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刘伯温预言: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这个预言到底是真是假呢?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5-04-08 0:43 已读 716 次 2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5-04-08 13:30 

中国有句名言叫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想要成事,虽然重在自己付出努力,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也一样不能少。


就如同现在自己想要做一些事的时候,都会去找算卦大师询问是否合适以及时机,


虽看着有些迷信,但是它确实又比较玄学。


看古代的电视剧时,你也会发现皇帝身边有一些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会结合天象。诸葛亮就是这种典型的智者代表人物,他的谋略不仅助力刘备终成大事,还得以闻名天下。



史上还有一人堪比诸葛亮,此人名叫刘伯温,民间向来流传着一句话: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年少被誉为神童,后踏入仕途


刘伯温生活的时代处于元末明初,他的父亲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教他识字读书。


天资聪颖的刘伯温,比起十年寒窗苦读还不一定能中举的书生来说,他十二岁就考中秀才。乡里人无不赞叹他是不可多得的“神童”。


泰定元年,十四岁的刘伯温有幸进入府学读书学习,跟从老师学习春秋经。


这部书虽言语简洁,却蕴含深意,常人觉得晦涩难懂,一般初学童生拿到这本书,只能捧书诵读,其意不能参透。


刘伯温却表现出不同,他仅仅是默读了两遍,就对此书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说出了之前的人没有说出的一些内容。


老师见状露出惊讶之意,但又想可能他曾经读过,就又挑选了其他几段文字试验,不过,刘伯温看过后依然可以把要点说出来。



最后老师只能佩服不已,心中暗自想道:


“他真的是个奇才,看样子将来一定非同凡响!”


刘伯温在十七岁那年就离开了府学,在处州拜名士郑复初为师,开始对程朱理学进行系统学习,深入儒家思想。


郑复初对刘伯温很是满意,在拜访中,都忍不住表露对刘伯温的赞赏,向他的父亲说:“想必是您的祖先福德深厚,恩泽了子孙;家中能有这么出众的孩子,以后必定光耀您家门。”


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皆已过目,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尤其钟情,常常沉迷其中,潜心钻研再多加揣摩,因此变得十分精通。



元统元年,刘伯温赶赴京城大都参加会试,果不其然,一下就考中了进士。然而元末时期,正处于兵荒马乱、战事频发之际,他只得在家中闲居了三年。


一等就等到了至元二年,


刘伯温才正式被朝廷授为江西的高安县丞官,居正八品,负责协助县令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


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恪守职责,执法严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政绩。


他为人十分正义,经常深入到乡间体察民情,也正因为此,让他发现了高安县的一些豪绅地主,竟暗中勾结贪官污吏,不仅骗人钱财,还夺人妻女,当人命是儿戏,以至于当地的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刘伯温看到百姓的哭诉后,怒火直升,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刘伯温逐渐掌握了真凭实据,终于能够惩处这些豪强恶霸,给百姓一个交待,对于县衙内存在的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刘伯温也顺带进行了整治,


转眼间,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出现好转。


刘伯温在任期间,始终秉承“严而有惠爱”,在做到体恤民情之时,也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在对待发奸摘伏时,从不畏惧强权。


这样的父母官,百姓如何不爱戴?


但这样行事的他,也不免招来地方豪绅的痛恨,对刘伯温各种陷害,幸亏身边人对他十分信任,才让他免于祸患。



仕途多舛,帮朱元璋建立大明


刘伯温辞官以后,选择回到家乡青田。


然而在至正三年,他受到朝廷的征召,命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同时兼任行省考试官。而后又因刘伯温检举监察御史职,朝中大臣无一站队支持,并对他多有责难,无奈之下只好上书辞职,此时,他的任期才达一年。


至正六年,刘伯温来到丹徒,开始过了两年的半隐居生活状态,才回到杭州居住,喜得一子,取名刘琏。在杭州定居的四年中,偶尔与竹川上人等方外之士来往交谈,偶尔与刘显仁、郑士亭等文人雅士相对吟诗。



这边刘伯温正在享受闲暇时光,那边朝廷就给他寄来的一封公文。


原来,朝廷想重新起用他,让他出任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一职,当时浙东的盗贼十分猖狂肆虐,尤其是以方国珍为首的盗贼,遂遣他去辅助当地政府。


