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思辨长篇小说《间隙》5-第二章
间隙
女性思辨长篇小说
作者:风婷云起
第一部(阴)
【明音性格(02)暗涌爱意】
文化差异 因为国门被打开了,,我有机会作为早期能出国留学人员在德国的“农村”“上山下乡”。诚实地说,这是改革开放给我的恩赐。因我是在国内借钱来西德读书的贫困自费生,必须在中餐馆里半工半读做工才能还债并安心地读书。我感觉我的能力有限,不能二线作战,只能暂时放弃读书那头,必须先养活自己。哪知,进入了这行业,才知道我走出了“文革”时期的“江湖”,现在又进了另一个德国未名的江湖,我已经身不由己了。这个江湖,对于我这个新入行的“犯人”来说,哪里是张作霖说的“人情世故”那么简单,那片地儿就是你死我活的诸多鸡和鸭较量的刀子就是真理的“监狱”。为了适应这个江湖,我得球视它,因此,活得很累,——虽然到手的工资收入是国内收入十几倍。
在这个圈中度日,完全不是我能力的强项。心中的郁闷与孤独是很挠心的,心想谁能在德国这片精神的沙漠中理解我?给我一点带着黄沙泥的水让我这个衣裤并非褴褛、周身并非邋邋遢遢的人解解渴?我心里习惯性地郁闷着,在餐厅大堂做好了迎接莎碧娜的准备工作。那天是星期五的傍晚,我正在帮酒吧为客人倒酒水,人未见,就闻其声了。她——我估计是莎碧娜到家了——和谭高工愉快地对话的声音就传到了厨房和餐厅中。厨房的胡师傅、吴师傅都来到出餐的窗口(在德国开餐馆的香港老板称此窗口为“老虎口”),笑吟吟地准备迎接她。她直接走到老虎口,用她那似乎还是女童音的、略带湖南花鼓戏的腔调,尖尖的又婉转柔和地唱到: “Hallo,你们好呀,我终于回家了。”接着,她用冯巩在春节晚会上的著名经典台词大声地说道:“我想死你们了!”她的话,引逗了厨房的三个湖南籍的师傅。她继续说道:
“在学校吃饭时,就特别想吃胡师傅做的不好吃我又特别特别喜欢吃的家乡饭菜”, 她的声音还似童音:细密、柔嫩和亲合。她和厨房的厨师和伙计们亲热地打着招呼,她和他们说话的语调,溢满了亲情,就像是在自己的家和兄弟聊天一样:
“哈哈,大小姐,妳要减肥啰,回家了就少吃点”,胡师傅乐得俩嘴角向上翘着、眼睛眯成一条缝地说。
“就不,就不,”否定了胡师傅的建议后,她就在四人面前面前随意转了一圈,还蹦蹦跳跳地走了几步,她还觉得没尽兴,又走了一段距离的“猫步”,说,你们看我的身材好不?
那时,我刚好站在一扇大落地茶色玻璃的后面,我能看到了她如白人女孩的身段,约1.67m的身高,上体宽大、厚实,头上扎着一根粗粗的辫子,在她跳舞和蹦跳运动时,辫子的摆动就显得没有散发那样的飘动,没有想象那样的艺术美。
“好啊!”四位厨房师傅好开心地同声喊道。
“胡师傅,您做的菜,全德国的中餐馆都没您做的好吃!您知道不,我在学生食堂,那食品是专给饿了几天的德国学生吃的:一个大托盘上有前食、主食和后食,还有饮料。可是我开吃时,不想着您做的菜,我吃不下去呢!嗯嗯,真的. . . . . .”听她数落的口气,我就感觉莎碧娜是很开心地回到餐馆,她有蹭饭吃的地儿了。
这时,听话的和说话的人都笑了。谭工在一旁笑着说:“如果是我,宁愿在外面的餐馆吃饭,也不去食堂吃。哎,麦当劳我也不喜欢吃,偶尔吃一顿可以,吃第二顿就没食欲了。胡师傅,咱闺女大学食堂的饭菜可真是不好吃。”
莎碧娜转身亲热地揽着她母亲的肩膀说:“老妈,您可真是,看您在这吃得圆滚滚的,不在食堂吃饭,饿几天也没事啊,哈哈哈哈。”这时,厨房里里外外都乐开花了,就像过节一样的气氛。我在德国中餐馆打工,从未见过这么热闹的情形。
等那亲热的气氛缓和下来后,莎碧娜感觉到了我的存在,转头看了看走近了她的我,没说话,又跟厨房的门口四张笑脸笑吟吟地说:“你们都好吧!吃得好,睡得好,没惹我妈生气吧?如果有,”她笑眯眯地前后摇着她的右拳头,“她好久没吃肉了啦,别当她的沙包,机灵点。”
她把右手掌张开在四个男人面前继续说:“她们现在每天握笔写呀写,还拿着手术器械,好紧张。她想放松一下,正刚好借用你们的屁股活动活动。”厨房的四个男人(大厨、二厨、打杂,另一个洗碗的是有德国居留的越南难民)看着她花一样的笑脸,说:“来打呀”、“我的屁股可不是吃素的”、“屁股被莎碧娜打,可光荣了”、“最好在床上打”……跟着,厨房的里欢笑不断,厨房外的几个人也喜气洋洋的。
我在她的后面静静地品味着这和睦的氛围。
我有好多年没有遇到过这样突如其来的融洽、亲和的劳资关系的氛围了——在深圳,我在深圳某公司任副总经理时,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来到德国餐饮业的劳工(分两类,一类是通过人蛇引进的厨工的“黑”劳工,二是通常像我这类的一群人,他们拿着第二世界欧美国家的大学入取通知书,在国内砸锅卖铁借钱出国自费读书的“学生劳工”)。而像我这种“学生工”,是心怀报国志向的半“黑”劳工,我的初心较简单,学好后带着开放的思想回国,“光宗耀祖”。然后,然后我的心思就变了。
