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陈景润写信给邓小平,能否派个秘书给我,邓小平批示:一星期解决

送交者: Breezea[★★★声望勋衔14★★★] 于 2024-08-07 10:25 已读 1154 次 1赞  

Breezea的个人频道

+关注

前言

对于陈景润,邓小平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评价:

“像陈景润这样一些世界上有公认水平的人,中国有1000个就了不得。”


一个数学天才

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当时的人们还并未意识到,未来的陈景瑞可能会在数学界掀起怎样的浪潮。

陈景润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那个大学生还十分稀缺的年代,在国家分配下,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

毫无疑问,陈景润是没办法去适应这份工作的。

陈景润是福建闽侯县人,一张嘴就是让人很难听懂的南方话,尽管后来陈景润也学会了说普通话,但是还是没能完全改变南方口音,学生们根本没法听懂他说什么。


因为口齿不清问题,陈景润于1954年回到了福福州老家。

一开始每个月还能领到工资,可几个月后,这笔工资也没有了,

陈景润

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没办法他只好摆摊维持生计。

陈景润的亲戚后来告诉他妻子由昆:

“他把书摆在摊位上,就自己看书。”

那个年代,摆书摊是要申请一张类似营业执照的证明的,

陈景润没有,于是就把厦大的毕业证摆在摊位上,那个年代大学毕业证还是一个很稀罕的东西,一摆上摊位,很快就惊动了四下里人们的关注。

也引起了厦门大学的关注。


首先是厦门大学一名团委的老师注意到了这件事,于是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校长王亚南。

王亚南直接找到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方德植:

“你的学生陈景润失业了待在福州找不到工作,你有什么岗位容纳他?”

方德植是陈景润的老师,最看重这个学生,一听学生失业了,于是告诉校长:

“不如安排陈景润回数学系当助理兼资料室资料员。”

就这样,陈景润又回到了厦门大学。

陈景润后来深有感触地说: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厦门大学帮了我一把。”

回到学校后,陈景润征求数学系教授李文清:“我该读什么书”。李文清将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拿给他,陈景润前后反复看了三十几遍,写了一篇论文《塔内问题》,李文清将论文推荐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华罗庚看后,直呼人才,当即将陈景润调到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就此陈景润开启了一生的数学研究。

尽管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陈景润还有过几次调动工作,但基本上他没有再离开数学研究。

华罗庚当时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在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的时候,选择了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之一。

华罗庚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最早研究这一数学难题的数学家。很显然华罗庚将陈景润引进数学研究所,也是想让他发挥专长,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中国数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题,最早取得突破的是华罗庚的弟子王元。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1+5,,并于第二年与王元一起证明了1+4。

距离数学宝座上那顶王冠,中国数学家越来越近了。

我们这里不做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述,是因为即便我写了,也没人能看得懂。

总而言之,陈景润在加入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寂寂无名。

是真的没有研究成果吗?只怕也不尽然。

因为在1965年,陈景润告诉师兄王元,自己证明了1+2。

师兄王元拿着陈景润的验证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最终认为结果是正确的,于是在1966年,经王元整理后,

陈景润的结果在1966年6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题目为

《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陈景润的研究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

可即便如此,陈景润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是继续持之以恒的努力。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详细的“1+2”的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在数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他的成果被数学界称之为是“陈氏定理”。

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陈景润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研究数学的?

毛主席亲自批示:要抢救

陈景润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为人不修边幅,邋邋遢遢,不过这对陈景润来说,似乎并不重要,在他的心里面,没有社交、没有生活,人生中唯一的追求,就是数学。

就在陈景润的论文发表以后不久。

1973年4月6日,

中科院的《科学工作简报》上发表的名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里面提到了陈景润的生平。

局限于时代背景,文中对于陈景润的介绍不可能太多。

有关领导在注意到了简报内容以后,立即批示中科院,要求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过来,连同陈景润发表的论文放大版一起,被送到了毛主席桌案前。

尽管毛主席忙于国家大事,每天日理万机,可还是注意到了这份简报,简报上“陈景润”三个字,让毛主席一下子记住了这个人。

新华社后来也连续刊载了两则消息,

一则消息是盛赞陈景润的研究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另外一则消息是陈景润“患有严重腹膜结核病,病情严重,急需抢救”。

