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的创世纪(3)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4-10-11 0:44 已读 4698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程广云:中国的创世纪3


作者:程广云


五、“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总结红军长征的时候曾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就提到了中国的创世神话。在讲盘古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一下三皇五帝,什么叫“三皇”,什么叫“五帝”?据一些学者考证,三皇的“皇”是光的意思,五帝的“帝”是日的意思。我觉得这两个字源很有意思,先有光再有日。我就想起当年有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三皇时代可以说就是“东方红”的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出现的时代;五帝时代可以说就是一个“太阳升”的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旭日东升的时代。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说法很多,我前面讲过中国的神话包括我们的创世神话,系统性、有序性是比较有问题的,呈现出一种断片、零散无序的状态,在三皇五帝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三皇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说法,我们来梳理、评析一下:首先,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李斯和秦始皇答问中,提到了“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在《易传》中,“三皇”的说法就变了,“天皇、地皇、人皇”。这两个说法的共同点就在于神格形象是不够具体的,不能说没有神格,但这个神格就是一个通称,“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不够具体,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所以这个神格形象是非常模糊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那么人皇和泰皇有什么区别?三皇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但是人皇和泰皇有个很明显的区别,泰皇大概只是说这个是最为尊贵的,人皇明确指的是人,天地人的人,这两个三皇的说法都是从神话叙事模式向哲学叙事模式的过渡形态,在这个过渡形态里面,人皇的说法比泰皇的说法更鲜明,更强调人,以上是关于三皇的两类说法。


第三类说法,在诸子里面都各有一个说法,这些说法也很多,所有说法采用的都不是通名,都是非常具体的神格形象。第一种是“伏羲、女娲、神农”,这是在《春秋运斗枢》里面;第二种“伏羲、神农、祝融”,这是在《白虎通·号》里面,祝融简单说是个火神,我们现在向火星发射了祝融号火星车,就是根据这来命名的;第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共工”,这是在《通鉴外纪·引》里面,共工是一个水神;第四种说法就是“伏羲、神农、燧人”,这个说法的顺序有可能是颠倒的,这是出自《白虎通·德论》里面,也有一个颠倒的说法,就是“燧人、伏羲、神农”,燧人氏钻燧取火,这个顺序跟历史时代对应;第五种说法在《帝王世纪》里面,最早出现“伏羲、神农、黄帝”。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说法,我刚才说了这一类说法的共同点就是神格形象比较鲜明,采用的不是通称,而是一些具体的称号。比较前面两类(“天皇、地皇、泰皇”和“天皇、地皇、人皇”),这五种说法都是典型的神话叙事模式。除了这个共同点以外,我们还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三皇的说法都有两个不可疑的——伏羲和神农(伏羲氏和神农氏),他们作为三皇之一,是大家公认的。第三位各有各的说法,分别有女娲、祝融、共工、燧人和黄帝。每个说法都有不同的人支持,这我就不多说了。其中稍微提一下一本书,叫做《三统纪》,它的说法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它把伏羲叫做“天统”,神农叫做“地统”,黄帝叫做“人统”,这就叫“三统”。然后分别给了一种颜色,伏羲是赤,就是红——赤帝;神农是黑——黑帝;黄帝是白——白帝,这是《三统纪》的说法。


我们下面做一个工作,五种说法我们应该排除哪一种,保留哪一种?我们分别来辨析一下:首先,最后一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这个说法,与五帝说法之一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因为在司马迁《史记》所支持的五帝说法里面,把黄帝放在五帝之首。黄帝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三皇之末,一个是五帝之首,这就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抉择,应该把黄帝算在三皇之中,还是放在五帝之中?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详细考订,学界也莫衷一是,但是从合理性来讲,或者从影响力来讲,我们还是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比把黄帝作为三皇之末,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这是关于黄帝的位置。