朝中大臣帖里帖木儿盘算着招安方国珍,但刘伯温不认同,他觉得方氏兄弟是罪魁祸首,必须以儆效尤。而后,方国珍在重赂官府之下,得以招安,朝廷不但授其官职,还谴责是刘伯温擅自作威作福。


刘伯温面对好坏不分的朝廷,立刻上奏辞官还里,不愿辅佐这昏庸的朝廷。



而朱元璋慧眼识珠,将刘伯温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谋臣,刘伯温见朱元璋如此看中自己,就针对当前形势,分析了一番,提出应避免两线作战、再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这些建言均被采纳。


就此,刘伯温开始诚心跟随朱元璋,在其身边出谋划策如何对付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他还建议朱元璋一边脱离韩林儿,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边通过宣扬“大明”,获得天下义士之师的民心。


当时正逢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后,气势相当嚣张,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于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将纷纷站出来,有的是劝说朱元璋投降自保,有的则认为必须避其锋芒,等到良机再据守南京。朱元璋一时间无法抉择,就连一旁的刘伯温也是一副沉默不言的样子。



朱元璋清楚刘伯温的才能,知道他肯定有自己的见地,于是召他来内室讨论决策。


刘伯温提出不论是提出投降的还是逃跑的,都应该斩杀,以免导致军心混乱,并且陈友谅正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正好借机诱敌进入圈套,使其重创,把他的锐气挫完。


刘伯温说:


“天道后举者胜,我方养精蓄锐,等对方进攻时再出战,定能成功,不如用尽府库,开至诚,以此巩固军心,用伏兵伺机攻击,取威取胜,建立大业,在此一举。”


此时正值朱元璋的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在这时遭遇强敌,且内部意见分歧的紧急关头,刘伯温仅用了寥寥数语,就一针见血,为当前时局拨开了迷雾,使得军队转向团结,努力为完成大业而奋斗。



曾预言福建出天子,最后真相如何?


吴元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太史令,在其职就遵其命,刘伯温推出了《戊申大统历》。在观一次天象中,他突然发现荧惑星此时出现在了心宿位,这个征兆有些不详,是预示着会有兵灾祸乱的卦象,刘伯温便立即上奏朱元璋下诏反省自己。


看着终日大旱的天气,刘伯温就前去请求朱元璋让自己处理久积的冤案,


朱元璋二话不说,授权刘伯温平反,谁知这雨就突然下起来了。


刘伯温见此,趁机请求建立法制,以便再次出现滥杀现象。


正赶上朱元璋正要处决囚犯,刘伯温就上前询问原因,朱元璋这才将自己梦中的情节告诉他。



刘伯温听后,大叹:


“这正是您将要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应停止行刑,耐心等待即可。”


果不其然,在三日后,便有海宁归降的消息传来,朱元璋听后心悦不已,就让刘伯温把囚犯全部释放了。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终于建立大明,命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一职。


刘伯温曾说过,福建会出以为天子,且三山作战场,能否得到证实?


据史料记载,到了明朝嘉靖帝执政时,他沉迷于炼制丹药,想有长生不老之躯,便荒废朝政,所以很多地方官也因此猖狂作乱,搅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苦难言。于是福建当地有一人,因无法眼睁睁地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纠集人马跟他一起起义,此人名叫张琏。



由于地方官瞒报朝廷,导致张琏在福建称帝后,朝廷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赶忙派戚继光对其进行镇压。


可能是张琏的队伍实战经验还不充足,打不过正规军,一计不成又想一计,张琏带着他的人马逃到了海外,来到了一个叫做苏门答腊的地方。


结果,张琏等人待着待着就成了当地的殖民者。


当时,这一地区名为“三佛齐岛”。就这样,他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不知是不是巧合,这事正好与之前刘伯温的预言相匹配。


说刘伯温是神通广大,但他也不是每次都成真,有次他求雨,十多天后仍未见雨,惹得朱元璋大怒。


由此来看,刘伯温并不是每次预言都会成功。



你觉得刘伯温与诸葛亮,谁更胜一筹呢?不可否认的是,他二人的才能都非一般人可比!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