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古代历史上最该平反的三个佞臣,他们明明忠肝义胆,却被误解千年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5-04-19 14:55 已读 714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5-04-19 22:10 来源: 宠物故事天地      发布于:山东省


《——【·前言·】——》

一说起“佞臣”,大家脑海里十有八九都会浮现出拍马屁、陷忠良、祸国殃民这几个词。


可你知道古代有些被骂了上千年的“奸臣”,其实根本不是坏人,甚至还有几位,是实打实的忠臣,被历史误会得太惨了!


他们不是没本事,也不是没良心,而是被时代、政敌甚至流言给拖下了水。到底是哪三个人?又是谁把黑帽子硬扣在他们头上?



章惇:为理想付出代价


章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状元身份入仕,才华横溢,文笔锐利。


他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在面对朝中保守势力的反对时,始终坚持改革立场。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实施。


王安石去职后,改革一度停滞,章惇挺身而出,继续推动新政。


章惇在元祐年间担任三司使,负责朝廷财政。


他看到北宋赋税制度混乱,大地主和豪绅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税收,导致国库空虚。



章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了严格的会计制度,堵塞了税收漏洞。


他的做法得罪了一批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多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掌握着舆论话语权。


宋哲宗亲政后,任命章惇为枢密使,重新启动变法。


章惇面对的最大阻力来自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司马光曾在元祐年间推行"元祐更化",废除了大部分新法。



两派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章惇采取了强硬手段打击反对者。这种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使他被贴上了"奸臣"的标签。


章惇在荆湖北路任职期间,当地爆发叛乱。


他不仅平定了叛乱,还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对于百姓而言,章惇是一位好官;对于那些利益受损的地主豪绅来说,他却是一个威胁。


章惇的悲剧在于,他推行的变法本意是为了富国强兵,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


而变法却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对章惇进行攻击。


章惇的强硬手段也确实伤害了一些人,但将他列为奸臣,是否公允?历史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谁在书写历史。



韩侂胄:北伐复国梦


韩侂胄(tuō zhòu)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


他以外戚身份通过恩荫入仕,本不被士大夫阶层看重。而历史却给了他一个改变南宋命运的机会。


宋光宗在位时期,韩侂胄积极参与朝政。当时的光宗身体虚弱,无法有效处理国事。



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光宗欲立其子赵扩为太子,却遭到光宗皇后李凤娘的反对。


韩侂胄看准时机,支持赵扩成为太子。不久后,光宗病情加重,韩侂胄帮助赵扩顺利即位,是为宋宁宗。


韩侂胄因功被任命为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岳飞平反。



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抗金有功,却因秦桧的"莫须有"罪名被害。


韩侂胄不仅为岳飞恢复名誉,还取消了秦桧的爵位,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反对投降派,主张抗金。


南宋建立以来,金国一直占据着北方广大地区。韩侂胄上台后,积极准备北伐,试图收复失地。



他增加军费开支,训练军队,任用了一批主战派将领。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而南宋长期偏安,军队战斗力不足,后勤保障也存在问题。


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韩侂胄的政治生涯也随之走向终点。朝中反对北伐的势力借机发难,指责韩侂胄擅自发动战争,耗费国力。



与此同时,韩侂胄还与当时的理学派发生了激烈冲突。理学是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新儒学思想,以朱熹为代表。


韩侂胄将理学定为"伪学",禁止在科举考试中出现理学内容,这引起了以朱熹为首的一批儒家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


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在政敌的合力打击下被杀,年仅48岁。



他被杀后,朝廷立即停止了北伐计划,南宋继续维持与金国的和平关系。


韩侂胄的一生充满争议。他试图改变南宋偏安的局面,重振国威,收复失地,这本是爱国之举。



可是由于北伐失败和得罪理学派,他被历史定性为奸臣。


事实上,韩侂胄的失败更多是因为当时南宋国力不足,无法支撑大规模北伐的消耗。他的政治选择虽有争议,但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强盛。



赵良嗣:命运多舛的策略家


赵良嗣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他原名马植,是辽国的汉人,后来投靠北宋,改名赵良嗣。


北宋与辽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量财物,俗称"岁币"。


这一局面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动。此外,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是战略要地,也是北宋梦寐以求想要收回的领土。



金国在辽国东北方向崛起,实力日益强大。赵良嗣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变化,向北宋朝廷提出了"联金灭辽"的策略。


他认为,北宋可以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这样不仅可以摆脱向辽国进贡的负担,还有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


宋徽宗时期,赵良嗣的建议被采纳。



北宋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联合进攻辽国,胜利后瓜分辽国领土。按照协议,燕云十六州将归还北宋。


战争开始后,金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很快攻占了辽国大片领土。


可当北宋军队前往接收燕云十六州时,金国反悔了。



不仅如此,金国还将矛头对准了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北宋毫无准备,节节败退,最终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灭亡。


赵良嗣的"联金灭辽"策略最终适得其反,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这是他的过错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辽国实力强大,北宋无法单独对抗。联合金国是一个合理的战略选择。



赵良嗣无法预见金国会变得如此强大,也无法预知金国会背信弃义。


他的出发点是为北宋解除威胁,收回失地,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战略思维。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如果金国守信履约,北宋不仅能摆脱辽国的威胁,还能收回失地,赵良嗣就会是一位功臣而非"奸臣"。


他被列入《宋史·奸臣传》,更多是因为结果不如人意,而非其本意有问题。



《——【·结语·】——》

章惇、韩侂胄、赵良嗣三人被列入《宋史·奸臣传》,实则冤屈。


他们各怀报国之志,或变法图强,或北伐收复失地,或制定国家战略,只因结果未达预期或触碰既得利益集团而背负骂名。


历史不应简单定义善恶,应客观评价每个人物的功过是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奸臣传》,元·脱脱等撰


2. 《长编》卷三百二十,宋·李焘撰


3. 《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撰


4. 《宋论》,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