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禅宗直指人心的独特修行之道

送交者: 慧可道一[☆品衔R4☆] 于 2025-01-01 0:08 已读 4610 次 12赞  

慧可道一的个人频道

+关注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宗教世界中独树一帜。它彻底摒弃了盲目崇拜的传统,树立了一种真正理性的信仰。与其他宗教不同,禅宗不设神灵,不拘泥于固定的宗教仪式,也不局限于特定的修行法门。它的核心在于强调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将修行的重心引向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在日常中体悟世界的本质。

禅宗强调生活中的修行,认为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从早起到夜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语默动止,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理生活,如法做人处事。正如虚云大师(1840年-1959年)所说:“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当然是一个觉悟者的奇妙体验。

这种独特的修行方法使禅宗成为宗教的灵魂。它巧妙地避开了将信徒与教主对立的陷阱,不强调崇拜和救赎,而是引导人们在当下生活中觉悟。通过这种方式,禅宗将宗教从空洞的形式主义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

禅宗的这些特质不仅使其在宗教领域独具魅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和实践宗教的新方式。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禅宗的思想和实践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例如,禅宗强调的“平常心是道”理念,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一位禅师曾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禅机,教导人们专注当下,在平凡中见本体。

又如,入了禅门的学人都知道,禅宗的历史公案常常以悖论和反常理的方式呈现,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等,这些公案旨在打破学人的惯性思维,引导他们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直指本心。

“庭前柏树子”是禅宗中一则著名的公案,出自唐代赵州禅师(778年-897年)。这则公案的内容如下:

有僧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僧人说:“和尚莫将境示人。”
赵州说:“我不将境示人。”
僧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仍然回答:“庭前柏树子。”

笔者不想解释这则公案的意味,也不满意一些学者的解说。只请读者设身处地想象这样一个现代场景:当年轻的你被几本佛教书籍深深打动,热血沸腾之时。你相信通过拜师问道就能找寻到解脱烦恼的真理,于是放下过去的一切,背着行囊千里迢迢探访心目中的禅宗大师。

一路上日出日落,霞光满天,想象着你将迎接全新如圣的人生。然而,当你终于到达山门时,大师仅用几句简单、反逻辑的平常话,就瞬间击碎了你虚构的神想和攀缘之心,让你顿感身心无家可归。

这正是禅宗大师常用的接待学人方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禅师有的是办法在寺院中让你进退维谷,他让你自己“作”,令你“破”,自食其果!这一切都如行云流水,无一丝一毫刻意。

日复一日,你生起的任何念头或想法都会被他连消带打,所有惯常的逻辑思维都无处施展。从头到尾,没有神佛概念,你敢想,他就敢打。禅宗教法有哪一点像宗教?连去拜佛都被他打!甚至学人心里嘀咕以为进了魔窟了,然而这个念头也逃不过禅师无处不在的感知,再打!

在这个过程中,念头自然升起,又不消半刻自然落下。你不再追索,直到内心变得干净利落,最终达到“狂心即歇,可以入道”的大丈夫初期境界。

以上是笔者三十年前的亲身体验。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禅宗修行的核心在于彻底打破执著,超越常规逻辑思维。禅师通过连消带打学人的念头和想法,帮助其放下所有预设观念。

禅师认为,常规逻辑思维无法达到真正觉悟,如缘木求鱼,因此要让学人的惯常思维在禅师面前无处施展,在对答中截断语流,有时不是打就是骂。无形中,学人想法和念头无处可去,无处可藏。只能观照当下,观察念头的自然生灭,不加干涉,不再追索。因为追索下去,禅师会让你立刻尝到苦的结果。

通过这个过程,学人的内心不会变得愚昧,而是逐渐变得清朗无挂碍,直接体验真如佛性,坐看万象生灭,如如不动。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规宗教,不依赖神佛概念,而是直接针对学人的心性。无论学人当时产生神圣或罪恶的念头,禅师都会即刻予以打落,因为禅宗的目标是让学人完全放下所有概念和判断,直接面对自己的本心。

在这种无预设的言语和打骂之下,再笨的学人都学会了机灵。笔者不禁莞尔,难怪古代的学人在经年累月的“暴力”下悟道后,都想打师傅一顿。其实,真正学禅宗的人中没有笨人,而禅师作为有觉悟和神通的人,自然会观察学人的根基,因材施教。

禅宗的“不破不立”和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理念,共同体现了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智慧。“不破不立”强调必须破除执著和妄想,要突破俗见、常识、语言障碍和思维局限,才能领悟真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一句名言,也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的关键。“无所住”意味着不执著于任何现象或概念,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感官体验和思维对象。“生其心”则指在这种无执著的状态下,自然生起清净心、平等心和智慧心。重要的是,这两个过程并非先后发生,而是同时进行的。

当学人达到无所住的境界时,智慧自然生起;而当智慧生起时,学人也就自然达到了无所住的状态。这种境界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即心即佛、当下即是的修行理念。

不止于此,整套修行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圆满一种超越,即不需要破除或建立任何概念的境界,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如是如是,行者终于明白,一切造作都多此一举!

概而言之,对佛教修行人而言,禅宗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态,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修行方式和超越常规思维的方法,走上成佛的道路。它强调个人体验和内在觉醒,而非外在仪式和教条。这种修行方法使得禅宗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它也能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从而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禅宗似乎是一种宗教信仰,也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它教导人们如何在繁忙的日常中保持觉知,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简单,如何在喧嚣中不起内心的纷争。这种将宗教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使禅宗成为了真正的生命哲学,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指引和生活智慧。

*多年来,笔者经常听一些流行音乐,不觉听出的都是佛教的歌曲,道尽苦空无常的人生哲理:

贴主:慧可道一于2025_01_01 0:44:48编辑
贴主:慧可道一于2025_01_03 3:55:05编辑
喜欢慧可道一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慧可道一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五个问题? - 吉祥福禄喜 (653 bytes) 01/01/25
好的,谢谢。 (无内容) - 吉祥福禄喜 (0 bytes) 01/02/25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