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启动“新三线建设”,沿海工厂向腹地转移,这是要打大战吗?
2024-10-23 09:18 来源: 每日评述 发布于:河南省工厂从沿海地区搬到中西部腹地,我国开始第二次“三线建设”,这是要打大战的节奏?如今这个国际环境,哪个国家还有实力和胆量跟我国正面硬刚呢?
2024年9月,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引导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转移,从中心城市向腹地转移”。国家出台任何政策从来都不是随意决定,背后一定饱含深意。这个消息也被网友解读为国家第二次“三线建设”。难道这是国家得到什么消息,准备开打S3赛季?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四川迎来发展契机?“三线建设”说白了就是建设祖国的大后方,而提起“祖国大后方”,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川。没办法,这地方地理位置太优秀了。
而这次国家提出的产业转移,四川盆地还真就是重要目的地。2024年,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的《四川省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就提到建设四川的内容。
规划中指出,要在未来10年时间里,把四川打造成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而网上还有传闻称,广东地区的上千家企业,已经开始为搬往四川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那为何提到“大后方”,大部分时候都是指四川呢?
首先,是由四川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的。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交通不便,这既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势。
四川周边都是大山,北有秦巴山区,西有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东边是巫山山脉,南边则是云贵高原。
想要进出四川,只有几条险峻的要道可以通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四塞之国,确实是易守难攻。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地理优势,抗日战争时期,老蒋也不会将国民政府搬到重庆去。当时之所以选重庆作为陪都,正是看中了日本侵略者很难攻入四川。
周边险峻的高山围绕着中央的盆地,这就是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而这块盆地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四川地区水路运输方便。四川内部有长江、闽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水路运输极其便捷。更重要的是,四川位于长江的中上游,顺流而下很方便,溯流而上就有点难度了。
有了水路运输,四川的各种工业产品就可以方便地往外运输,可以通过长江直接到达东部沿海码头,企业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第三,四川周边内部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四川内部河流纵横,水电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省内还有铁矿等资源,发展工业得天独厚。
四川东北部就靠着陕西,那还有贵州,这两个地方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页岩气方面,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的页岩气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中缅石油管道也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境内,四川又是中途重要的中转站,自然是不缺能源。
第四,四川及周边地区还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川渝两地的总人口就达到1亿以上,贵州云南加起来也有7000多万,近两亿人口完全承载得起产业转移。
有矿产有能源,还有土地可供发展农业,放眼全国也没有条件如此优秀的省份,再加上当地强悍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教育资源,现在又有国家政策支持,四川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新“三线建设”有何用意?国家统计局在9月份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青年失业率约为18.8%,这意味着5个人里差不多就有一个失业的,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此时进行产业转移,有助于解决内陆地区的就业难题。
其次,也是为了经济健康发展。相比于前些年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一降再降,虽然在全球依然名列前茅,但相比之前还是下降不少。
这方面除了我国GDP基数增大,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外部环境恶化。
另一个原因是内部需求不足,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这些年,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消费都比之前趋于保守,再加上房贷车贷、看病贵和孩子的开销,消费欲望被进一步压缩。
东部地区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也正是因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可供挖掘的发展潜力就不如中西部地区那么高。
所以,想要充分发挥内需的促进作用,就不能只依靠东部地区的发展,毕竟不可能让中西部地区的年轻人,全都背井离乡跑到东部沿海去打工。
而且东部沿海的大城市,消费水平普遍较高,外地人来城市打工,赚的工资除去日常各种开销,每个月也就所剩无几,想依靠这点钱拉动消费也是事倍功半。
第三个原因,也不乏是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房地产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
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甚至畸高,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仍处于一片洼地之中,相对而言要低得多。
究其原因,还是东部地区发展前景更好,对中西部地区产生虹吸效应,以致于更多人挤到这些城市中,导致房价居高不下逐年攀升。
高房价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让国人苦不堪言,如果持续这样发展下去,房地产危机会越来越近。
现在国家开始进行“新三线建设”,着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就是为了分流人口,给东部地区房价降温,尽量确保房地产实现软着陆。
最后,也不能说“新三线建设”和战争一点关系都没有。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将众多产业往内陆转移,总归是能提升各项产业的安全程度。
虽然我国目前的实力,已经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年俄乌战争爆发前,谁也没能想到两国会真发生战争,并且一打就是这么多年。
现在我国周边的环境并不平静,中东地区剑拔弩张火箭弹互射,朝鲜半岛也是互相威胁局势不断升级,这一切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这些年来美国通过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等方式,一直都没从我国讨得便宜,谁也不能保证美国不会狗急跳墙,直接通过挑起战争的方式,来打断我国的复兴之路。毕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三线建设”,本就是为战争做准备的。
第一次“三线建设”第一次“三线建设”横跨1958到1978共计20年时间,准备将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打造成相对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和军工制造体系。
也就是将西南地区建设成“微缩版的中国”,国家有的经济门类,这里都要有,而且还要能离开国家体系独立运转。
之所以要把这里建成华夏的“备份”,主要还是受当时的国际环境影响。当时美苏争霸局势紧张,随时都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夹在美苏之间自然是处境尴尬,想左右逢源自然是不可能,全面倒向苏联又遭到苏联领导层猜忌。
当时我国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战争必定会先被毁灭,一旦这些工业遭到破坏,我国又得回到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利境地。
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恶劣的状况,综合考虑国际整体环境,当时的政府决定,将东北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全部“复制”一份转移到四川及周边地区。
在四川和西南地区,部署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可随时用于实战的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
“三线建设”的提法,源自主席的战略构想。当时主席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对应的简称就是一线、二线和三线。
当时云贵川等三线后方地区,大力开展工业、交通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一切目标就是为了确保我国可以打赢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
后来随着珍宝岛战役爆发,苏联计划使用核弹攻击我国。面对苏联威胁,我国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三线建设掀起新高潮。
持续近20年的建设过程,国家投入超2000亿元,将600多家国企、事业单位迁往西南腹地,工程建设规模更是史无前例。
后来,随着国际环境趋于缓和,战争风险越来越低,“大三线建设”才逐渐停下来,之前在西南腹地建设的一些工业体系,也逐渐由军转民。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更何况现在的外部环境并不平静,美西方蠢蠢欲动,总想着用尽一切手段打断我国发展,甚至不惜在周边引发战争。
面对美西方无休止的威胁,最好的应对办法可能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爱好和平不能换来真和平,该亮剑的时候就要亮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