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欧洲研究(下)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4-10-27 2:28 已读 4601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周弘: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欧洲研究(下)


结语:再议“欧洲学”


简要回顾了“欧洲之所以为欧洲”的来由,欧洲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及方式,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欧洲的一体化运动、制度和方式,可以看出经济规律与政治力量在不同时空中的频繁互动。概言之,认识欧洲的基础是欧洲语言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对象的基本框架条件;其次是政治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论。在研究欧洲的时候,经济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正如经济学家雅克·佩克曼斯所说,“在一个没有国家政府或民族国家观念的虚拟世界中,一体化会归结为纯粹的市场一体化”[64],但那种情况只是“虚拟”的,而我们要研究的是一个现实的欧洲。现实欧洲的复杂性使我们不能拘泥于使用某一种或两种方法论,不能满足于自我欣赏的理论象牙塔。为了解释复杂的客观世界,我们需要像雅克·佩克曼斯那样,“从当代历史、政治目标和机构方面,特别在‘共同体方法’的背景下来理解。”[65]如果说“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动力一直都在推动着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话,那么经济动力发挥作用的条件就在于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条件,以及偶然或必然出现的政治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和政治要素还可以互为因果。[66]


现实的欧洲中,国别和区域是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并存的。欧洲区域思想的出现甚至早于民族国家。近现代欧洲不仅是民族国家的发祥地,而且是区域制度的发祥地。国家和区域分别代表着局部和整体,有着不同的动力和权力结构,采取的是不同的治理方式。它们之间既有继承关系,也有对立和博弈关系,分别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主导作用,在不同领域里呈现出不同的权力格局和治理理念和方式。从整体上看,欧洲的国别和区域目前处于一种多元一体的共存关系中。中国当代哲学家赵汀阳认为,政治本身就具有合作与冲突的基因(即荀子-霍布斯假设),并在中国和欧洲体现为不同的政治系统(即天下--家和个人-共同体-民族国家)。[67] 诚然,共同体在欧洲,从概念到制度体系都不仅仅是体现冲突,而关于冲突的理论只解释了欧洲历史中的局部现实。夏波德(Federico Chabod)在《欧洲思想史》中说,“贯穿整个现代史的重大命题是,涉及同整体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公认的欧洲文明统一性和局部关系问题,也就是同任何个人所属的祖国的关系问题。这里还产生了关于和平的两种对立的倾向,一方面是为了争取和平而成立的‘联盟’、‘协会’、欧罗巴合众国,另一方面是民族教条主义,只强调本国的作用,渴望自己祖国的强大。”[68]


欧洲的民族国家即是欧洲历史上许多冲突、博弈,乃至战争的主角,也是推动欧洲事务整体化的动力源。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权力博弈和利益交换共同构成了诸如《单一欧洲法令》这样的文件[69]。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法国人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从法国和欧共体共同发展的角度大力地推动了欧元的问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社会欧洲”的提出,以及欧洲联盟向东向南的扩展,这些成果其实既有利于法国,更有利于欧盟的发展,德洛尔将这种状态称为“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即“共同分担、共同分享”。当然,在欧洲的联邦主义者看来,民族国家早期谋求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但是其进步意义已经消耗殆尽,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对于帝国主义扩张和世界大战犯下了罪责,因而变得没有前途,代表整个欧洲未来的欧洲联盟才是“新生的制度”[70]


认识整体的而非局部的欧洲,除了语言基础、历史维度、政治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方法、以及晚近的国际关系以外,还需要法学视角(特别是欧盟法),以及更多的人文和思想史的视野,需要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加深对这些国家制度和偏好的认识,更便于观测贯穿欧洲历史和遍及欧洲大陆的制度与文化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即从希腊传承的自由精神,从罗马继承的法治传统,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分权统一政体,从来自基督教价值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欧洲一体化等等思想、观念、运动创造出来的欧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以及在当代通过各种国际性条约和欧盟的一体化实践搭建起来的法律框架。


