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会文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为什么栏杆总能勾起人的无限情思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4-03-24 22:45 已读 5749 次 4赞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个体建筑形象与群体建筑形象之美的构成部分。栏杆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而特别的美感。


栏杆是富于“诗意”的建筑空间形象,当然,其基本功能还是实用。


宋马远绘《高台怀古图》


01


话 说 栏 杆


栏杆,亦称阑干,指那种存在于建筑环境中的阻拦之物,可用竹、木、金属或石材等营构。阑干,原具遮拦的纵、横构造,所谓“纵木为阑,横木为干”,此之谓也。阑干的本义向人证明,中国个体、群体建筑的所谓阑干,首先是以木为材的。说起栏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这样解释:


栏杆是台,楼,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防止人物下坠的障碍物;其通常高度约合人身之半。栏杆在建筑上本身无所荷载,其功用为阻止人物前进,或下坠,却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故其结构通常都很单薄,玲珑巧制,镂空剔透的居多。英文通称为balustrade。


根据这一解释,我们至少可以明了如下几点。


栏杆作为阻拦之物,是依存于一定建筑个体的,如依存于台、楼、廊与梯等,有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佛塔上也有栏杆,有的桥梁也是有栏杆的,因此,栏杆是一种颇为普遍的建筑构件。


栏板式栏杆

寻杖栏杆


栏杆作为障碍物有两个实际用途:一是筑一栏杆,阻止人、物前进,实际上栏杆是建筑空间的又一种隔断方式;二是防止人、物下坠,栏杆是建造在高出于地面的建筑形体之上的,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栏杆的用材固然多种多样,但其造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身无所荷载,而且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栏杆具有空间的通透性。如果有一堵栏杆挡住了你的视觉,那一定不是栏杆,而是一面墙或一堵壁了。


石须弥座上的石栏杆无所重载,只起到阻拦与规范空间的作用。


栏杆还有一个别名,叫钩阑。在宋人的一些画作里,有钩阑形象,可以见出那是木质镶铜的构件。


钩阑,也便是勾栏。勾栏者,宋元时代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与腰棚(看席、观众席)。所谓勾栏、瓦舍,指俳优、艺人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物上一定设有栏杆,时间久了,人们就将这种具有栏杆的戏台、剧场之类称为勾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述东京开封的勾栏情状,说“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戏曲及勾栏盛况。明之后,勾栏似乎“沦落”于风尘,有时也是青楼、妓院的别名,带有“烟花”的情味了。


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最早的栏杆如何造型,这很难说。从汉画像石与明器造型中可见其早期的样子,但一定不是最早的。从明器造型看,汉代栏杆以木为材,由横木、直木相构,有的造型上还有纹饰如鸟兽纹等。


在云冈石窟中部第5窟里,我们可以见到窟门高处刻有曲尺纹阑干。梁思成《石栏杆简说》云:


这种形制,直至唐末宋初,尚通行于中国、日本。除去云冈的浮雕与敦煌许多壁画外,这种栏杆的木制者,在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及其他许多的遗物上,在国内如河北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及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壁藏等处,都可见到。


最早的栏杆主要以木为材,这毋庸置疑,后来发展为主要以石为材。石栏杆,比较多见于宫殿、坛庙建筑,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北京故宫与天坛见到许多石栏杆造型,这些石栏杆主要建造在石质须弥座上。在庞大、坚实的须弥座四周,都是这种石栏杆。


榆林窟25窟南壁(局部)


比较完全的栏杆造型,既有望柱又有栏板(版)。


石栏杆的类型大约有三种。


其一,比较简朴的石栏杆只以栏板相构而不用望柱,今天还可以从北京一些古典园林与京郊的石桥栏杆上见到,其栏板朴素而厚实,起着阻挡与截护的作用。


其二,以长条石代替栏板营造。这类石栏杆,造型多样而形象有异。梁思成《石栏杆简说》提醒说,这种栏杆“视其所用地方之不同,有时可得雄壮的气概,如从前北平正阳门内的石栏;有时用在园庭,又甚幽雅。这样做法的栏杆不甚多见,也许是因为将石凿成瘦细的长条,与力学原则上颇有违背的缘故”。