毛主席意识到陈景润的不凡后,当即在简报上批示:“要抢救。”

有关部门迅速派出专门人员,前往陈景润的家中。


1973年4月的深夜,陈景润照常工作中,门外响起了工作人员的敲门声。

“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是代表他老人家来看你的。”

但陈景润躲在屋子里,始终不敢出声,之前的经验告诉他,一旦上当受骗,后果难以预料。陈景润并不相信,伟大的毛主席每天日理万机,还有时间关注自己。

门外的人虽然看不到屋子里面,但是从窗户门缝透过来的灯光可以看出,陈景润是在家的。

不过门外的人一直没走,等到陈景润战战兢兢地打开房门时,门外的人一下子全涌了进来,随后有两个人架着陈景润的胳膊就往外走,陈景润心里暗道一声“不好,还是上当了”。

门外这帮人进了屋子里以后,也为屋子里的陈设惊呆了,他们不敢想象,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居然蜗居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一群人赶紧将陈景润架上车送到清华大学附属医院里治疗。

这时候,陈景润这才确定,这群人是毛主席派来关心自己的人。

经医生检查后发现,陈景润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可这时的陈景润,却并不愿意住院,他认为住院非常耽误时间,会影响自己的研究进度。

还是周围的人告诉他,治疗你是毛主席的指示,陈景润这才安静下来。

可住了几天后,陈景润又吵着要走,他担心自己留在屋子里的一堆草稿、手稿还没来得及整理,万一丢了怎么办。于是一天晚上,趁着医护人员不注意,陈景润逃出医院。

没办法,一群人只好为他专门准备了一个保险柜,将他所有的手稿资料,全部都锁在里面,陈景润这才安心不少。


1974年,周总理推荐陈景润为四届人大代表,并于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会议,后来又连续担任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5年1月,陈景润即将赴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临行前他将自己的背包塞得满满的,就连洗脸用的盆也带上了。

随行的工作人员劝他:

“饭店里有脸盆,不用带。”

“要的,要的。”陈景润固执的一股脑装进包里,他们哪里知道,陈景润是想让别人注意,放在脸盆上的《毛泽东选集》,而他真正想要看的数学书籍,全都放在脸盆下面。

到北京以后,陈景润被安排在天津代表团当中,既不是中科院所属的中直机关代表团,也不是他的老家福建代表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周总理特别安排的。

一天天津代表团分组讨论,周总理亲自来看望大家,

陈景润站在人群里,他有很多话想对总理说,却不敢上前,还是总理注意到了在人群之中的陈景润。周总理亲切地拍着陈景润的肩膀,鼓励他要学习外文,将来好同世界各国往来。

陈景润心里既是高兴,又是激动,不由得流下泪来。

陈景润写信给邓小平:给我派一名秘书吧

1975年7月,胡耀邦主持中科院的工作。

等到胡耀邦打听到陈景润的住处,七拐八拐的去探望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陈景润居住的88号筒子楼,环境十分嘈杂,居住的人中有单身汉,也有成家的小夫妻,楼道里到处都是生火的煤烟,还有小孩儿哭叫声、尿骚味儿,陈景润居住的小屋子,环境十分逼仄,闷热不堪。

胡耀邦看了,心里十分难受,回到中科院后,他忍不住质问:“为什么不给他换个大房子。”

有关负责人支支吾吾地说:“本来已经给他换了16平方米的大房子,可是他不愿意搬。”

“为什么不愿意搬?”

“他不愿意多出房租。”

胡耀邦一问才知道,虽然给陈景润换了大房子,但却要他按照四个人的铺位每个月交3.2元的房租。听说这件事的胡耀邦当即怒了:

“你们怎么能这么斤斤计较,这么小气,不要他的钱不就完了。”

胡耀邦后来向邓小平专门汇报了这件事,邓小平听说后也十分生气,对陈景润说,邓小平更是深有感触的说:

“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对他应爱护、赞扬。”


尽管是这样,因为种种因素,给陈景润换房子的事儿还是没办成。

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与全国55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受邀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在大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就是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们是白,而应该是红了。”

