麼說的:


我們只能想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身穿引人敬仰的學術袍。他們是正直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樣,和朋友一起談笑,而他們藉著撰寫《法律篇》(Laws)與《政治學》(Politics)自娛之時,則是把這樣的活動當成消遣。這是他們人生中最不具哲學色彩也最不嚴肅的部分;至於哲學色彩最濃厚的部分,則是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


尼采說:


蘇格拉底超越了基督教的創始人,能夠保持愉快的嚴肅狀態,並且擁有充滿調皮的智慧,也就是構成人類靈魂最佳狀態的那種要素。


這種能夠包含相反兩極的能力,是蘇格拉底精神的一部分。文學能力、哲學能力以及其他來自於在兩極之間移動的能力,而不是固著於兩極的其中之一。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就是一個例子。這種哲學涉及的利害非常重大,但態度也相當輕鬆,而這正是其吸引力所在。愛默生說:


在一個醜陋的身體當中罕見地結合了這些迥異的特質:一方面滑稽逗趣,另一方面又具有烈士心性;一方面在街頭與市集熱切與人辯論,另一方面又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和善的聖人。這樣的組合深深引起柏拉圖的注意,因為他的心智非常能夠容納這些對比……蘇格拉底性格中的奇特融合,為柏拉圖心智當中的融合設定了上限。


不過,如果說蘇格拉底的部分對話規則看似不免遭到違反,也還是有其用處。那些規則帶有智慧,自有其道理,而理解那些道理有助於改善思考能力。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記住蘇格拉底方法也有另外一個分支,心即有時並不會認真看待自己的規則。


尋求真理(辯證與爭辯)

原本的蘇格拉底方法是對於真理的追尋,而不是一種辯論活動。蘇格拉底有時把追尋真理稱為辯證—相對於純粹為了樂趣或是為了爭勝而從事的爭辯(eristic)。


蘇格拉底:如同你可能觀察到的,年輕人一旦初嘗這種滋味,就會為了娛樂而辯論,並且總是模仿自己所受到的反駁而駁斥別人;如同幼犬,他們也樂在對所有接近他們的人又咬又扯……不過,一個人一旦年齡漸長,將不會再耽溺於那樣的瘋狂當中;他會模仿尋求真理的辯證家,而不是為了娛樂而駁斥別人的爭辯者;這麼一來,將會提高他在性格上的節制,而不是降低這項追尋的榮耀。
——《理想國》


如同這段文字所示,「爭辯」可以用於描述一場爭執或是引起爭執的人。這個字眼似乎主要帶有貶義。蘇格拉底式對話本身可能顯得具有爭辯性;讀者有時從中獲得的印象,也會覺得蘇格拉底為了打倒對方的主張不惜提出任何論點。無論這樣的批評正不正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這兩人之一(或是兩人皆有)可能曾經遭人批評具有這種傾向。我們在對話錄裡就看過這樣的說法,例如克里提亞斯這麼指控蘇格拉底:


你現在做的,就是你剛剛否認自己有做的事,也就是致力於反駁我,而不是聚焦於論點之上。
——《卡米德斯篇》


卡利克勒斯:蘇格拉底,你假裝自己追求的目標是真理,實際上卻是把討論導向這種倫理理想——這種觀念簡單淺薄得足以對大眾具有吸引力,而且完全取決於慣俗,而不是自然界……你設計的那種聰明但不公平的辯論手法,實際上就是由此而來:一個人如果依據慣俗的觀點發言,你提出的問題就帶有自然觀點的前提假設;而對方如果談的是自然,你就改談慣俗。
——《高爾吉亞篇》


這類批評可能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對於這一點頗為敏感(柏拉圖可能擔心這類批評確實沒錯),也是為什麼蘇格拉底會刻意指出自己所提的並不是爭辯式論述——他追求的向來都是要得出正確的結果,而不是要取勝。


重點在人,而不只是在於主張

原本的蘇格拉底方法不只檢驗主張,也檢驗人。這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蘇格拉底在《申辯篇》裡描述自己的活動時,說的是「檢驗我自己和別人」,而不是檢驗命題。此外,對話錄探討的主題雖是勇氣或虔誠這類概念,標題卻通常都不是《論勇氣》或《論虔誠》。那些對話錄通常都是以人為名——《拉凱斯篇》、《游敘弗倫篇》、《卡米德斯篇》等等。我們不知道這些標題是不是柏拉圖自己取的,但無論如何的確是相當適切。那些人物不只是用來談論哲學的藉口,而是主題的一部分。