我们倒着说,关于燧人氏,他是不是作为三皇之一?有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合理性在于它符合我们通常讲的唯物史观讲的社会发展史,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进展。首先就是火,能够钻燧取火,说明我们人类可以使用火,制造火了。火的发明对人类文化、文明的意义从燧人氏这里面表现出来,所以燧人氏从这个意义上应该先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伏羲氏代表的是什么?火发明以后,人类普遍进入了渔猎时代,伏羲跟这个厨子有关系,人类开始不吃生食,开始吃熟食了。火的发明,在逻辑上肯定是在先的,燧人氏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放在伏羲、神农之后,应该放在伏羲、神农之前,先有火,才有渔猎文明,然后有农耕文明,神农氏代表的是农耕文明,所以这个说法的合理性就在这里,三皇顺序应该是“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共工如果作为一个水神的话,它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把它放在三皇里面呢?如果说我们按照渔猎、农耕,然后共工,代表了什么呢?似乎大家想不出很好的解释,而且有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合理,共工在中国这个神话里面,绝大多数算是个负面形象,他释放出来的是负能量,不是正能量。共工跟祝融争夺帝位(有人说是跟颛顼争夺帝位),然后失败,怒触不周之山,结果造成大洪水,然后女娲来补救大洪水,女娲补天的故事是这么发生的,所以许多人不支持把共工放在三皇系统里,共工这个形象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


再往前就是祝融,祝融是个火神,那么它放在这里面,“伏羲、神农、祝融”,如果说他跟燧人氏相当的话,那么祝融不如燧人氏更有说服力,燧人氏钻燧取火,显然是火的发明,祝融氏虽然是个火神,但并不是说他的故事跟火的发明相关度高,所以祝融神话跟燧人神话相互补充,但他不如燧人氏合理。


最后,我们要考量的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伏羲和神农是没有争论的,那么女娲放在这里,有个特殊性。在所有三皇神格里面,只有女娲一个神格是女性,女娲是女性,是人类之母。女娲神话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认为,女娲神话意味着有一个母系社会,就是在父系社会之前,有一个母系社会。可是在这样一个排序中,这并不能够吻合,女娲不是排在伏羲之前,而是排在伏羲之后,所以有人主张应该把女娲放在伏羲之前,“女娲、伏羲、神农”,这样似乎跟社会发展史逻辑相吻合。“女娲、伏羲、神农”还有一个问题,女娲的故事似乎不应该晚于伏羲,应该早于伏羲,因为女娲有创世的故事。女娲造人绝对属于创世情节,不能说人还没造出来,就进入了什么渔猎时代、农耕时代,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认为女娲的地位不应该放在三皇之中,她的地位应该属于开辟神话里面,应该跟盘古并列才对。女娲补天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认为女娲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引发了大洪水之后补天,那么女娲补天就比较晚了;还有一种认为女娲补天应该早于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是说女娲补天跟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之间没有关联,这是有争论的。所以关于女娲神话的特殊性,她应不应该放在三皇里面,究竟是高于三皇,还是低于三皇?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之中。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三皇各种说法之间的简要辨析。这就看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如果从社会发展史角度,从人类文明进展角度看,那么由燧人氏经过伏羲氏到神农氏,这个说法似乎最为合理。“伏羲、神农、黄帝”使三皇和五帝两个说法之间自相矛盾,自相冲突。祝融和共工这两个说法,因为共工是一个负面形象,释放负能量,所以最少受人支持,最多受人反对,祝融的说法不如燧人的说法。女娲的说法有特殊性,女娲的位置究竟怎么放?我们这个问题把它悬置起来,等到最后讲到女娲和伏羲的时候,再来阐明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接着要说明的就是五帝,五帝是哪五帝?至少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世本》《大戴礼》《五帝德》特别是《史记》支持的说法。这五帝是指:一黄帝、二颛顼、三帝喾、四唐尧、五虞舜,这个说法因为受到了司马迁《史记》的支持,所以应该高于后面一个说法。后面一个说法也有一些人支持,这个说法就没有黄帝了,是从少昊(但也有认为这个少昊就是黄帝),然后颛顼,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颛顼在两个说法里面是大家公认的,颛顼也叫做高阳,因为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屈原《离骚》里面一上来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自称是颛顼的后代,然后是高辛,然后是唐、虞,但也有人认为高辛就是帝喾,唐虞就是唐尧、虞舜,所以,五帝有两个说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三皇五帝是有不同说法的,三皇可以分为三类,前两类我认为不算作典型的神话叙事模式,后面一类有五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辨析,五帝有两种说法。


六、司马迁只写《五帝本纪》,不写《三皇本纪》,《史记》对中国上古神话的解构(司马贞补构《三皇本纪》)