毋庸讳言,在欧洲研究领域里已经汇集了很多种理论,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更是汗牛充栋。但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只解释了欧洲一体化运动的部分初始动力,功能主义无法解释超国家机构对于国家否定统一原则的保留,新功能主义强调了欧洲一体化的特殊性,用“溢出效应”解释超国家机构权能的扩展,但是不能解释“空椅子危机”,民族国家偏好自由理论,用国内政治学方法分析国家目标,强调政府在国家间关系中的关键作用,也只能解释部分现象。超国家制度主义创造了“政治企业家”概念,新制度主义强调“路径依赖”,建构主义揭示欧盟的行为、偏好和身份特性,公共政策学研究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博弈、国家和跨国社会的转型,治理理论撇开主权和政治权力,讨论功能领域里的多层治理、网络治理,国际关系的社会学和新区域主义研究欧盟的思想、价值观、文化的传播条件,界定欧盟区域是“民事力量”还是“规范性力量”。这些理论都为了解当代的欧洲做出了局部的贡献。


然而,欧洲——既是民族国家的欧洲,也是不同地区的欧洲,还是不同领域的欧洲,每个国家、地区和领域都有着不同边界,在不同的边界内有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不同的运行方式。如果不考虑政治和法律因素,仅使用经济规律解释欧债危机,得出的结论必然和现实大相径庭,而扩大政治或文化动力,无视经济福利的分析,也会得出与事实南辕北辙的结论。特别是欧洲多样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它们之间经年累月的相互影响及影响方式,更是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在现行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研究框架下的欧洲研究是不完全、不丰满、不完整的。欧洲的学问只能是多学科的,只能是国别和区域并重的,只能是有历史感的,只能是有更多文化和文明知识背景的。上述各种要素都是互动的,不仅是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其他领域的动力也与经济和政治互动,文化与社会是互动的,社会和经济是互动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互动的,这些互动的方向和方式也各有不同,都需要发展出专门的分析工具,使我们对欧洲的认知和理解更进一步。


由此想到,怎样能以受到普遍接受的方式来界定以欧洲研究为代表的区域国别学。这里不能不回溯陈乐民先生曾经提倡过的“欧洲学”。陈先生认为,“欧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欧洲的国别与区域需要用历史学的眼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又要分不同学科去解释各个领域的局部现象。任何单一学科的解释都可能失之简单武断,甚至可能偏离欧洲这样一个历史悠长、文明发达、制度复杂的研究对象。“欧洲学”研究的是历史和当代的欧洲,是厚今薄古,但不能切断历史的欧洲。对此,欧洲人也是认同的。不仅因为欧洲是特殊的,“它的体制结构是独一无二的,”[71],而且因为它是厚重的,就像中国一样,当今的欧洲要承载历史的积淀,文明和历史会一直作用于现世的欧洲,与经济的欧洲、政治的欧洲、法治的欧洲、外交的欧洲、社会的欧洲和文化的欧洲共同发挥作用。


[1] 杨成:《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差异性及其学科化路径》,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87-95页。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载《欧洲研究》,2020 年第 期,第155页。


[2] 任晓:《区域国别研究的几个维度》,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79-81页。


[3] 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载《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15辑,第1-14页。


[4]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第160-161页。


[5] 如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 陈先生曾私下和学生同事们多次提到建立中国的“欧洲学”的想法。


[7] 关于“欧洲学”的那场讨论,参见周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的欧洲研究问题》,载《欧洲》,1995 年第 期,第 8589 


[8] Benjamin I. Schwartz,“Presidential Address: Area Studies as a Critical Disciplin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0No11980p15-25;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第158-159页。


[9] 张蕴岭主编:《国际区域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10] 陈乐民:《序言:我们眼中的欧洲文明》,载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3页。


[11] 同上,第7页。


[12] 王剑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矛盾:相互供给的不足》,载王逸舟等主编:《区域国别研究和比较政治学:新问题与新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8135页。


[13] 由裘元伦主持,裘元伦、王鹤、杨伟国等撰写和翻译的《欧元与欧洲经济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从货币理论,欧元生成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14] 房乐宪:《欧洲政治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 邝杨、马胜利主编:《欧洲政治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6]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8] 《欧洲模式研究丛书》从欧洲的特性出发,分别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等视角进行剖析。参见周弘、[]贝娅特·科勒-科赫主编:《欧盟治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程卫东主编、李靖堃副主编:《欧盟法律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马胜利、邝杨主编:《欧洲认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罗红波主编:《欧洲经济社会模式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9] []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席玉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0] Denis de Rougemont, Europa, Vom Mythos zur WirklichkeitMünchenPrestel-Verlag, 1961, p.13.


