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史家余焉:大明亡了,怪谁?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10-15 9:01 已读 1190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明朝之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首要的责任在于崇祯。可崇祯自己却不认可,亡国之际还在大喊:“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明朝的灭亡与他无关,责任全是大臣的。能说出这样的话,明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他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君,就会有什么样的臣。你甩锅,臣子们就会推诿扯皮;你多疑,臣子们就会虚与委蛇;你寡恩,臣子们就会离心离德。

明朝的灭亡,臣子们是有责任,但在决策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谁让这个天下姓朱呢?
他还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明朝亡了,亡的只是朱姓天下,臣子们无非就是换个皇帝继续做官嘛,如洪承畴、祖大寿;大不了就隐匿山林,过闲散自在的生活,如黄宗羲、王夫之。他还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百姓要生存、要穿衣、要吃饭、要房子,他是第一责任人,不是臣子们;军队要武器、要盔甲、要装备、要粮饷,他是第一责任人,不是臣子们;国家要税收、要发展、要安定、要和谐,他是第一责任人,不是臣子们。

如果他明白这些道理,他就不会临死前还死鸭子嘴硬,把责任都推得干干净净。可事实却明白地告诉世人,他就是一个亡国之君,亡在其才能素质低下,亡在其志大才疏,他虽有振兴之志没有振兴之能。他集刚愎自用与懦弱虚荣、喜怒无常与多疑多忌于一身,使他很难真正有所作为是他这个“领头羊”领错了路才加速了明朝灭亡。如果说他领对了路,那么明朝就不一定灭在他的手里,他也就不会成为亡国之君了。


崇祯继位后,很想振作一番,他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勤于政事,十分辛苦。但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有回报的,你还得有能力、有手段。然而,崇祯才能平庸,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驭下宽严无度,再加上生性猜疑,刻薄寡恩使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崇祯下无能集中表现在不会恩威并施,只会喊打喊杀

他在位期间,被处分过的大臣,自内阁大学士至尚书、侍郎、都御史,总共有数百人之多。在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先后任用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人称“崇祯五十相”,这几乎打破了历朝历代的记录。六部、都察院的长官同样更换频繁,在整个崇祯时期,共任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礼部尚书11人,兵部尚书1
4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人,“七卿”平均在任时间只有一年零两个半月。
其中兵部尚书更是堪称高危职业,14个兵部尚书中,10人或自杀或下狱或问斩或战死或发配,仅有4人捡回小命。

最出名的是王洽和陈新甲。王洽任兵部尚书时恰逢己巳之变,有人说当年嘉靖爷把兵部尚书丁汝夔杀了,敌人就退走了。于是崇祯就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掉,后王洽在狱中病死。陈新甲死得就更冤了,他本被崇祯偷偷派去和清廷议和,结果消息泄露,搞得崇祯很没面子,于是就把陈新甲杀了。以至于当时的人都认为兵部尚书不是肥差,而是索命的阴魂。他不光对兵部尚书如此,地方督抚更是说杀便杀。崇祯三年(1630),因金兵内犯,蓟辽总督刘策被斩首。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捣毁凤阳皇陵,漕运总督杨一鹏以救援不力被斩首弃市。

崇祯十二年(1639),孙传庭遭到崇祯猜忌,被下狱三年。崇祯十二年(1639),宣大总督卢象升,被逼战死。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破襄阳,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并斩首弃市。崇祯十三年(1640),因追剿农民军不力,五省军务总理熊文灿被押至北京斩首。崇祯十六年(1643),螺山战役失利,杀燕云总督赵光抃。同年,因抗清不利,杀蓟辽督师范志完。督抚杀来杀去,换来换去,以至于督抚对自己防区的各种情况不明,权责混乱,而出了事,崇祯的做法也很简单,统统杀死了事。这么搞的直接后果,就是没人愿意跟他干了。

这就很可怕了,意味着崇祯无人可用,以致于在他在位的十七年间,尽管他天天在选拔人才,也录用了不少人才,但因他无知人之明,始终未能组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领导集团,未能将这些官吏团结在自己周围。
这与他唯我独尊,喜怒无常,心胸狭窄,文过饰非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种性格使他草菅官吏,滥用刑杀。在他看来,他是英明的,文武百官都是无能之辈,他不信任百官,甚至得出文官个个可杀的结论。这样怎么能让百官为朝廷效命呢?


崇祯的无能还集中体现在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上。李自成大举东征之后,他天天召见群臣,商定对策,但始终没有组织有效的阻击,致使大顺军所向披靡,越发不可收拾。后面又提出南迁之议,这在当时情况下,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选择。他一直都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他左顾右盼,迟迟不决,让大臣反复讨论,他忽而表示赞同,忽而表示坚决反对,会上公开说不行,会后又给人私下做工作让人表态赞同。

直到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包围了北京,他又想起让人护送太子南行,这时又怎么出得去呢?若是在正月就决策南迁,即使大顺军攻克北京,他也未必落个自缢的下场,明朝也不一定在三月十九日宣告灭亡了。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志大才疏,决策失当,举措失宜,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使明朝在他的手中丧失再如,调吴三桂入京增援,这本是他同意的,也是他的意思,同样是让大臣们反复议定,议而不决,争论了两个多月,直到三月六日他才作出决策,调吴三桂回京勤王。可是已经晚了,吴三桂刚到丰润,北京就已落入大顺军手中。崇祯在机会面前,该断不断,一误再误,丧失了自救的良机,使他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明朝的灭亡,《明史》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庄烈(崇祯)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抡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
总之,崇祯执政十七年,很努力、很勤奋、很辛苦,但方向不对,方法不对,他的全部努力所取得的结果是民心思变,军心思变,官心思变,这足以证明他不是什么中兴之主、英明之主,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君,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明朝在他手里灭亡也是必然。
贴主:布南温于2024_10_15 9:09:56编辑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