下面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缺乏一部史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系统梳理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司马迁《史记》第一篇叫做《五帝本纪》,这跟我们刚才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说法就不相吻合。中国的《开辟演义》直到明朝才有周游把它写出来,影响很小。司马迁为什么从《五帝本纪》开始,不从《三皇本纪》开始?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我们自身文明的起源应该如何认识?我们从司马迁的自述里面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四重证据法,他大概就两重证据:第一个传世文献;第二个他走访了一些地方,他当时在走访的地方,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应该还是比较广大的,询问长老,听他们讲。他基本上是按照书面的材料和口头的材料两重证据写出的《史记》。司马迁在处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他怎么对待当时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


总的来说,《史记》对中国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采取了一种我们今天可以称为“解构式”的处理方式。解构就是有的把它消解了,有的虽然留存,但是把它转换了,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的时候,他有一个说法,我把他的大意说一下,他说:“学者多称五帝”,当时就有五帝的说法,那为什么不“称三皇”呢?当时有没有三皇的说法?他这里面就没有说清楚。他讲,在他以前有一部叫做《尚书》,《尚书》的开篇是尧,《尚书》甚至都没有从黄帝开篇,而是从尧开篇。然后司马迁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就是他的处理方式,他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不雅驯”这个说法,就是他为什么不从《三皇本纪》开始的主要根据,“缙绅先生难言之”,“缙绅”可以说就是当时受到文明熏陶的绅士,就是说,因为“文不雅驯”,所以一般有一定教养的人觉得这个东西说出口,都不好意思,所以就把它舍弃了。然后他又说:“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宰予是孔子学生,孔子对他还有一个评价“朽木不可雕”。然后他走遍了许多地方,询问那些长老,长老给他“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各有各的说法,“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在不同的说法之间,司马迁他就必须做出取舍,他取舍还是从当时的传世文献来取舍,“予观《春秋》、《国语》”,当时都是在他之前的,孔子删《春秋》,《春秋》《国语》就是当时的史籍,“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就很明白,“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就是说他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信的。《书》这里指《尚书》,“《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尚书》不是从尧开始记载吗?那么,司马迁认为《尚书》所缺的、遗失的,可以从其他古籍、其他说法中得到补充,所以这就是司马迁做的工作,所以他最后还有一句话:“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所以把《五帝本纪》作为开篇。司马迁把《五帝本纪》作为开篇的根据是什么呢?他用了一个字就是“雅”,所以雅不雅就是一个标准,不雅的就得舍弃,这已经说明了为什么不从《三皇本纪》开始,就是三皇的那些说法不雅,不雅是什么呢?就是不能理解,不够理性。按照笛卡尔的意思,一切要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那些说法乱七八糟,根本不是人话,就是那些神话。所以司马迁认为这些东西不能作为历史开篇,所以就不写《三皇本纪》。《五帝本纪》当然也有一些不雅的东西,但是总体来说是雅的,所以就从《五帝本纪》开始,这就是司马迁的取舍标准,所以司马迁就编写了《五帝本纪》,从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到虞舜。


这里我们就有一个思考,司马迁就考虑雅不雅的问题,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可是有个问题不知道他是否考虑过?如果只从《五帝本纪》开篇,不从《三皇本纪》开篇的话,那么中国历史的起点就有一个疑问,五帝能作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吗?五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放弃《三皇本纪》,中国历史的开端就成为问题,就是一片模糊。这个问题并不是今人才会质疑,古人也质疑。唐朝司马贞作《史记·三皇本纪》,他就觉得这不妥,他说:“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你得有头有尾,结果别说开辟了,你连三皇都没说,你从五帝开始说起,你是无头有尾,因为司马迁一直写到他当世,写到汉武帝。所以,缺三皇,以五帝为首。他提到有《大戴礼》中的《五帝德》《帝系姓》这些篇目,好像跟司马迁的《史记》处理方式差不多,都是以《五帝本纪》为首的,所以三皇这个说法,他当时就发现了“载籍罕备”,就是古籍记载的比较罕见。但是,古籍缺乏这一方面记载,不等于我们叙述历史的时候就应该把它省略掉,所以司马贞就说:“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你不能够去掉这样一个开篇。他就发现后来有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三”“五”分别代表三皇五帝。“皆论三皇以来事”,所以他就认为后人都发现了这样一个欠缺,他也要做这个工作。“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但“聊补阙云”,聊以填补一个空白吧!这就是唐朝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


我们稍微看一下司马贞补写的《三皇本纪》,跟司马迁撰写的《五帝本纪》相比,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是非常不同的,《五帝本纪》司马迁的地位在历史编撰方面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其实后人不认,你司马贞算老几?连司马迁都没有写《三皇本纪》,你写《三皇本纪》,你算老几呢?我们也稍微看一下,司马贞《三皇本纪》都写了什么?