尼西亞斯:任何人只要與蘇格拉底關係親近並且和他進行對話,都很有可能會被誘入辯論當中;而這個人在開頭不論提起什麼主題,都會不斷被蘇格拉底牽著走,結果就必須交代自己當下與過往的人生;而且他一旦身陷其中,蘇格拉底就會緊抓不放,直到對他徹底篩檢過後才肯罷休。
——《拉凱斯篇》


現代的哲學家通常會以抽象方式辯論問題,並且試圖找出確切無疑的答案。蘇格拉底不同,因為他不只對一般問題感興趣,也想要知道那些問題在他所檢驗的人身上會帶來什麼結果。他的方法隱含了這樣的觀點: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並不容易,而且可能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這點有時可以視為具有療癒性。蘇格拉底的目標在於找尋真理,也致力於照顧心靈,或者靈魂。他把這兩者視為哲學實踐當中不可區分的部分。


蘇格拉底:我四處走動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敦促各位不論老少好好照顧自己,但除了身體或者錢財之外,更要照顧你的心靈,並且盡力把你的心靈提升到最佳狀態。
——《申辯篇》


由希臘原文音譯成英文的「心靈」一詞是「psyche」,而這個詞有時也翻譯成「靈魂」或者「心性」(英文為mental nature,這是彌爾的譯法)。蘇格拉底明顯是以這個詞語指稱個人的真實自我或者智力,他並沒有區別這兩者。


有些學者把蘇格拉底式質問描述為「訴諸人身」(ad hominem)。這個詞語現在通常指人身攻擊,也就是藉著攻擊一項觀念的持有者來攻擊一項觀念。這種人身論述在蘇格拉底式言說當中沒有存在的空間,這點我們等一下將會看到。不過,在蘇格拉底式的言說裡,這個詞語有可能代表不一樣的意思。首先,這項觀念指的是蘇格拉底除了檢驗一項主張本身之外,也總是會檢驗那項主張的持有者。他通常會發現那名持有者說的話前後不一致,但這只是證明了那名持有者有問題,而不必然表示那項主張有問題。


第二,蘇格拉底是藉著對手本身的前提進行辯論。他不說那些前提是否有效,而是說:假設你相信X,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樣會引導出什麼樣的結果。在實務上,蘇格拉底通常藉著提供一些額外論點而推動對話前進,但他總是會取得對方的同意,所以還是沒有偏離訴諸人身的精神。這樣的辯論不是一條直接通往真理的道路(甚至可能不是一條道路),只是顯示出對方在何處搞混了。不過,這點對於蘇格拉底來說相當重要,因為他對於自己身為哲學家的使命,以及探究眾人及其心智的使命,並沒有加以區分。


蘇格拉底式探問的個人面向也能夠解釋道德哲學的進步為何如此緩慢。有些在數千年前就對人類造成困擾的問題,到了今天也還是持續困擾著我們。我們要是以蘇格拉底的眼光看待哲學,應該就不會對此感到意外。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必須由每個實踐的人各自從頭來過。


理性的優先地位

但在其他重要的面向,蘇格拉底則是把探問視為一項客觀事務。首先,他不會提出我們現在所謂的人身攻擊論述,從來不會攻擊直接對話夥伴。嚴格說起來,我們也許可以說,蘇格拉底根本不與對話夥伴辯論,只是促使他們與自己辯論。不過,他確實會質疑對話夥伴所說的話,並且有時鍥而不捨的程度會令對方不禁感到惱怒,甚至也可能會惹惱讀者。然而,蘇格拉底也總是彬彬有禮,從來不會以苛刻的修飾語形容一項論點或是提出那項論點的人(一個例外出現在《大希庇亞篇》裡,他在其中確實使用了強烈的語言——不過是使用在自己身上)。


此外,保持理性客觀也比避免侮辱對話夥伴的原則更重要。在蘇格拉底眼中,一項論點的價值與這項論點是由什麼人提出無關。這就是為什麼他願意和任何人談話,也願意聆聽任何人說的話。他不怕反駁權高勢大者,也願意接受任何人的反駁,只要推理健全就行。


我容許任何人質疑我,不論貧富;或者他們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回答我的問題,以及聆聽我說的話。
——《申辯篇》


波魯斯:蘇格拉底,你說的話很不容易反駁,可是你剛才那項陳述是不是連兒童都有可能加以反駁?
蘇格拉底:那我會非常感謝那個兒童,而且你要是願意反駁我,讓我從愚蠢當中解脫出來,那麼我也會同樣感謝你。
——《高爾吉亞篇》


我說,那麼,親愛的先生,請你打起精神,對我剛剛問的那個問題提出你的意見,不管這樣是否是在反駁克里提亞斯還是蘇格拉底;只專注於那個論點上,然後看看這樣的反駁會帶來什麼結果。
——《卡米德斯篇》


