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系列(一)摩卡壶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初学的系列。我以前基本上只做手冲和浓缩,偶尔试试冷萃。开了这个论坛之后就想啊,我是不是要拓展一下自己的兴趣范围呢,比如试试所有的冲煮方式?听起来挺吓人的,不过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挑战吧。所有未被淘汰掉的冲煮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不同场合之下适用,做出美味咖啡。第二个考虑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可以帮咖友先踩踩坑。当我们尝试新东西,一开始失败是太正常不过了。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不少人会因为最初的几次失败而放弃。如果有同道中人分享自己的失败和经历,那可能会起到一个鼓励的作用。最后是老写很呆板的话题,写得累,读得也累。写些随机的东西调节节奏,可能让大家更感兴趣。同样一个冲煮法我可能会写几次,把不同阶段的经验分享出来。而且我想写得随意一点,东拉西扯的,顺便聊聊咖啡的趣事。也欢迎广大咖友分享经验,让这个论坛更有意思。预告一下我打算琢磨的初学系列的冲煮方式:
摩卡壶 (Moka Pot)
爱乐压(Aero Press)
法压壶(French Press)
冰滴 (Iced Drip)
虹吸壶 (Siphon或Syphon) – 这个还不太确定,看起来很酷,但我没有太大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而且太麻烦。
手动的浓缩咖啡机–这个相对比较贵,现在未定。手头上的各种器具已经把钱包掏瘪了。
其它方式,侧重于无旁路水的手冲变种
好,言归正传,今天就写摩卡壶。选它作为开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牛员外写了这篇大作, 摩咖壶煮咖啡:冷水还是热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我就想趁热打铁,正好自己也有一些疑问和想法。另外我习惯了用摩卡壶这个翻译,而不是摩咖壶。所以就不改了。摩卡壶是意大利人Luigi Di Ponti于1933年发明的,后来把专利卖给了Alfonso Bialetti。也有人说Ponti是Bialetti的雇员,细节咱就不纠结了。摩卡壶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冲煮方式之一,曾几何时,意大利几乎家家都有摩卡壶,因为它们成本很低,小型轻便,也易于使用。做出的咖啡比较类似于浓缩咖啡的浓度和风味,有厚重,浓郁和丰富的口感,也适合加奶。从器具来说摩卡壶比意式浓缩机便宜得太多了,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区别。总体来说,对于喜欢浓咖啡的咖友。带一个摩卡壶出门在外自己做咖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摩卡壶的原理就不多说了,基本上是蒸汽产生的压力使得热水流过咖啡粉萃取出咖啡液。参见牛老兄的大作,有图有真相,解释得非常清楚。看样子以后我得改进我的出品,多加图片等等。慢慢来吧,因为版权的问题也不想用别人的图片,以后自己拍和制作。买的壶是Bialetti的牌子。但是这里踩了个小·坑。第一次买的是铝制的,没读说明书放到洗碗机洗了一次,拿出来全部褪色了,好像被我用了10年似的。后来换了个不锈钢的(也有铜制的,但不想折腾去试了)。有人曾经认为铝制可能有健康风险,这个倒不是问题。壶有1到12杯的大小。铝制的我选了做三杯的量(4.3 盎司,也就是130 毫升),这个大小适合单人的量,甚至也可以勉强给两人分享。除非做给多人喝, 不建议选更大的。不锈钢没有三杯的量只好选四杯的,稍微大了一些。 小号的器具做地更好,打个比方,小炒肯定比大锅好吃是吧。还选了一个同一牌子的摩卡壶导热板(Steel Plate, Heat Diffuser)。导热板的作用是让壶受热均匀。用天然气或煤气炉子的朋友建议用导热板,可以更好地控制加热过程。据说有些咖友会因为火焰太大把一小部分咖啡给烧焦了,那么这个导热板可以完美地阻隔火焰,防止烧焦咖啡。在第一次做之前,先看了James Hoffmann的几个做摩卡壶咖啡的视频。建议英文没问题的朋友在油管(YouTube)上关注这个人,他有2百万的粉丝。此人得了2007年世界咖啡师比赛冠军。他的两本书,The World Atlas of Coffee和How To Make The Best Coffee At Home 是关于咖啡的最畅销书之二。听起来我好像是给他做推销,实际上我也是确实对他非常景仰。以后肯定还是会提到这个人。他们这些大拿跟实验室和器具产家都有合作,可以改装器具加压力和温度传感器,所以他们做出的结论或猜测比较有根据。牛员外老兄用热水还是冷水的问题,Hoffmann实际上做出了回答,我最后会提一提。现在说做咖啡的步骤:
