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资源困局
西藏多龙铜矿新探明储量突破2200万吨的消息近期引发热议,但业内人都清楚,这串数字背后藏着另一本难算的账。国内铜矿平均品位仅有0.87%,相当于每吨岩石里能提炼的铜不到九公斤,而智利、秘鲁的富矿轻轻松松就能达到1.5%以上。更棘手的是,青藏高原的矿脉埋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冻土层,光是修建矿山公路的成本就是沿海地区的五倍,氧气稀薄导致大型机械效率折损三成,去年某企业在藏北试采时,单是柴油发电机组就比平原多烧掉4000万元燃料费。
新能源产业正把铜的消费量推向疯狂——每辆电动车吞噬83公斤铜材,是燃油车的四倍;东部沿海新建的特高压线路,每公里就要消耗50吨铜芯电缆。去年全国光伏装机飙升至3.2亿千瓦,仅这一项就吃掉了176万吨铜,相当于全球铜产量的7%。更魔幻的是国际资本市场的玩法: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铜价年初至今暴涨27%,冶炼企业每生产一吨阴极铜就要倒贴2500元,江苏某铜加工厂老板自嘲说“现在车间里飘的不是金属味,是钞票烧焦的味道”。
面对这场资源困局,中国企业正上演现实版“流浪地球”——紫金矿业在刚果(金)的卡莫阿铜矿去年狂揽43.7万吨产量,品位高达1.73%的矿石让采矿成本直降40%;五矿资源重启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硬是在社区冲突频发的安第斯山区砸出30万吨年产能。但最绝的还要数深海采矿船“蛟龙号”的新发现,南海3500米深处的多金属结核矿床藏着2200万吨铜,虽然开采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却已让国际投行连夜修改了未来二十年的铜价预测模型。
环保成本才是真正的高压线。江西德兴铜矿的酸性废水处理系统每年烧钱超5亿元,云南某铜冶炼厂被迫上马的尾气脱硫装置,让每吨粗铜加工费多摊300元。更别说那些藏在三江源保护区边缘的矿脉,光是生态补偿金就占开发预算的18%,有企业算过账:与其冒险开采,不如直接进口智利铜精矿更划算。难怪国储局今年初在西北悄悄开建四座巨型储备库,200万吨的战略库存,既是为可能到来的“铜荒”买保险,也是在为环境承载力争取缓冲期。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