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全村搬迁就她不肯走,27年过去,结果如何?
三峡工程的建设,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这项伟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却遭遇到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难题,其中一项难题就是“钉子户”问题……
根据后来的数据统计显示,
为了建设三峡工程,当地足有
13.8万人口需要搬迁
。
这么多人口都要搬迁,其中自然就少不了一些“钉子户”了。
不过在众多三峡工程“钉子户”里,当属一位名叫
张秉爱
的妇女最犟,全村都搬迁了就她不肯走。
那么,这位妇女为什么就是不肯搬迁?后来怎样了呢?
三峡工程势在必行
早在
1919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就已经在
《建国方略》
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
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构想却也只能是个构想,很难付出实践,将这个构想变成现实。
直等到建国后,国家发展地越来越好,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
毛主席
才再度提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提议。
当时毛主席之所以要再提三峡工程的建设,
除了这项工程能够改善长江上下游的通航情况,加强国家的水力资源建设外。
更重要的,还是
考虑到了这项工程能够极大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环境,减少长江区域
洪涝灾害
等的发生。
老一辈住在长江流域的人,可能都有印象。
1949年建国当年,长江流域就曾两度发生过严重的洪灾。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表明,
地处长江流域腹地的湖北省,成了因长江水患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两次水灾下来,
湖北省内保守估计有29个县,300多万居民都严重受灾,受灾农田更是高达数十万亩之多
。
而在
1954年,长江流域同样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洪灾。
比起建国当年那次洪水来说,
这次洪水造成的危害要更加严重,
整个长江流域的受灾人口一度达到了3000万人,受灾面积更是一度达到了4500万亩
。
这次大洪水的发生,也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要想解决长江流域水灾的问题,
修建三峡工程,也就成了最好的办法。
于是,
随着毛主席的提议提出,三峡工程的建设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经过各领域专家数十年的考察、研究,
三峡工程最终于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批准
。
至此,三峡工程也就以一种势在必行之势,正式启动了……
三峡工程“钉子户”
时间来到
1996年,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已经正式启动,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移民工作必须全部完成。
湖北省桂林村
恰好处在移民范围,全村的村民都需要移民,村里为响应政策,于是贴出了告示,以通知村民。
事实上,
早在几年前,桂林村的村民心里早有了准备,毕竟村子所处的位置特殊,若是三峡工程推进建设,村里必然是要全部搬迁的。
不过即便如此,
即便正式通知来了,还是有很多村民心里莫名感伤,不希望搬迁。
毕竟,这里是自己的根,
这次搬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机会回来了
……
张秉爱
看到告示后,同样也是满脸愁容,比起别的村民来说,她更不希望搬迁……
虽然桂林村的很多村民都不希望搬迁,但是为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们又不得不搬走。
当然了,
国家为了补偿
“三峡移民”
,给他们提供的一系列后续保障,也是非常到位的,虽然搬迁一时难,但真正搬走后,各方面的生活条件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实际上也算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批又一批村民开始陆续搬离老家,看到搬去新家的同村人,住上了更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很多村民甚至都开始羡慕他们,希望能够快些轮到自己搬迁。
然而,
越是这样,张秉爱心里却越不是滋味。
直到村里人都搬走,只剩了她自己一家,村干部怎么劝也劝不动她。
这时,村干部才意识到,张秉爱这是铁了心要当
“钉子户”
了。
但村干部有一点是怎么想都想不通,
国家出台的“三峡移民”政策这么好,为什么张秉爱就是不肯搬呢?
张秉爱的苦衷
张秉爱之所以要当这个“钉子户”,其实也是有自己苦衷的。
她的丈夫熊云建腿有残疾,家里还有两个正在念书的孩子。
整个家正好处在担子最重的时候,而撑起这个担子的,只能是张秉爱。
张秉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种地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工作,丈夫腿有残疾,很难帮她分担多少。
因此,
在农忙的时候,好在有娘家婆家的亲戚过来帮忙。
但是根据“三峡移民”政策,她家要搬迁的城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熟人朋友照应。
自己身上顶着这么大的担子,她是有苦无处诉。
更关键的是,她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这时候让孩子们也跟着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她更是于心不忍。
基于这种种原因,张秉爱也就成了坚持不肯搬迁的“钉子户”。
后来怎样了?
张秉爱不肯搬迁,但三峡工程这样的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却不能因为这么一个“钉子户”停下脚步。
村主任于是想出了一个两全的法子。
那就是,
给张秉爱一家重新批一块宅基地,让她家往上搬,这样既不影响三峡工程施工,也不用让张秉爱搬去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
张秉爱也是个明事理的人,自己不能耽误国家的工程
。
因此,她也就同意了这个法子……
后来,
三峡工程完工,
张秉爱一家也就成了村里唯一留下的居民
。
有人曾问张秉爱,有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张秉爱回答地很果断,就像她当初拒绝搬迁一样,
不后悔
。
因为,
到如今,27年过去,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作为妻子,她把残疾丈夫照顾的无微不至。
作为母亲,她把两个孩子都抚养成人,女儿自由恋爱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儿子则参军去了新疆支边,复员后找到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写在最后
她的故事,后来被一位名为
冯艳
的导演,拍成了纪录片
《秉爱》
,并于2007年在山形电影节上映。
看似是阻碍三峡工程,令人反感的“钉子户”,实际上却只是历史洪流中,坚持自我,坚持本心的普通人。
她的选择没有错。
她没能过上其他“三峡移民”那种,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也没有错。
她就是她,张秉爱。
这是她自己的路。
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对她的选择,予以任何评价…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