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下4字方针保江山,遭到蜀汉大臣们激烈反对
2024-07-22 15:44 来源: 黄豆讲历史 发布于:天津市关羽死后,蜀汉丧失了精锐的荆州兵团,实力已经受到伤筋动骨的损耗。刘备错上加错,再度发起夷陵之战,全面与东吴翻脸,结果再度遭遇大败,蜀汉赖以立国的军事实力,遭遇几乎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蜀汉一时间处在曹魏和孙吴两大强敌的包抄夹击之下,如果此时遭到魏吴两国的联手攻击,几乎会毫无悬念地灭亡。幸而诸葛亮才智出众,他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面见孙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换来与东吴重修旧好,孙刘联盟得以再度恢复,诸葛亮终于帮助蜀汉躲过一次大劫难。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随后,在诸葛亮的全面主持下,蜀汉国力逐渐得到恢复,重新成为兵精粮足的一方霸主。诸葛亮审时度势,继承刘备的遗志,以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为己任,先后六次发起对曹魏的北伐战争,史称六出祁山。六出祁山虽然未能取得诸葛亮理想中的效果,但却十分巧妙地维持了魏国蜀国之间的强弱平衡,使得蜀汉终诸葛亮之世未曾遭受外敌入侵的困境。
然而诸葛亮长期内政外交、事无巨细一把抓,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最后一次出师北伐前,诸葛亮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于是给刘禅上了一封奏疏,即有名的《后出师表》。在奏疏中,诸葛亮对蜀汉的未来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他早已看出刘禅才干平庸,对他死后刘禅能否应付得了复杂纷纭的局势而忧心忡忡。但他同时也给刘禅留下了一条蜀汉保国安民的锦囊妙计。
《后出师表》中有一句话“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认为蜀汉如果停止对曹魏征伐作战,必然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变被动为主动,以小打大,主动出击魏国,或者还有一线生机。这条妙计可以概括成四个字:“以攻为守”。
《华阳国志》对诸葛亮留给刘禅的这四个字极为赞许,认为是诸葛亮一生神来之笔,“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蜀汉本身国力远不如曹魏,如果思想保守,坐等曹魏来攻打才进行被动防御,则蜀汉将永远处在曹魏的威胁之下疲于应付,惶惶不可终日。而以攻为守,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操之在己,反而使得曹魏疲于应付,无法组织起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读通鉴论》也对诸葛亮的这条妙计十分欣赏,称赞他是“巩固以存”和“待时以进”完美结合的高手。
然而谁也没料到的是,诸葛亮死后,刘禅果真奉行诸葛亮的这四字方针,派遣姜维屡次出兵攻打曹魏,却遭到大臣们激烈反对。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就曾对姜维说:“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反对继续采用连年兴兵的国策。
费祎的看法很有代表性,赢得了蜀汉大臣的一致共鸣。他们纷纷表态,反对诸葛亮的四字方针。如廖化曾经痛心疾首地对姜维说:“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张嶷也对姜维说:“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认为以攻为守,连年用兵发起战争,严重损耗蜀汉国力,使得蜀汉民穷财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诸葛亮的以攻为守的国策,为何他在世时人人赞同,他死后受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诸葛亮的以攻为守,本身就是一个利弊相关的国策,既可以以弱胜强,但客观上也确实存在连年用兵、空耗国力的恶果。他在世时威望崇高,无人敢说二话,但他去世之后,人们的顾忌少了很多,加之姜维才干不如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成果极为有限,却使得蜀汉国力不堪重负,遭到大臣们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史料《三国志》《汉晋春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