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静坐笔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道德经眇解》(13-15)你与得道者的差距是永恒保持那颗“虚怀若谷”的心

送交者: 四海花园[♂品衔R1♂] 于 2022-07-17 0:45 已读 10078 次 1赞  

四海花园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十三章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以寄于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

若可托天下。

(编注:以上《道德经》原文引用齐鲁版帛书《老子》)


人在世间行走,宠和辱都很难放下。“吾之大患,其为有身。”害怕灾祸的来临,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为下”,荣誉与宠爱都是从上至下的。人会有被宠爱的满足感,是因为心中有了上下级的分别。当有了宠爱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也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份宠爱而担忧,因此谓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也。辱是宠的另一面,是为“宠辱若惊”。


什么又是“贵大患若身”呢?人之所以害怕有祸患降临其身,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现在正执着于这副身体的躯壳吗?如果将我们这副身体的躯壳当作从未存在过,又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将天下所有人的幸福快乐都看作与自己的幸福快乐同等重要,就可以将自身的幸福快乐传递出去,兼济天下;将爱护天下所有人的灵魂都如同爱护自己的灵魂一般,就可以使得自己的灵魂能量去影响所有的灵魂,提升整体灵魂的正能量。

第十四章 道纪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编注:以上《道德经》原文引用齐鲁版帛书《老子》)

通过肉眼无法辨别事物的存在,我们称之为“无形”;通过耳朵无法听闻声音的存在,我们称之为“无声”;通过触碰无法感知世界的存在,我们称之为“无相”。


知微见著,知著见微;以意闻声,以声知意;以小见大,以大知小。


物质世界是唯一可见、可闻、可触的世界,而意识与能量的世界隐藏在视觉、听觉、触觉背后。当我们闭上双眼,当我们切断与外部有声世界的连接,当我们不再用身体的触碰去感知这个世界,我们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又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感受与体验?


物质世界是已知的、已被发现的存在,而意识与能量世界却是未知的、未被发现的存在,此三者始终一体联动地变化着。


于无形、无声、无相的意识与能量世界之中,慢慢运化至有形、有声、有相的物质世界之中。犹如污泥中的一颗莲花的种子,从平静的湖水表面上看,我们无法知晓这颗莲子正在悄悄破壳、发芽并向上径直地生长。这犹如事物在意识与能量层面的前期运化。等这颗莲子从水面终于冒出头来逐渐长高,绽开一瓣又一瓣洁白的莲花,它才被人们的视觉所感知。这是意识与能量运化到一定阶段之后,从物质层面显化出来的一个呈现。


心是一个能量体,这个能量体本身也带有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我们最本初的灵魂意识,它来自能量海。灵魂意识本来智慧具足,遍知一切。我们的头脑仿佛一个接收器,每天接收着来自外部世界投放给我们的各种纷杂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喜乐的、悲伤的,都有。从小到大,头脑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构建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体系和框架。


信息的过于庞杂,使得在构建丰富的头脑意识的同时,这些意识会在启动灵魂意识的时候如一个重影一般投射给灵魂体。在灵魂体意识之外,重影越纷杂、混乱,越是对于灵魂智慧自然流露的障碍。因此,我们常说,修行是要破除头脑的知见,修心才是核心。头脑中的意识信息太多、太活跃,会对灵魂意识清净地流露有非常大的阻碍。


因此,修行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是清除过多的分别欲念,进入意识、能量、物质,即身、心、灵合一的过程。这种合一的感受无法用具象的语言来形容,也无法从有形、有声、有相的世界之中去窥见这种合一的状态。这种合一的状态消融了来去、消融了始终、消融了上下,一切的物质、意识、能量合为一体,一切归一,归于当下的空无。


所以,没有形状的物体,没有形态的形象,正是因为它们不能从物质世界被看见、被听见、被触见,它们在我们心中呈现着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如果单从物质世界去观测事物的变化,那只会让我们迷失其中,迷失在命运的洪流中。


从此篇当中所阐述的物质、意识、能量运行与呈现的先后顺序与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从当下通过物质世界呈现出来的表象、境况,去推演过去的因以及未来的果,以此知终始、知来去,也会更加淡然地随顺因缘、顺缘而生。此为顺应万物、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与恒常的法则。


第十五章 不盈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编注:以上《道德经》原文引用齐鲁版帛书《老子》)

从原始宇宙诞生以来所出现的成道者,对人、事、物能体察入微,且胸怀宽广,其内在度量深远广博,无法计量。因为他的胸怀宽广,无法用确切的数词与形容词来表达,所以下面只能尽量用可使用的语言来形容他得道的状态。


一个真正的得道者,或者说是一个与道合一、灵魂觉醒的人,在世间的行为处事皆是小心谨慎,犹如在寒冬中踏过结冰的湖面。他时刻警醒、觉察着头脑中的恶念,犹如一个国家时刻防备着邻国的突袭;他对待万事万物都严谨、恭敬,犹如一位来访的客人;他灵动又富于变化,犹如流动的小溪;他敦厚、单纯,犹如一块原始而未经雕饰的璞玉;他旷达、深远,宛若幽静的山谷;他浑厚、宽容,犹如包含杂质的浊水。


一潭浊水,待它静止之后,难道不会逐渐变得清澈吗?当它始终保持静止的状态,又如何能恢复活力呢?


当它流动起来,清澈的状态被打破,又变得浑浊。清澈,是因为静止,是因为沉淀;浑浊,是因为运动,是因为变化,是因为有外界因素的参与。一汪浊水,或者是一个人,能保证永久地清澈静止、隔绝外在世界而存在吗?这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假设。


那作为一个修道者,如何能使自身修得圆满,达到功成得道的状态呢?真正的得道者不会让自己无止境地去追求永恒、圆满、极致的状态,真正的得道者保持永恒的是那颗虚怀若谷的心。


何为虚怀若谷?不充满,永远保持虚心与包容,一边保持谦卑,一边包容、尊重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时常在心中保留一个空间,容纳万事万物的变化,得道者才能在对境的变化之中,调整自己与外境融合的姿态,同时保持内在的安宁与清净。


顺势而为,随势而动,方能不被旧有的观念、知见所遮蔽;方能不断通过与外界能量与信息的互动,推陈出新,顺随事物的更迭与变化,找到内心永恒的安定与虚静。




- 未完待续 -


* 下载时间:2021年1月21日、22日、24日

* “未来生活学馆”原创文章,四海花园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如对我们的文章感兴趣,请加入我们的微信群一起学习成长,群主youdaoli36
喜欢四海花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