但是,“树挪死、人挪生”,人的思维是要交流的。我的思维内容在去德国之前完全是被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神、无为和无私的“三观”基因所灌注;又带着中华文化的迷信,自认为来到德国学习和工作是祖辈积德了,“好运行到了脚趾尖”。我那时也曾经这样不知深浅地——现在回想着我说的这轻佻的话而感到那时无知的羞辱——对国内的朋友轻松地说,我的前世应该是德国人,又积了阴德,不然我怎么能来到这个读大学不用交学费、非移民国策的德国?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好运气不是来源于“人为”者,而是本然的天然馈赠。
我和那些“学生劳工”带着满肚子的“无用”知识,来到了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发达的德国,首先必须打不用知识就可以打的餐馆工,用打工赚来了的钱平衡学习生活费用和还债。这是一个无意识地将自己在一夜之间转换了一个身份,——从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变为劳动力商品,正式脱离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保护,在中国餐馆打工。从进入餐馆的大门始,“学生劳工”们就成了“三无”——无主人的环境、无上级组织保护的无头苍蝇——自私的在私有制下生活的年轻人。
“竞争”,这个无情感色彩的名词,就是我来德国后必须要面对的思维交流与转换的首要问题。“竞争”,将大陆各地为钱财价值和奋斗理想的纯思青年聚拢起来,为价值而竞争、而孤独,他们渐渐地变成了为货币而奋斗的被玩偶者。他们大都改变了自己在大陆的原本单纯简单的思维个性及言行,变得虚伪、虚荣和傲慢,一心一意地想着如何在这纸醉金迷、肥臀丰乳的充满资本自由活力的国度中长久地生存下来。在无移民可能性的德国能活下去,竞争这个词,成了我们全“黑”和半“黑”的“新移民”心里的“黑洞”,不进去就得死,——谁再想回到生活色彩单调乏味的中国大陆去,包括来德国的先期移民,什么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新加坡人、印度支那的华裔人和东南亚的华裔人,甚至还有我以后认识的我的日本寿司师傅Dakahama先生以及他的全部日本朋友,所有的这些人,他们无一不想在德国人畜无害地获黑或白地在德国生存下去。试问,有谁到了德国后不想尽一切办法钻进这个不是被法律定义为不得移民的黑洞国家里面去?
而“竞争”这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害死”了我很多同来德国的兄弟姐妹们。这个“黑洞”啊,吃人不吐骨头。
因为西方的生活自由,以前被国内教育的西方赤裸裸的粗鄙的享乐生活,被绝大部分喜欢感官刺激的国内“学生劳工”们快速地吸收了。吸收了消极的西方生活习惯很容易,只要兜里有大把的钞票。难的是竞争,为了竞争活下去,他们立马选边站队,立即变成了“私产者”而不是共产者。他们说,共产党的教育是洗脑教育,把人教傻了,只会拿人人都是36元/月的平均工资,做工的和不做工的都是36蚊(香港人嘲笑大陆的工资的粤语),怎么能发达?他们还说,共产党教他们清心寡欲,没有风流、浪漫和率性的生活。他们渐渐地成为了与国内爱国者的对立面——“公知”的始蛹。
在德国,他们拿着真正是血汗换来的高工资,并熟悉了劳动力商品交换的激烈的竞争,他们理解了香港人(餐馆老板)这些人对他们的剥削,这使得在德国中餐馆内部的工作人员之间没有了国内“同志加兄弟”的互帮互爱,相互提携的好氛围了。我刚刚看到这一温馨场景,第一感受是,这家餐馆是正常的大陆人的餐馆。在这,人因为“家”而聚合而竞争而亲和而成为了货币的主人——我的感觉告诉了我这个推测。那么问题出来了:是什么因素使人——劳动力商品——在货币充斥的市场中由“玩偶”变成为“主人”呢?我沉思着。
女性思辨长篇小说《间隙》1: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91750女性思辨长篇小说《间隙》2: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4794437女性思辨长篇小说《间隙》3: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222&tid=4797259女性思辨长篇小说《间隙》4: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222&tid=4800874
贴主:沙河粉于2024_10_12 18:14:22编辑
已标注为沙河粉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