[21] 参见潘娜娜:《17世纪以前的欧洲认同和欧洲中心思想简析》,载石坚、易丹主编:《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2] 如文字、算数、官吏、财产、契约……参见张旭鹏:《欧洲:一种文明观念的出现与建构》,载石坚、易丹主编:《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第20页。


[23] Ernest Barker,“The Concept of Empire, in History of Department of Hartford University, 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Part II, Culture and Empire in the Ancient World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1970, p.68.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4页。


[25] 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Volume Two,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nne M. Cohler,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 1989, p. 440.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25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1页;另见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42页。


[28]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第49-51页。


[29]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2页。


[30]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45-53页。


[31] Gaines Post,“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deas of Nation,” in Philip P. Wiener,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 Selected Pivotal Ideas, Volume III, Law, Concept of, to Protest Movemen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 p. 318 , p. 323.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2页;转引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33] Stein Rokkan. State Formation, Nation-building, and Mass Politics in Europe: The Theory of Stein Rokk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04.


[34] [西]米格尔·西关:《多语言的欧洲》,朱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2页。


[35] 周弘:《民族建设、国家转型与欧洲一体化》,《欧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18页。


[36] 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第126-12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8页;转引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第105页。


[38] []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 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39] Ernesto Rossi and Altiero SpinelliThe Manifesto of Ventotene1941https://www.cvce.eu/en/obj/il_manifesto_di_ventotene_1941-it-316aa96c-e7ff-4b9e-b43a-958e96afbecc.html.


[40] 德国作家F. 维尔纳在《基督与世界》一书中称教皇庇护二世为第一个“欧洲人”,因为后者主张欧洲联盟十字军抵抗土耳其人。参见[]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陈宝顺、沈亦缘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41] 法语Communauté, 西班牙语Comunidad,英文应当就是Community。参见[]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18页。


[42] []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21-22页。


[43] []维克多·雨果:《雨果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散文”卷,程曾厚译,第274页。


[44] []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40页。


[45] 李维:《欧洲合众国——库登霍夫-卡莱基“泛欧”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11页。


[46] 同上书,第151-152页。


[47]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294页。


[48] []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28页。


[49] 刘泓:《欧洲联盟:一种新型人们共同体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4页。


[50] Immanuel Kant, Perpetual Peace,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Liberal Arts, 1957, p.11 & p. 16.


[51] []贝娅塔·科勒-科赫等著:《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顾俊礼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52] Peter M.R. Stirk, 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14, 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1996, p.77.


[53] 参会者有政治家、企业家、工会领袖、教会人士、大学教师、作家等共1000多人,其中有200多名各国议会议员、12名前内阁总理或首相、60多名部长。


[54] Peter M.R. Stirk, 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14, pp.103-104


[55] 从创始时的比利时、荷兰、卢森版、法国、德国、意大利,扩大到英国、爱尔兰、丹麦(1973年),向南扩大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1980年代),向北扩大到传统的中立国瑞典、奥地利、芬兰(1995年),向东向南扩大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塞浦路斯、马耳他(2004年)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2007年)、克罗地亚(2013年),还有一批入盟候选国。


[56] 郭辉:《浅析舒曼计划原因及其意义》,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第86页。


[57] []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


[58] 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


[59] 如共同农业政策、竞争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自有财源”、“欧洲货币体系”。


[60] 如“四大自由”的发展及扶持落后地区的结构基金,“公认基本社会权利宪章”的推出。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编:《欧洲联盟50年》(2007-2008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62] 关于授权原则、辅助原则和比例原则参见:[]奥利维耶·科斯塔、[]娜塔莉·布拉克:《欧盟是怎么运作的》(第二版 增补修订版),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63] 同上,第251-257页。


[64] []雅克·佩克曼斯:《欧洲一体化——方法与经济分析》(第二版),吴弦、陈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65] 同上,第14-15页。


[66] 例如房乐宪观察到,欧洲的一体化是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参见房乐宪:《欧洲政治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第317-318页。


[67]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68] Federico Chabod, Storia dell’ idea d’ Europa, Laterza1964p.126;转引自[]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27页。


[69]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她同意签署《单一欧洲法案》的原因是希望其他国家无法使用单一否决权妨碍英国保险公司自由进入德国。


[70]  Ernesto Rossi and Altiero Spinelli, The Manifesto of Ventotene, 1941;转引自[]玛利娅·格拉齐娅·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第94页。


[71] []奥利维耶·科斯塔、[]娜塔莉·布拉克:《欧盟是怎么运作的》(第二版 增补修订版),第15页。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