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华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的刑侦大业 – 副产品 关于禁毒

送交者: 秋来相顾[★★一条爬山的鱼★★] 于 2024-12-20 13:53 已读 1592 次 5赞  

秋来相顾的个人频道

+关注

听完《吞海》再加上以前看过的《破云》激起了一点关于缉毒禁毒的兴趣。这两部小说里的毒贩凶残是凶残,不“专业”也真是不专业,都是乐滋滋的自掘坟墓。可能觉得自己罪大恶极,警方因为程序正义拿自己没有办法,于是无奈之下只能自绝于人民了。


还有,刑侦支队长个人砸钱办案在现实里有多少可能性?


没接触过毒品,所以小说里写的有多少真实性还真说不出。为了佐证小说的真实性或是自己的一些主观想象就只能在网上找一些看上去像真的的文章。当然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又不是要作什么正经研究,娱乐性还是首位。


喜马拉雅找了两本有声书。《边境夜行人》作者田浩。《逃离金三角》作者沈星星。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湄公河行动》。


翻田浩微博的时候看到一篇他关于某禁毒大队副大队长向境外购买大麻的评论“说是钓鱼,但没说让你屯鱼饵”。看了下事情经过,大致是这位副大队长通过发展的临时特情从境外先后两次“控制下交付”差不多1.5公斤大麻。收件地址是公安局快递柜,取件人是他派的两名辅警,一个开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一人戴手套取件,取的是什么这俩人不知情。购买大麻没上报。临时特情没报批,但有知情人。在第一次取件时就被另一批缉毒警给按住了。副大队长自述的追查贩毒人员的行动半路中止。


有没有点情节上熟悉感?阿归,未经报备的特情。步队,几乎把全津海的实验室级别的蓝晶都出给了鲨鱼,当然这是专案组指导下进行的。林炡,还在专案组在暗网上埋雷的时候就把步队给爆了。虽说很牵强,但影子还是在的。


田浩,曾在知乎回答关于毒品的问题。当时追过一阵子他写的小故事。喜欢他的叙事文风,轻松幽默,会让人恍惚觉得缉毒不是那么危险的事,反而还很有趣。


《边境夜行人》


一个因为乌龙事件暴露了中方卧底的故事。


一个卧底直接卧成了可以与当地发展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毒贩分庭抗礼的毒贩的故事。确切地说,这位卧底卖的是毒品戒除药物。不过,众所周知,戒除药物也会具有成瘾性。海洛因不就曾经被用作戒除吗啡毒瘾的药物嘛。


为了保护卧底,卧底身份保密。上层领导可能会知道点风声,下级士兵就无从知晓。如果再遇上一个一根筋也要把毒贩抓捕归案的士兵,领导的头一定秃得快。来自友军的炮火根本防不住。


小说写得很简洁,情节推动比较快。细节,心理活动的描述很少,不卖关子,基本上是直奔主题而去。因为细节少,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地方逻辑不是很通顺。时不时得仔细想想,自己往上补细节好让逻辑能说通。


网上书评褒贬参半吧。看跟什么比。跟之前看他写的小故事,真实感就没那么强。跟著名悬疑小说,那就没有可比性。跟恋爱为主缉毒为辅的小说,还是有些看头。


小说里有些描写挺血腥的。不知道是原小说就把人名写错了还是主播念错了,有时候听着剧情很古怪。


主播泡芙先生的歌唱得不错。


田浩的另一本书《无夜边境》


几个小故事组成。


开篇是卧底故事。乔飞是一个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特情人员。没事儿挑个拨离个间,和上一本里的管锥行事风格不大一样。他甚至最开始都想留在境外以贩毒为生了。


中间是缉毒抓毒贩的故事。


结尾是因为吸毒家破人亡的故事。


《逃离金三角》


金三角,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面积15-2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半个云南,曾经罂粟种植面积100万亩,相当于两个西湖。


书中讲述的是2009年三月到2010年四月作者在金三角的见闻。听上去真实感很强,至于是不是真的,没办法证实。十五年过去别说没想去证实,就是去了也没办法。这么多年的打击治理,变化肯定很大。比如罂粟田变成了玉米地。