陈景润就在台下,当他听到邓小平的发言后十分感动。

“我很高兴,很高兴。”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还专门接见了陈景润,邓小平嘱咐他要多注意身体,陈景润激动之余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只是一个劲儿的说:“好,我很好。”

几十年的时间,陈景润将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学术研究上,因此一直年近五旬,都没有成婚。


1978年9月,陈景润在出国前的例行检查中,因病被安排住进了309医院,也因此与妻子由昆结识。

为人木讷的陈景润大胆地向由昆求爱,由昆有一次忍不住问:

“你是人尽皆知的大数学家,那么多人崇拜你,什么优秀的妻子找不到,为什么偏偏选中我了呢?”

陈景润沉思了一阵后,对由昆说:

“我想过了,如果你还是不同意,我今后一辈子不结婚!“

谈了两年的异地恋,陈景润与由昆终于修成了正果。

尽管陈景润在婚后又继续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但对由昆,也尽可能的给予了很多关爱,两人婚后一年,由昆生下了两人的爱情结晶。

当时医院要陈景润签字,陈景润却说什么也不肯,一定要医院保证自己的妻子以后能正常工作身体健康,在医院的再三劝说下,陈景润不情愿的在手术单上签字。

医生又问:

“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你选择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陈景润毫不犹豫地说道:

“当然是大人。”

一席话说的由昆十分感动,时隔多年后她回忆称:

“这辈子真的是没嫁错人。”

邓小平始终对陈景润的生活十分关注,在他的关注下,陈景润被提升为一级研究院,工资也由原来的89.5元涨到了149.5元。


尽管陈景润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但生活上还是面临很多困境,首先是两地分居的问题,妻子由昆在武汉军区156医院工作,需要往返武汉北京两地,二来陈景润还是住在只有6平米的屋子里,一家三口人有了孩子,加上保姆根本住不开。三来科研任务重,陈景润身边没有助手,极大地影响了进度。

万般无奈之下,陈景润写信向上级反映了自己的情况,邓小平知道此事后,极为重视,当即批示:一个星期解决。

中科院为此还两次调换了陈景润居住的房子,最后给他分配了一间四室一厅的房子,当时这种房子中科院一共只有20多套,本来是分给院里一些老科学家的,陈景润是当时入住最年轻的科研员。

由昆也从武汉调到了北京工作,陈景润看着妻子深有感触的说:

“你知道吗?你调来是小平同志批示的,我一定拼命干,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不仅如此,在邓小平的关注下,中科院随即安排了一名秘书为陈景润工作。

总而言之,在那个年代,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面旗帜。

陈景润的故事广为人知以后,社会活动也明显增加了不少,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如同雪片一般,和由昆结婚之前,这些信件中还包括许多全国各地心仪姑娘的求爱信。结婚以后,大部分都是邀请他到各地去做报告的邀请信。

似乎大家并不在意陈景润那比较难以听懂的普通话,只要能请来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对这一切荣誉,陈景润并不看重,在他的眼中,更关心的还是工作,并且他还鼓励妻子由昆也不要放弃工作。


1984年,陈景润在挤公交时,不慎摔倒昏迷过去,后来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

陈景润的身体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弱下去,妻子由昆几次想放弃工作,专门回来照顾他,可被陈景润拒绝了:

“我已经不能为党做什么了,你一定要工作下去。”

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北京市309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等各大医院,都对陈景润的病情投入了关注,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还曾几次邀请陈景瑞到福州中医学院治疗。

1993年5月20日,福州中医学院还为陈景润举行了60岁生日庆祝。在福州中医学院的治疗下,陈景润的身体逐渐有了起色。

只是身体才刚刚恢复的他,就立即迫不及待的打报告,要求恢复工作。


1993年11月13日,陈景润写信给中科院周光召院长以及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名,信中回顾了自己治病的过程,还特别提出一请求:

“恳请委派李小凝(原陈景润秘书,1990年自费出国留学)担任我的秘书,以使我在病中学术活动得以继续。”

即便是在病痛中,陈景润依旧念念不忘的还是数学研究,或许在他人生的最后关头,他唯一所记挂的,还是他一生所挚爱的事业。

喜欢Breeze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