司马贞《三皇本纪》实际上他把两个三皇的说法算到一起了。他把燧人氏(当然燧人氏不在三皇之内)算在庖牺氏,即伏羲之前;太昊庖牺氏是风姓;然后到女娲氏,女娲氏也是风姓;最后到神农氏,他把神农氏和炎帝合并为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然后从炎帝神农氏再传到轩辕氏(黄帝轩辕氏),这样他首尾就接上了。三皇指的就是太昊庖牺氏、女娲氏和炎帝神农氏,这是他的第一个三皇的说法。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么描述三皇的?首先,他对于庖牺氏和女娲做这么一个描述:他们都是一个姓,就是风姓,但并没有说他们是兄妹关系。我们前面说过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确认的,是后人附加的。他们两者形象上也是类似的,蛇身人首。庖牺氏是活了多少年呢?他说111年,女娲氏活了多少年?没说。炎帝神农氏是姜姓,他的形象是人身牛首,活了120年。然后他又传到后代,总共历经八代530年。我们来辨析一下这个说法,首先按照司马迁的标准就是“不雅驯”。因为他直接保留了神话的元素,在司马迁那里,绝对不会说这个人是什么蛇身人首或者人身牛首,因为这一看就不是个人,就不是人话,这是神话,所以司马贞《三皇本纪》为什么大家不把它当回事?跟他这个写法也有关系,跟他的年代当然是有关系。但是我们考证一下,这个说法还内涵了一点,就是庖牺和女娲应该是一个族的,因为他们都属于风姓,而且又是蛇身人首。所以,后人把他们篡改为兄妹,也是有根据的,但他们并不是兄妹,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然而,神农氏和他们两个神就不是一个族类——人神牛首。蛇和牛——后来我们就发明了一个词,那是今人发明的——就是图腾,不是说他们真的就是牛头、蛇身,而是他们所代表的氏族、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使用了一个图腾符号。图腾符号通常是由某个动物、动物形象构成的,或者是有两个以上动物和动物形象结合的。不管什么说法,都说明了伏羲和女娲属于一个族的,神农是另外一个族的。还有一点需要辨析的,就是他们的时长,每个人在世或者统治的时长。伏羲111年,神农120年,女娲没具体说。这个时间虽然比我们想象的一个人在世时间要长很多,但是整体来说不完全是神话,因为我们相信人也可能活了这么大岁数,所以他保留了神话元素,但是也不能说它就是神话。而且这里面还说明一个问题,可能中国人设想的那个神,他就不是不死的,他就是会死的,不是不朽,而是有朽的。他们统治的年代,八代530年,这个也不算很长,好像商朝就有这样一个时长,周朝甚至两周算起来,有900多年。这就是司马贞第一个三皇说法。


但是,到了第二个三皇说法,就更离谱了。第二个三皇说法采用的是“天皇、地皇、人皇”。首先,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个神格形象是不够具体的,“天皇、地皇、人皇”参杂了哲学叙事的成分,具体叙述说:天皇十二头,有十二个头,这一看就不像人,但是他又接着兼容了一个解释,他把神话和人话兼容并蓄,他做了另外个解释说:十二头是兄弟十二人,那就变成人话了。一个人长了十二头,这显然是神话,但是说一个人有十二个兄弟,这是人话。然后下面一个又不是人话了,他说天皇一万八千岁,如果说他一个人活一万八千岁,那显然就是神话,如果说他兄弟十二个人活了一万八千岁,那还是神话,这是他的说法;地皇十一头,兄弟十一人,万八千岁,降格了,少了一头;人皇九头,兄弟九人,一百五十世,这个世很有可能是说他们的后人,加在一起四万五千六百年,又降格了,这个格降得比较厉害。所以后面这个三皇说跟前面的三皇说相比较,神话因素更多,人话因素更少,这就是司马贞的《三皇本纪》。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