1. 先烧水,有两个问题,多少水,烧到多少度。如果是浅烘焙的豆,水位是控制在安全阀下0.5公分位置,这个算是满量。如果是深烘焙,满量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浅烘焙的萃取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最多的水。水温80-100度都可以。牛老兄提到80度。我为了简单起见用了沸水。这个可以做些实验。大家操作时要注意安全。我们在开始这一步之前应该是先做了功课,确定了到底要用多少克水。2. 把磨好的咖啡粉倒入粉槽,分量是正好满槽(这个分量的掌握很重要)。可以把粉槽在台面上轻轻敲击,使得粉的分布紧实均匀一些。但不需要压实。最后用手指(或者布粉针)把粉抹平。粉的研磨度是比手冲的粉细,比意式的稍粗,像精盐一样的粉。同1., 在开始这一步之前应该是先做了功课,确定了到底要用多少克粉。浅,中,深烘焙的豆密度不一样,重量也不一样。要不肯定手忙脚乱的。3. 把热水倒进摩卡壶的下座。4. 粉槽放入下座,小心不要倒出咖啡粉,也不要烫了手。5. 放一张爱乐压的滤纸在上壶的下面,可以把壶倒过来,冲点水让滤纸和金属过滤网贴合,当我们再次翻转上壶,滤纸也不会掉下来。用滤纸是Hoffmann的建议,当然我也同意,所以加了这步。如果没有滤纸,跳过这步。不过建议大家尽量用上滤纸。我在所有的冲煮方式中只要能用滤纸就用,没有例外。摩卡壶本身是用金属过滤网,网格不可能做得极小,至少比滤纸的网格大5倍以上。没有滤纸的话会有很多极细粉萃取到咖啡液里。爱乐压的滤纸比普通滤纸稍厚一些,比较合适。当然如果咖友喜欢很浓厚的咖啡,不用滤纸也罢。6. 把上壶和下座拧紧。因为下座是烫的,最好用隔热手套保护自己。7. 把壶放在热源上加热。如果用天然气或煤气炉,把壶放在导热板之上。用中火即可。电炉子就没必要用导热板了。8. 把壶盖打开,注意观察出咖啡液的情况。有几个注意点: 8.1 一般来讲可能要至少两三分钟之后才出液,但是水量,起始温度和火的大小肯定影响这个时间。做多了经验也多。 8.2 出液之后把火调小,尽量让出液速度稳定,尤其不要停了。如果出液是喷溅式的,火太大了,马上降火,并且把壶提高,离开火源。等喷溅停了,可以把壶放回原位。 8.3 等出液颜色很淡就可以停止了。一般来讲出液变淡会在出液停止之前。水没用完是没关系的,尽量不要过度萃取。我最近几天做了大概15,6杯左右,一开始是有点手忙脚乱,经常碰到喷溅的情况,后来基本上可以稳定出品了。咖啡确实又黑又浓,别有风味。因为用的是浅烘焙的咖啡豆,没有油脂。酸味和苦味都比我预计的弱,甚至有点甜味,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尽早结束萃取,所以没有碰到过萃的情况。也就是说萃取的都是精华部分,再煮一会可能就过苦过酸了。不过有次像美式一样加了热水,结果酸味马上就体现出来了。这个情况以后可以琢磨一下。也注意到越喝越酸的情况,因为咖啡液慢慢降温了,酸味就更显著了。摩卡壶做出的咖啡的初始温度比一般的做法都要高不少。总体来说,摩卡壶做的味道比想象要好。以前对摩卡壶颇有偏见,原因就像牛老兄说的,“摩卡壶确实踩中了咖啡过萃的好几个雷点呢。第一个是水温过高,第二个是萃取时间过长,第三个是咖啡粉受到的力度过猛“。摩卡壶萃取过程中水温会因为相对高压超过沸点,我一直认为这过高了。但是实际经验是煮出的咖啡可以很好喝。所以任何一种冲煮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煮出完美的咖啡。牛老兄也提过意大利人在使用摩卡壶时,比较随便,不会在意咖啡是否过萃。可能他们都是用深烘焙咖啡,味道本身就很苦,然后加奶,所以最后到嘴里的味道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从方便的角度来说,摩卡壶还是不错的。出门的话带上咖啡豆,手摇磨豆机,摩卡壶就可以喝咖啡了,当然呆的地方还得要有个炉子。不过我的第一选择还是爱乐压(Aero Press),更轻便些,而且能做出我认为更好喝的咖啡。手冲和摩卡壶算是第二第三的选择吧。最后聊用热水还是冷水的问题。Hoffmann让人改装了摩卡壶做实验,可以测温压。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视频,Understanding the Moka Pot (Episode #2)。在6:27的时间他列了一个表。因为版权的原因我不列同样的表。这些数据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从室温开始(20度),热水跟咖啡粉最初接触的温度是60度。从开水开始(100度),接触的温度是85度,意思是开始萃取的温度是85度。60度的初始温度确实是低了。85度是比较合理的温度。当然他后面还提到水温会一直上升,超过100度。所以他建议出液之后把火调小,尽量让出液速度稳定。我猜测还有个作用是让水温不要超过100度太多,时间太长。
贴主:tianxia2于2024_06_29 20:34:57编辑
已标注为tianxia2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