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随笔
小年悄然而至,辞旧迎新的序曲也随之响起。擦窗扫地,清理灶膛,家里被收拾得一尘不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清洁,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告别仪式,也是对新年的虔诚迎接。每到送灶王升天的时刻,家里人总要在心底默默祈愿,希望灶王爷在天庭多说几句好话,让来年顺风顺水、平安吉祥。
小时候的小年,总是伴着雪花到来。那时候,雪花不像现在这样难得一见,细碎如米粒般的雪铺满天地,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趁人不备钻进衣领,冻得人一哆嗦,却也带来几分新奇的快乐。天还没亮,性急的人家已经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划破寂静,整个村子瞬间热闹起来。
母亲早早就在灶台边忙活,厨房里热气腾腾,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摆供品是个讲究活儿:一只肥嫩的整鸡放在正中,寓意吉祥如意;一条鲜活的鱼不可缺少,“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全靠它;猪头肉切得厚实,象征着富足圆满;还有白嫩的豆腐,表达对丰裕生活的向往,再点缀几颗红枣、花生,寓意喜庆。母亲忙着一边烧纸,一边嘴里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袅袅的青烟升腾而起,仿佛承载着全家人对未来的希望,悠悠飘向远方。
母亲刚忙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冲出去点鞭炮。那一声声清脆的炸响,就像为新年敲响的锣鼓,热烈而喜庆。童年的小年,是快乐的代名词。大人给钱去买鞭炮时的雀跃,捧着小蜡烛点燃引线时的紧张和兴奋,吃花生、粘糖时的满足感,甚至是在冰河上滑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时的欢笑,都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片段。那些笑声仿佛还在胡同和田野间回荡,简单而幸福。
到了中学时代,小年的热闹似乎被学业的压力取代了。每天埋头在书本和试卷中,家里的鞭炮声、炊烟气,似乎都与我们隔了一层。那时的农村,总觉得“读书才能出头”。我们成群结队地去学校挑灯夜读,寒冬的夜晚,即使手脚冻得通红也毫不在意。书桌旁昏黄的灯光下,是一个个为了未来拼命奋斗的少年身影。如今回想,那种咬牙坚持的日子苦涩中带着一份热血,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倔强与希望。
后来工作了,漂泊在外,小年成了打拼路上的一个短暂节点。不能回家时,几个同乡围在一起包饺子、喝家乡酒,算是对家乡年味的一种寄托。只是少了家人围坐的温馨,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年味也慢慢变淡了。年轻人更多是刷着短视频,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年俗似乎逐渐被科技冲刷得模糊了。
如今,人到中年,小年变得越发重要,甚至多了几分情感的依托。每次翻看童年的那些记忆,仿佛还能闻到灶台的香气,听到炸响的鞭炮声。小时候觉得大年是最热闹的时候,而现在,反倒觉得小年那种带着准备和期盼的热闹,才是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小年承载着太多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祈盼。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生活如何繁忙,它始终提醒我们:那些陪伴过、温暖过我们的人,才是年味的真谛。而家人团聚的每一刻,都是最该珍惜的幸福时光。
小年
灶君腾宇禀春秋,
魂绕三山五岳楼。
簌簌琼花凝旧忆,
心萦百绪系乡愁 。
https://youtu.be/UwsSatuip1s
?t=4
已标注为zhouqu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