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特版的"包产到户"讨论
此文回应特版:"农村包产到户取代人民公社大集体是历史的进步?看看老农民怎么说"。
包产到户实际是中共在农村推行集体化失败后,对私营经济的一种让步。名义上是把集体的生产资料(农具,耕牛,土地什么的)交给农户,农户自己种地自己收,交了国家的粮食(相当于税),剩下的自己吃。但自己吃不了的怎么办?农户不可能再交给国家,只能拿到市面上卖。所以包产到户到最后就得走向单干,个体经济。它只是从公有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至少在农村如此。改开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印象中,大概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很少听到包产到户这个说法了。这也是为什么毛坚决反对包产到户的原因,“—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的阶级分化很厉害,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娶小老婆的"。毛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公有制变私有制,那怕一部分也不行。
不能说毛的想法不对,但历史诡异之处在于,要消灭贫富分化的最终目标,却迈不过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的商品经济台阶。
事实上,商业文明在近代的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多人都指出,商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帮助财富的转移。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学者认为土地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为只有土地出产粮食,才能创造价值。受制于古代的科技水平,一个商业发达的社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积累财富,无法获得超越其他农业社会的决定性优势(比如生产水平,人均寿命,民众的生活,武器装备等等),只能是昙花一现,最后覆亡,如古希腊,古罗马共和。还有相当近代的荷兰,和后起的英国比较就差了一场工业革命。二者都是当时最发达的商业社会,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荷兰却在英法夹击下败下阵去。
商业文明导致社会进步的根本就是刺激了科学进步。每个商人都想赚钱,除了坑蒙拐骗,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拿出新产品,而科技才是产品创新的根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科学发现和老欧洲没得比,像法拉第,麦克斯韦,达尔文,孟德尔,普朗克,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玻尔等著名科学家都是欧洲人。但美国的经济在南北战争后迅速发展,先后发明了飞机,汽车,电话,电灯等影响深远的先进技术,充分说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说美国负责设想,中国负责实现,当年却有点欧洲负责设想,美国负责实现。原子弹就是最好的例子,几乎所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都是欧洲人干的,美国就负责"啪"的一响。
以前有一点我总想不明白。改开后的中国,当官的个个好大喜功,修大楼,修大桥,修高速公路,修高速铁路,修机场,都是赔钱买卖,是人都知道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印钞票,哗哗哗,可TMD中共怎么就不像49年的国民党垮台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好大喜功背后刺激了多少行业的发展,生产了多少水泥,钢铁和其他建筑材料,最终结果是导致社会财富增加,当然需要更多的钞票来体现了。比如十个人生产了一百块砖,价值一百元,需要一百元钞票流通。如果他们生产了一千,一万块砖呢?一百元的钞票显然无法体现其价值了。中国的食品价格比文革高很多倍,但绝大多数人买得起,还多了各种电器,手机,汽车等等。住房也宽敞了不少,各种装修也更到位,还有空调。玩也可以跑新马泰,日本,欧洲和美国了。文革没通货膨胀,但生活质量有得比吗?
美国之所以可以靠发行国债割别人的韮菜,关键还是自己拿得出东西,不管是科技,军事,金融还是其他服务行业,别人非拿美元和他换不可。
社会发展有点像化学反应。谁都想从一穷二白发展到财大气粗,但中间必须跨过一个高坡。化学反应管这个高坡叫阈值,需要加催化剂降低反应阈值使促使反应发生。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由穷到富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它引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财富呈爆炸性增长。
这才是我们讨论包产到户的意义。由包产到户应该延伸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必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包产到启的得失成败。
电脑坏了就没查资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恕谅。
已标注为mingxiaot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