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10-31 19:32 已读 2425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2024-10-18 12:24·正义2019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因而对比来说,我们的历史书也格外“厚”,要学的东西也特别多。在历史课本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对历朝历代的总体性印象其实是差不多的,比如提及唐朝,那就是“万国来朝”,是“巨唐”;比如提到清朝,那必定会有人调侃这个“天朝上国”,再比如提及南宋,就觉得它是“苟且偏安”。


但一些对历史有着深入了解的人难免也会发出疑问,比如,历史课本上为什么对南宋“大书特书”,却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呢?


· 历史的主线是南宋而非西辽


大家对于辽国可能还有点熟悉,而提及“西辽”,大部分人就要“挠头”了,别说西辽存在于什么时候,恐怕连西辽的疆域在哪里都不太清楚。


为此,有些对西辽相对熟悉的朋友觉得,西辽这样一个“威震中亚”的政权,为什么历史书上提都不提?而对于“苟且偏安”的南宋,历史课本上却用了很多篇章去描写,还是考试的重点。

难道是因为西辽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吗?可西辽从特征上来看,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王朝”。比如,西辽的建立是因为耶律大石在金灭辽之后,就远走西域,来到了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这就是西辽政权,从这个政权建立的过程来看,其实与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差不多。比如,西辽继承了辽国的政治体制,有年号、庙号,其政治制度也受到了中原政权制度的影响,而且,西辽的官方语言也是汉语。按理说,历史书上当然不应该省略西辽。


所以,历史书上没有大书西辽,当然不是“少数民族”的原因,那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历史书上并非没有提及西辽,只是提到的相对简略。


事实上,历史课本上在金灭辽之后就有简略地提及西辽的建立,被配有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的疆域图片,但全篇很短,也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一般老师和学生都不会特别关注,可能这就造成了大家觉得历史书上没有西辽的印象。

那么,为什么历史书上不对西辽威震中亚的事情“大书特书”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以我们的历史观来看,西辽并不属于历史主线。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而历史课本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历史并非是所谓“主课”的情况下,更需要进行筛选,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王朝、历史事件都能被收进历史课本之中。


而以我们的历史观来看,中国历史发展显然是以中原王朝为主干的,西辽的疆域主要在新疆、中亚地区,并非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中原王朝”,自然也就不是我们历史的主线。


南宋则不一样了,虽然南宋被骂“苟且偏安”,但确确实实是一个中原王朝,也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所在,因而,历史书上大书南宋而略提西辽是正常的。

· 西辽与中原国家的交集非常有限




当然,虽然我国历史是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但如果其他王朝与中原王朝往来甚密或者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很深,那历史课本上必定会特意“记一笔”,甚至还作为考点。比如吐蕃,它并非是一个中原王朝,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从松赞干布到朗达玛一共也才传位九世,存在了200多年。


吐蕃一度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也曾与唐朝、阿拉伯在中亚“三国混战”,但这个“三国混战”的成绩在历史书上并没有太多提及,反而是因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吐蕃和唐朝还有贸易往来——主要是吐蕃购买唐朝的茶叶、丝绸,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才专门对吐蕃——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进行了介绍,这也让吐蕃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西辽则不一样,西辽确实曾经强大过,在进入西域之后,西辽一度十分强盛,还在1141年时打败过当时中西亚的霸主塞尔柱帝国,一时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恐惧来源”,可西辽和中原王朝的交流却很少。


虽然说西辽是一个具有“中国式王朝”特征的政权,但其实除了上层官制、税收制度等是延续辽国旧制——即与中原王朝一致之外,在它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展出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政治理念。


这基本上就是因为西辽和中原文化交流很少导致的,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西辽与中原政权的交流并不多。

还有一个方面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西辽和中原政权的商贸文化也非常有限,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有通商贸易,就意味着两国有往来,也意味着两国能够相互影响,而没有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联系很少,以我们的历史观来看,西辽自然也没什么值得特意让学生记住的。


事实上,西辽在建立之后,就一直在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很明显,西辽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西边,而非中原王朝,也不是我们“故意忽视”西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西辽灭亡之后,当时的西辽人大多融入到了哈萨克、柯尔克孜两大民族之中,与汉文化、汉族再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更能说明这一点。


况且,尽管西辽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中亚地区的纷争局面,实现了唐朝之后中亚地区的华夏政治势力的回归,但毕竟西辽存在的时间还不足100年,它可能曾“威震中亚”,但影响力仍旧十分有限。

还有人认为,西辽的“威震中亚”本来就存在水分,因为从版图上可以看出,西辽远离中原版图,比南宋更加“偏安”。如果西辽真的如此厉害,那为什么不转头去找金国“报仇雪恨”呢?


当然,西辽政权稳定之后,也是“东征”过的,只不过西辽的“东征”只是初有成效,但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好的成果,也就不得不放弃了东征,更别提报仇雪恨了。


所以,西辽在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也就没有变成我们历史课本的重点。


· 西辽历史“很难讲”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有参与编撰我国历史教科书的专家表示,西辽在历史课本中只是略一提及的原因还包括西辽的历史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问题,这不是一般历史老师能讲清楚的,也不是一册历史课本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讲不好、讲不明白,反而可能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留下错误的观念。

比如,辽国的都城位于内蒙古,而当女真猛烈攻打辽国时,耶律大石就撤退到了辽国西北的重镇可敦城,而这个可敦城现在属于蒙古,位于蒙古国布尔干省。如果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必定会涉及到我国版图的变化,而个中的种种历史纠葛,不是每个历史老师都能“站对立场”、解释清楚的。


比如,虽然耶律大石登基后自称“天佑皇帝”、年号“延庆”,但另外一方面,他还采用了中亚游牧民族特有的称号,自称为“菊尔汗”,这是“汗中之汗”的意思。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耶律大石这么做是因为晚唐之后伊斯兰教在新疆急剧扩张、大肆屠杀当地的佛教徒,致使佛教徒几乎“全灭”和地区的伊斯兰化。

耶律大石是为了更好地统治这片区域,才会同时给自己封了两个“称号”。但这一真实原因,由于涉及到敏感的领域,在课堂上讲是不合适的。


再比如,西辽后期的民族冲突也是十分剧烈的,涉及到了伊朗穆斯林大国花剌子模国、中亚葛逻禄人(乌兹别克族的祖先)、蒙古人等等,还涉及到伊斯兰国家对非伊斯兰国家所发动的“圣战”。除此之外,蒙古成吉思汗的大军杀到、西辽灭亡之后,西辽的残余势力还去伊朗建立了一个名叫“起儿漫王朝”的政权,史称“后西辽”,这个后西辽直到1309年才灭亡,西辽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如果历史课本上要重点提及西辽,就会涉及到复杂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矛盾,历史课本是针对全国各地的学生的,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仅“很难讲清楚”,也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对立,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历史课本中干脆不做提及。

在另外一方面,历史课本重点本来就应该重点提及南宋,除了因为南宋是中原王朝、历史发展的方向之外,南宋要“挨骂”的地方恐怕只有军事和版图了,也就是所谓的“苟且偏安”。


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方面,南宋的发展程度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14世纪的中国,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中心,有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经济也十分发达,甚至已经有了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迹象。


在文化上,后世评判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据了六位,南宋还有包括朱熹在内的“东南三贤”、包括陆游、杨万里在内的“南宋四大家”,可以说,南宋的文化光辉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璀璨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不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南宋恐怕也不会被骂到今天。所以,历史课本上大书南宋而很少提及西辽,其实是相当正常的。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