书里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作者写得平淡,魏超读得平淡。麻木,是从头到尾的感觉。也许对于局外人来说,故事里的人麻木。但对于故事里的人来说,在那个环境下,那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作者高考失利后做了小混混,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被组织派到缅甸做边水生意。做了13个月的“接水”(毒贩的生活物资运到中转站)后因为“走山”(从中转站运到毒贩所在地)人出事,作者“荣升”走山人。他怕了,跑了。跑回中国后怕被组织报复,把组织给点了。证明了不论对谁来说,有事找警察是正确选择。其实关于“接水”作者写得并不多,一个故事而已。其它都是作者不送货时到处走的见闻。


听了这几本感觉上比较真实的金三角小说,理解了为什么看的那些耽美缉毒小说里毒贩们一次次的试探警方卧底,不信任,又不杀。毒贩们缺人啊,尤其缺人才。所以对于可疑人才是能用则用,看着点就是了。


看了《湄公河行动》明白了为什么耽美里毒贩会爱上缉毒警了。长小鱼停停那样的放金像奖上都能万众瞩目,更别说在毒贩堆里了。没个大毒贩罩着分分钟被活吞。


在翻看湄公河惨案资料时看到一则《湄公河行动》中隶属公安系统的人物原型被逮捕的消息。原因不是因为贩毒。从一个角度证明严峫这样的富二代当警察还真有可能保证警察队伍的廉洁。


糯康,电影里的毒枭。维基百科里的信息:缅甸掸邦大其力县下的一个乡长。另有报导他手下最多时有近百人队伍,配有重型武器。


电影里抓捕糯康的时候水陆空打得热闹,现实是糯康带着两名手下逃到老挝时被老挝警方抓获,中国否认当时中方警察在场。


电影中展现的糯康其实算不上“枭”,肯定不是曹操那个级别的。哪个“枭”会去打劫?还招惹中国警方。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平远街事件,抓了800多毒贩,女枪王一人交枪126支。糯康那点家底都不够看。不过几篇文章之后仔细想想虽然糯康真算不上毒枭,但大毒贩应该是的。打劫说明各国警方打击毒品犯罪力度加大,毒贩们的生存压力激增。《逃离金三角中》点评过糯康“够疯”。于是破云系列里的黑桃K和鲨鱼有了现实中的原型。一直觉得他们是脑子有坑的毒贩,没事招惹中国警察,还追到中国境内给人上眼药。这下行了,现实中的毒贩好像也是疯疯癫癫。秦川对黑桃K的评价是“闻先生是个令人惋惜的行为艺术家,他只是欠缺了一点运气。小鱼对鲨鱼的评介是“喜欢探讨哲学话题”。众所周知,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简称永久性脑损伤。


那么毒枭是什么样的存在呢?《金三角风云》了解一下。




查都查了,多写点吧。


咳嗽药水:


我就喜欢喝,甜滋滋,凉嗖嗖,好喝着呢。时常瞪着那瓶快过期的咳嗽糖浆盼自己能咳两声,总得给喝它找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果是含可待因的处方药还是少喝吧,毕竟还是会部分转换成吗啡。人体还是一个小小的制毒工厂呢。


罂粟壳和古柯叶:


一次吃火锅的时候,有个川妹子说她的家乡有个火锅一条街。她每次经过那里都控制不住的想去吃一顿,除非有人把她拖走,或是自己意志力够强能走出那条街。每个火锅店都在火锅底料里加罂粟壳已经不是秘密,提香,上瘾。不过,不去那条街就没事。看到几篇报导,政府在严厉禁止。


在秘鲁,如果想在印加古道上徒步,旅游指南推荐旅行者嚼几片古柯叶,可以缓解高原不适感。没查到具体数值,秘鲁古柯叶的个人合法持有量印象中是一公斤。古柯碱在古柯叶中的含量是0.25-0.77%,如果能做到无损提纯,大概能得到5克可卡因,不少了。古柯叶在秘鲁可以合法买卖,高原酒店的茶水吧会放一小碟供游客泡茶。


