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秒定律,骗了你多少年?
疲惫的工作日晚上,你甩掉背包换好睡衣,薯片配上冰啤酒,陷在沙发里开始享受专属追剧时光。
高潮迭起的剧情让你目不转睛,挖了几集的坑终于揭晓答案。你发现男主角苦苦寻觅的杀父仇人竟然是自己心上人舅妈小叔子的二大爷的震撼瞬间,手里的薯片,也“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吃掉,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
犹豫纠结的时刻,大脑突然像被触发了某个开关,条件反射自动重复:食物掉地上五秒之内捡起来就不算脏,食物掉地上五秒之内捡起来就不算脏……
从小听到大的五秒定律,总不会骗人吧。
其实,弯腰迅速捡起这“电光石火”的几秒,零食已经被细菌“调味”完毕。

〓 吃下带有细菌的食物,可能会引起各类胃肠道问题。而儿童、老人等免疫力差的群体更是首当其冲[1] / 图虫创意
千防万防,想法设法躲过预制菜液体勺,老奶奶啃的鸡爪和脚踩辣条,都是为了避免“病从口入”。
然而,从生产到运输,再到终端的消费链,任何环节都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高危地带[2]。吃下受污染的食品,并引发各种身体不适,也因此被称为“食源性疾病”[2]。这类疾病轻则恶心呕吐,重则危及生命[3]。根据美国食品安全与检验局(FSIS)提供的数据,仅美国每年就有约4800万人患病,3000人因此死亡[1],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杀手”。
在众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污染因素中,食品处理人员或其他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群,都属于“重灾区”;但与此同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交叉污染,也是明确的风险源[3][4][5]。
这种“击鼓传花”式的细菌转移并不少见。研究者曾对1998-2016年的物体表面交叉污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所有报告给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情况中,约有12%与表面交叉污染相关,这一比例在32个可能致病途径中排名第六[4][6]。
不要吃已经变脏的食品,是大家的共识。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不是只要手够快,在几秒内捡起掉落的食物,地面的细菌就追不上你呢?

〓 细菌的交叉污染可能发生在食品运输、储存、供应多个环节[5] / 图虫创意
阿斯顿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一项调查,有87%的受访者表示会吃下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食物,或者已经这样做过。有趣的是,81%的女性在吃掉这些食物时,会遵循五秒定律[7]。
实际上,“五秒定律”的核心,正是来源于即使面临交叉污染的可能,细菌也需要时间反应和传播[4]。在印尼的文化中,这个缓冲期甚至可以延长到五分钟[8]。
为了验证这一点是否科学,新泽西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准备了四种典型的家庭环境表面:304不锈钢、瓷砖、木材和地毯。非致病性食品级微生物——产气肠杆菌B199A由于具有和沙门氏菌相似的附着特性,被用来模拟与食物接触的细菌。不同实验表面滴上细菌溶液后,西瓜、面包、涂抹无盐黄油的面包和软糖在不同时间条件下与其接触,共计测量2560次,来分析交叉污染的情况[4]。
研究结果确实能够证明,接触时间越长,细菌从不同表面到食物的转移率就越高[4]。但这并不意味着五秒定律的安全健康:研究者发现,细菌污染通常在1秒之内就会发生。以西瓜为例,嗖的一下很快啊(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