其三,比较多见而大量存在的,是以栏板与望柱相构而成的。在北京故宫等处所见都是这一类石栏杆。虽是石造的,却是仿木结构,足见古人对木的钟爱之情。这类石栏杆有时还刻有纹样,如花草、龙兽与云水之类,是常见的雕饰题材。至于望柱,其早期仅用于栏杆转角之处,后来发展为每两个栏板之间建造一柱,造成二板一柱的韵律、节奏。


望柱本身由柱身与柱头两部分构成。柱身造型比较朴素,很少有雕以龙纹、云纹之类纹样的;而柱头的纹样十分丰富:有圆筒形造型,以北京故宫的一些栏杆望柱为代表,其上饰以龙凤、夔龙、花卉或云雾之纹;有方形,如北京北海天王殿门前的水纹方形柱头;有莲座、莲花之形,造型作仰、覆莲形,如北京文渊阁栏杆与北海漪澜堂后山栏杆造型,这种纹样的栏杆,显然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濡染;还有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石狮形象,最著名的例子是卢沟桥上的栏杆。


透瓶栏板,王其钧绘(图片来源:《古建筑日读》)


总之,栏杆的形制很丰富,但在千百年的建筑实践中,栏杆的营造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北宋颁行的《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称,钩阑之制有一定之规,比如“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这段引文因涉及栏杆的诸多专用术语,而令人不大能彻底了解宋及宋以前石栏杆“重台钩阑”的造型与各部分的比例,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引文中,了解关于栏杆的形制与“语汇”。


宋代以及此后,是尤其讲究“规矩”的时代,大凡建筑规矩,往往有一些科学理性的意义,即结构本身的科学技术要求,以及由此延伸的审美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包容于建筑造型的实用理性,即政治伦理的意义。不同建筑的栏杆有不同的做法,宫殿、坛庙、陵寝建筑的栏杆尺寸、造型与用材及其规格等,自当不同于站在那里抛绣球的小姐闺房的栏杆,这是毋庸赘述的。


02


古 诗 中 的 栏 杆


栏杆往往建造在楼阁与一些佛塔的凌空处,这些凌空的建筑一般都可供登临与眺望。一旦人登临、远眺之时,便可能有某种情感的抒寄,于是在古代一些骚人墨客的登临之作里,便每每不免写到栏杆,并且抒寄着作者的某种情感,这就使得诗文中的栏杆空间意象成为情感的某种“符号”。著名者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白居易《题岳阳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水,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时移事改,极目伤心,不堪独倚危阑”(赵可《雨中花慢》“代州南楼”)。


宋李嵩绘《月夜看潮图》


人一旦登高望远,凭依栏杆,其精神便不免有些超拔起来,与栏杆相系的审美感悟也真神奇。


栏杆的入诗,大概是由于其本身富于诗意的缘故。但吟咏栏杆的诗句,大约无病呻吟、故作忸怩之态的也有。正如梁思成所说,栏杆的入诗,有时是被滥用了,其结果,栏杆竟变成了一种伤感、作态乃至于香艳的代表。


是的,在中国古人的一些诗文里,因登高凭栏而引动的伤情,是一种典型的属于栏杆的“诗情”,也不能排除那些写得过于阴柔、忸怩,甚至是俗艳的篇章。而且同样是伤情,也有喟叹个人悲欢和伤时忧国的区分。不过总体上,诗人们寄寓于栏杆的情感常常是大气的。


元夏永绘《滕王阁图》


在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了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作为一个坚决抗金、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志士,其作品充满了“气吞万里如虎”的铿铿金石之声。南宋朝廷的懦弱、忍辱与不思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妥协,使得满腔热血的稼轩词里,充满了沉雄、悲愤与孤独,他的《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就写下了这样的慷慨悲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真正可以说是关于栏杆的千古绝唱。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