关于大麻合法化:西方国家讨论讨论就算了,没想到国内也有人吵吵着大麻合法化。是,毒性比不上一级毒品鸦片,但也是二级毒品。应该把吵吵着大麻合法化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拉到林则徐墓前问问林大人是否同意。自己不想活成人样就算了,不要把整个国家搞残。


关于第一次吸毒会不会上瘾:理论上讲,生理上,不会。心理上,会。


第一次吸毒有两种情况,主动的,被动的。


主动的,有自己想试的,有被别人引诱头脑清醒情况下试的。基本上可以考虑后续的戒毒问题了。这种情况下心理上已经成瘾。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现在找不到了,凭印象大概写一下。


有一个好奇宝宝,找了个小毒贩,买了一小包。小毒贩很贴心,告诉他这是最小包装,但新手受不了这个剂量,让好奇宝宝第一次用一半就好。于是好奇宝宝试了,很难受。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想那玩意儿,还觉得那玩意儿能上瘾很不可思议。差不多过了一个月,好奇宝宝想着自己反正也没上瘾,剩下的一半,钱都花了,还是都用了吧。这次,他有了愉悦的感觉。几日过后,没有一定要吸,但他很思恋那种感觉,于是他又去找了那个小毒贩。然后?然后就是一次又一次。


被动的,被人下药。


在网上查到的首次接触基本上是难受。头痛,恶心,呕吐,厌食。在外饮食如果突然出现这些状况,按警方说法是多喝水加速把毒素代谢出体外,去医院检查治疗。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忍,搞不定就找戒毒机构。


写到这儿想起阿归,他向往美好生活,但他不知道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张博明和解行给了他警校一日行的机会。阿归便有了难以戒除的心瘾。虽然一个正向一个负向不好这么比,但意思差不多。


关于戒毒:在《吞海》里吴雩跟刘俐说“你不会有不想吸了的那天,戒毒成功只有一种证明方式,就是死。”“戒毒和缉毒一样,都是至死方休的战争。”


田浩在一次知乎问答中
认识包括听说的:
1. 死亡
2. 复吸
3. 已戒毒(正在并且永远和毒瘾做斗争……直到最终的结果成为1或者2)


还有一个专业分析,文章太长,只贴一小段,有兴趣自己看原文吧。
更糟糕的是,这种抵抗反应会通过条件反射习得。条件反射,比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一种通过训练和学习得到的、无需经过主观意识的“自然反应”。而对于毒品来说,条件反射的触发同样十分容易,比如见到一个“狐朋狗友”,走到经常交易毒品的地铁站,看到针管,或者仅仅是坐在原来吸毒的地方,都能触发条件发射。当条件反射发生时,身体会自发的产生“抵抗反应”(因为他觉得你要注射了),对你造成极大地痛苦,产生各种生理反应,逼迫你不得不使用毒品减轻这种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成功戒毒”的人,当他们回到熟悉的环境后,很快就又重新染上毒品。

作者:程毅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15870/answer/162096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香港电影《门徒》。刘德华、吴彦祖、张静初、古天乐展现了毒贩,缉毒警,吸毒人员之间的爱恨情仇。


喜欢秋来相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秋来相顾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深度调查报告,很有意思。 (无内容) - healthnfreedom (0 bytes) 12/20/24
虽然我打了错别字,但意思都GET到了 - mooserelli (193 bytes) 12/20/24
还有赌博 (无内容) - healthnfreedom (0 bytes) 12/20/24
所以算是一种心理成瘾吧 (无内容) - healthnfreedom (0 bytes) 12/20/24
有益身心的“瘾”😊 (无内容) - healthnfreedom (0 bytes) 12/21/24
😱这结尾够dark (无内容) - healthnfreedom (0 bytes) 12/21/24
举家之力偿还追债,所以招恨 - mooserelli (135 bytes) 12/21/24
版权到期下架,不挣钱了,跑路了等等等 - mooserelli (1103 bytes) 12/21/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