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唐朝有个怪诗人,一生只写2首诗,1首无人问,1首让李白自叹不如

送交者: 黄小兔[♂☆★★天圆地方★★☆♂] 于 2025-04-22 13:06 已读 1166 次 3赞  

黄小兔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开放,强盛的王朝,大唐王朝可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骄傲。大唐盛世时期,国力强盛,国家开放,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无数文人在文坛上留下了他们的手笔,其中就有我们所说的唐诗。


唐朝,作为历史上诗歌文化最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留下了太多璀璨的明星,无数的大唐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绚丽的时代与画卷。


话说,整个大唐时期,留下名字的诗人不下万人,但却有这么一位非常古怪的诗人。他的一生仅仅留下了两篇诗作,其中的一篇现在已经鲜有人知,另一首诗放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初唐的江浙诗人


上述神秘的诗人就是张若虚,他生于初唐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大唐最为强盛的一段时期。在那段时间里,大唐国力昌盛,思想活跃、国门开放,全国各地都能看见外国人活动。


长安城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市,整座城池欢迎所有外国人居住,作为时代的一颗小螺丝,张若虚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极为开放,就如同大海一般壮阔,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张若虚的文笔之上。


回看张若虚的一生,他的传世之作虽然只有两篇,但是他个人的名气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诗歌大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三人合并称为吴中四士。


作为江浙诗人的代表,张若虚的能力得到了世人的公认,他流传下来的两篇诗篇,其中的一篇说得上是无人问津,已经为人们所淡忘而去。


但剩下的另一篇,却足以力压全唐时期五万余首唐诗,成为盛唐时期的代表之作。哪怕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高产诗人,所著作的最好诗篇和这首诗来比,都会在其之前有些相形见绌,此诗便是《春江花月夜》。


其实,《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刚刚问世之时,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一般的文人墨客只能看到它的表面现象,看不到其内部深沉而又富含哲理的内在。


近代文豪闻一多先生,曾在细细品读了《春江花月夜》之后,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这首诗不需要赞美,它的存在便已经是一种赞美,不需要再用俗套的赞美之词去玷污亵渎它......”


后来,这首诗经过李白等著名文豪的品读后,他们也都是赞不绝口,将这首诗推崇为诗歌之诗,更是将这首诗的艺术内涵奉为顶峰,当真是一首绝妙好诗。



震惊四座的名作


如上述所言,这首诗在流传时,最早是到了大诗人李白的手里,李白在拿到了这首诗之后,开始了细细地推敲。经过长时间的推敲,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不禁点头称赞,对此诗也是大力称赞极度推崇、自愧不如。


由于李白的推崇,这首好诗之名不胫而走,众多文人墨客听闻,也拿到了这篇诗篇。不过,他们的文学艺术造诣并没有李白那般深厚,对于此诗只能看出表面。


这首诗极富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民歌色彩与风气,并且文章笔锋也开创性地将新诗格律融入其中,将七言诗句转韵的技巧也结合在了长篇诗作中。


多种创新性的技法融入了这首诗中,为这首诗的韵律提升良多,于是乎在到了宋朝之时,《春江花月夜》还成为了乐府诗篇。不仅仅如此,有人还为春江花月夜做了谱曲,从此这首诗的推广范围就变得更大了。



《春江花月夜》在编入乐府诗之后,得以传播得更加广阔,这首诗的名气和知名度也不断增加,成就了“春江花月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名气。


深含哲理


其实,在唐宋时期,很多的诗词作者都只是认识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的技法与笔风极其精妙,却很少有诗人能够认清蕴藏在诗词内部深处的哲理,以及诗人张若虚的内心情感。


这份情感就是“平淡”,张若虚生于大唐盛世,既不需要像杜甫那样面对盛唐转衰的那份忧国忧民,也不需要他拥有李白的那份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豪迈狂放。


他在整首诗中,更多的都是抱着一份平静如水的心态,在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致进行描述。这幅平静的外表之下,深刻暗藏着哲学思考描述,这在以叙事和抒情作为主要感情基调的唐诗中,可以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纵观全诗,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出哲学上的思考呢?答案也算得上是非常明显,就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三句诗看似是描写景物方面的诗词,但是实际却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与其说他像是描写奔流的江水,倒不如说它是直接将实体化的江水之景,变换成了对于时间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幻无常的描写。


同时,张若虚以一种非常平静的感情,将事物的变化无常描写了出来,并不会像其他的诗人那般,要么就是毫不在意的狂放,亦或者是如同怨妇那般的悲伤,消极甚至孤寂。张若虚并没有那样做。


从他的诗句描写中,到也不难看出在面对时间流逝亦或是生死方面的问题,张若虚是持以一种很平常,非常从容不迫的心态来思考这件事的。



对于人的生命就仿佛一颗流星一般转瞬即逝的事实,张若虚非常客观地看待了这一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侧面写出对于这一切的顾虑担心。


这种看淡生死,看清一切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脱与那个时代,不属于哪个时代了。真正读懂了张若虚的人,为他的才能更是称羡赞叹不已。


仅凭借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在大唐的诗坛中便占据了一席之地,更是以一篇孤篇傲视群雄,力压全唐,这在整个历史上都很少见。


他生于盛唐,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另一首《代答闺梦还》倒也不是说写作不佳,只是感觉与《春江花月夜》相比那种深度,那种气魄就差了很多。



于是乎,流传到现在,《春江花月夜》已经是脍炙人口,并且随着我们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下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喜欢黄小兔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