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废除高考
写这个帖子,是因为看到了“ gomai ”老师写的《全民教育,普及高中都是文革时期开始的。只不过大学是推荐入学》帖子有感: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937930。多年来,“文革派”和“改开派”都认为教员废除高考是错误的,邓小平阶级恢复高考是“知识的春天”。而实际上,废除高考的背后,是邓小平阶级们极力推崇伪精英治理国家的战略,谓及狠毒。1952年,当时还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以旧的科举考试开启了高考制度。可根据1960年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出生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了80%。这就是说,占中国九成的基层百姓,广大的工人农民以及其他的无产阶级子弟,都很少能成为大学生。另外,当时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可是近十年培养的一百多万名大学生,则很少有人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去,即使是有去的,也很快以各种理由返回城市。而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成为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教员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作为“文革”开端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废除高考制度。这种高考制度看似公平,但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客观条件还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或者说在教育资源非常不平均的情况下,这种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就是极其有限的。且别说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农村的考生,若想通过分数考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即使有政策倾斜,他们也难以企望。而这也不难解释,新中国成立之初那十年,为什么很少有基层,或者工农兵子弟考入大学了。“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教员的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国家开始以推荐制的方式,直接从社会的底层或者从社会生产劳动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者“工农兵学员”。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了领导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骨干。据09年的一份中国国家干部的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就是“工农兵大学生”。“文革”期间,全国有“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有一亿人,据此,“邓小平阶级”和“改开派”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一亿人都未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e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是200多万人。而且这一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毕业生占了8成,即8000万人。那么再联系前面所说的,“文革”前录取学生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000万毕业生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人不会超过20万,只可能占到200万录取生的10%。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新生总计是60万人。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万入学的新生,有90%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即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和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的总数八成,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考生仍然会是极少之数。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阶级”和“改开派”机械忽悠说,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使不恢复高考,大学里仍然是满满当当的。但绝对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公知”、“ 太湖清奇改开派 ”和反动学阀。所以要说一定要改变什么的话,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而这改变的则是大多数无产阶级子弟的命运。那么推荐制有没有弊端呢?当然也是有的。有监督不到位的地方,确实会出现走后门拉关系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我们想想吧,无产阶级本来就没有显赫的家世,那么通过推荐式拉关系能有几个?其实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问题一样,推荐入学由于开展时间短,制度还不完善,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邓小平阶级也没有给它更长的时间加以验证。废除高考是教员从人民当家作主,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谋划的。具体来说,教员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摒弃刘少奇的“读书做官”论的说教,要在教育领域,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权贵式,和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贴主:沙河粉于2024_11_19 16:49:48编辑
贴主:沙河粉于2024_11_19 16:50:19编辑
已标注为沙河粉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