這項原則隱含了兩個面向的意義。首先,蘇格拉底考慮一項論點的時候不會屈意聽從任何人的意見。就算是最聲名顯赫的人,在他眼中也一樣可以接受探問;他的質問對象包括將領與貴族。《申辯篇》記述了他如何尋求富有智慧、並因此有資格獲得別人尊敬的人,結果他一無所獲。第二,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人都有資格反駁他。窮人不因他們的地位或者欠缺教育而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富人也一樣不因他們的地位而不具這種資格。在對話錄裡,有時他身處高位的對話夥伴會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觀點,但蘇格拉底從不對這一點有意見。他根本不在乎。符合他們利益的論點,一樣可能是有效的論點。一項主張的價值,純粹是根據推理的品質以及支持該項主張的證據加以判斷。


在合理的基礎上可以打破這個規則。舉例而言,在《理想國》當中,蘇格拉底與格勞孔一度談起什麼樣的快樂才是最大的快樂:來自物質利益、來自榮譽,還是來自智慧的快樂?他們認定最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這三種快樂都體驗過而能夠加以比較的人。而且,他們認為最有可能具備這種條件的人應該是個有智慧的人。


於是,格勞孔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得出結論:在這個面向,「有智慧的人一旦贊同自己的人生,即可提出權威性的意見」。這是一項合理的結論,因為此處的問題與理性無關。他們問的是哪種快樂最強烈,而這是個涉及觀察的問題。觀察過那些快樂的人會比沒有觀察過的人知道得更多。他們可以更清楚看出證據。


這些要點可以轉變為實用準則,而供蘇格拉底方法的使用者遵循,不論他們是以正式還是非正式的型態使用蘇格拉底方法。提出主張的那個人的內部一致性,是蘇格拉底方法關注的核心焦點。換句話說,蘇格拉底注重的是一個人提出的各項主張是否彼此一致。不過,那個人的身分與這項分析無關。


蘇格拉底使用的語言不包括這句質疑:「你憑什麼身分提出那個論點?」應該可以聆聽任何人說的任何話。一個論點如果取決於一項與證據有關的主張,那麼知道那項證據的人也許就有資格受到不知道那項證據的人所尊重。不過,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受到尊重,也一樣需要有正當理由。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不論在任何問題上都遵循理性的優先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麥田出版


作者: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
譯者:陳信宏


momo網路書店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思考,不要爭吵!
活用「蘇格拉底方法」,在問答中釐清迷思、找出盲點,
學習當代公民必修的對話課。


內容簡介


在討論淪為筆戰、質疑變成打臉的社群時代,
讓蘇格拉底教你突破同溫層,勇敢提問、接受質疑。


在開始前先想一想——


你對某項事情的看法是否心懷先入為主的考量卻不自覺?你是否很少反思自己得出某種結論的具體過程為何?要如何檢查一種見解真的完全合乎邏輯、不與自己的其他信念矛盾?在辯論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增強自己論點的效力?

「蘇格拉底方法」的四大技巧——
方法1:交叉詰問: 使用引導式問題,確認一項主張是否完全合乎邏輯。
方法2:類比:為了證明x具有y特質,以另一個類似x且具有y特質的事物作為論據。
方法3:溯源法:從許多單一例證導引出一般性的結論,又稱歸納法。
方法4:收斂與擴張思考:透過觀察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或差異性,探究一項論點是否不夠全面或是太過空泛。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記錄了蘇格拉底與人對話、問答的過程,也開啟人類對智慧的追尋。德州大學法學院院長沃德・法恩斯沃斯在本書中以十八個章節,總結出五大元素、四大方法,從基本要點、邏輯規則到自我檢驗,引用超過百則《對話錄》中的精采辯論,向讀者介紹「人類史上最偉大成就之一」蘇格拉底的問答技巧與思辨策略。


作者有感於在社群媒體做為主要交流管道的當代,人與人之間正向有效的思維交流日益困難,希望能以催生哲學史的提問大師蘇格拉底為嚮導,幫助讀者練習面對公共議題的討論與差異立場的挑戰。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二十一世紀公民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也是一條通往智慧的道路。


本書特色


解釋蘇格拉底思考術、拆解《對話錄》背後的方法,並以《對話錄》中的實際對話作為案例。本書對蘇格拉底思考術的拆解,呼應了作者另作《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說明後者對蘇格拉底的繼承關係。但閱讀本書不需要任何斯多葛學派的知識。作者會在每個章節提到該章節與其他章節的關聯性,供讀者做參考閱讀。作者使用清晰的語言,尤其適合希望鍛鍊思考力的高中生、大學生來讀,培養亞洲教育底下較被忽視的「發問」的藝術。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喜欢Haisen2023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