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特约评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文革地震谈(14),毛氏地震预报体系存在的意义

送交者: mingxiaot[♂★★★声望勋衔13★★★♂] 于 2025-02-21 9:53 已读 3685 次 1赞  

mingxiaot的个人频道

+关注

十四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相对准确的短临震预警必须具备三要素:一是有一个可以大范围监测多种地震前兆的信息收集系统;二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处理中心,能够快速高效地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去伪存真,对大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作出概率估算;三是地震预警机构不能因预报失误承担政治责任。根据地震预测机构提供的发震可能性,下决心采取适当防震措施只能是政府的事。


并非老夫胡思乱想,专业人员也有类似看法,至少类似老夫的前两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林瑛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前兆”,要综合分析从调查地质结构得到的信息、从过去发生地震的统计概率,再结合“异象”中得出地震先兆,把“所得数据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努力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46】。他只是没意识到地震预测机构和政府的关系,对临震预警同样至关重要。


可惜,世上的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主要问题就是,在这么个大范围的信息收集系统如何建立?以松潘-平武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为例,在这个长约500千米,宽70千米,面积35000平方千米的地区要建多少个监测站?就算每隔50千米设一个监测站,算下来都得有20个。每个监测站还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各种专业仪器设备,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监测,等于就是永久基站,可下一次地震也许不会在该地区发生。


文献【45】在《2020 2030年测震站网规划》提到的数据还比较鼓舞人心。目前我国测震站网由地动速度观测和强震动加速度观测站(网)组成。测震站网共有地动速度观测站 1107 个,分为国家站和区域站。 现有国家站 166 个。除西藏外,其他地区平均间距 100250 千米。 区域站 941 个, 除内蒙古、西藏、青海、 新疆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平均间距 50100 千米。


强震动加速度观测站 共2975 个。其中强震动(加速度计)观测站共有 1965 个, 在一 级强震动监控区内,平均间距约 25 千米;在二级强震动监控区内,平均间距约 40 千米。强震动(烈度仪)观测站共有 1010 个,主要分布在首都圈、福建、川滇和川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试验示范区,其它地震带还摊不上几个【45】。


不过,这些基站的作用看上去更像是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预测地震还有个国家地震前兆台网。


按百度介绍,中国的国家地震前兆台网涉及形变、流体、电磁等三个学科,十多个观测手段,几十个观测项目,几十种观测仪器,规模大、覆盖面广、观测项目和仪器种类繁多。到九五计划实施之前,至九五计划实施前,大陆地区有国家、省、区域地震观测台站742个,外加180个强震观测台。 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有409个台站,729个项目。然而,每个台站平均不到两个项目,老夫还以为每个站点起码也该有10个项目。中国这么大,烧饼撒芝麻都不够。官方的“规模大、覆盖面广、观测项目和仪器种类繁多”,有时也就看看罢了。


目前国家地震前兆台网包括国家重力台网、国家地磁台网、地壳形变台网、地电台网和地下流体台网等5个专业台网和一些中心。以国家地磁台网为例来说明一下。


按中国地球物理站网(地磁)规划 (2020-2030 年)提供的数据【47】,中国的地磁站网包括三部分,基准网,基本网和流动网,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地震监测预报的需求。基准网负责监测全国地磁基本场。现有46 个基准站,在中东部地区平均站间距约 600 千米。 基本网应该是局域性地监测变化磁场。现有 97 个基本站,在中东部地区平均站间距约 200 千 米。基准网和基本网在西部地区站点分布都很少。流动网现有 1385 个测点, 在中东部地区平均测点间距为 70 千米,在新疆、西藏地区平均间距 150- 200 千米【47】。


目前的问题:一是海上磁场基本监测不了,这在临海的京津唐地区是个颇大的缺陷;陆地,特别是西部存在大片空白区。 二是地震重点区域的监测主要靠流动观测,每年度最多测量 4 期,“自动化连续观测尚未实现”,观测的项目也有限,“ 影响地震地磁异常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另外, 基础设施、轨道交通、高压直流输电等建设对地磁观测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目前近95%观测台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影响【47】。


对那些可用物理手段监测的地质信号如地磁、地电、地壳形变、重力、地下流体等等指标来说,每个监测点距离远点也许问题不大,毕竟可以通过仪器作大范围扫描。这也是国内外专业地震台站使用的常规手段。但对宏观异像的收集来说,估计每十公里设一个站点都不多。因为地震前出现的局部地质改变,如裂缝,地层形变等应该非常细微,影响的范围也不会太大,异像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很难确定。 张家的狗叫,很可能隔壁李家的狗却不叫;这次老母鸡上房,下次黄鼠狼跳墙。 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地质现象,如黄雾、地声、地光、泉水变浑变色等等,每次震前都有一些,但每次都不同。宏观异常信号本来受不同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改变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就大,这样一来更难收集, 需要经过专业判断才有价值。地震预报又存在时间限制,越临近地震发生,异常现象越多越复杂,就算知道是前兆,也可能来不及上报。 最明显的就是地光。唐山、汶川以及很多地震前都有人看见,但距离发震时间往往只有几分甚至几秒钟,人还没反应过来地震就来了,谈何预警?地震预报领域的专家对宏观前兆都不太感冒,实在是情有可原。


然而宏观异像大多出现在临震前的震中区范围内,对临震预报的准确性可以说是生死攸关,只能依靠毛时代的群测群防。前文已经说过,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前,该县设立了较为密集的业余地震监测点站。正是业余配合专业的监测结果才得以预报成功【19】。


下面挖开毛时代地震预测体系的“牛逼”,看看这个“逼”究竟在何方?
--------


文革地震


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54499


2.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61653


3.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69521


4.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77004


5.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83579


6.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90646


7.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197471


8.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03744


9.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09673


10.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16402


11.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23239


12.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29770



13.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5236960

喜欢mingxiao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mingxiaot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谢谢湖兄 (无内容) - mingxiaot (0 bytes) 02/21/25
谢谢湖兄 (无内容) - mingxiaot (0 bytes) 02/21/25
谢谢小明兄的大力支持! (无内容) - 特约评论员 (0 bytes) 02/21/25
感谢感谢 (无内容) - mingxiaot (0 bytes) 02/21/25
谢谢刀版支持 (无内容) - mingxiaot (0 bytes) 02/21/25
(^-^) 特约评论员 给 mingxiaot 赠送一个竹蜻蜓! - 特约评论员 (90 bytes) 02/21/25
(^-^) 特约评论员 给 mingxiaot 服下一颗定心丸! - 特约评论员 (89 bytes) 02/21/25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