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中郎将 - 押韵,对仗,平仄
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指点。我对平仄和入韵以及对仗的确没有深入研究,因为看不太懂,脑壳儿疼。比如,古音里的平仄和韵脚经过千百年变化,早就很难说清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了。不少古诗还有方言问题。这都造成了一些广为流传的诗词读起来未必朗朗上口。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乐游园等等,都是这个问题。但是依然不影响它们的经典。为什么?我的理解是因为意境。我对意境的理解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时候,可以让你产生的共鸣。它可能是头脑中出现的一幅清晰的图画,可能是触动心弦的一种莫名感动,它可能是让你激情澎湃,也可能是让你暗自心伤。它让你觉得似曾相识,毫不陌生,它让你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它让你觉得:对,就是这么回事儿!对了自己心思的诗词,人们才会情不自禁地主动去吟诵和传唱。平仄和押韵是对诗词在音律上的规定,它最要紧的是让诗词朗朗上口,听起来好听。对仗主要是让诗词在结构上形式上非常规范整齐,看起来好看。但是,视听的舒适最根本还是为了实现引发心灵的共鸣。况且,事物之间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克相成的。很多时候,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平仄和对韵以及对仗,会造成对意境的破坏。因为确实非常难同时满足这么多因素。很多在这三方面做的堪称完美的作品,无法被人传唱,就是因为它们输掉了意境。历史上,由于科举的需要,以及很多文人为了凸显自己与所谓白丁和凡夫俗子的区别,非常刻意地强调平仄押韵和对仗。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作品都很失败。李白被称为诗仙,居诗人之首,他靠的全是激情四溢,不是中规中矩。他的那些头排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一个律诗和绝句都没有。中国的诗盛于唐,词艳于宋,但是理学这种束缚手脚的学究思想成了主流之后,诗词就没落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成为了无时不刻的枷锁,人就丧失了激情和活力。不破不立。维纳斯的雕像多了去了,可偏偏那个断臂的名满天下。很多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了最根本的那个效果。
我承认没有经过过严格的诗词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是个走野路子的人,注重的是感觉。我做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偶尔我会触景生情,想到一两句触动心灵的诗句。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给它们起名叫做题眼。围绕题眼,我会像蜘蛛织网一样,一圈圈向外补充上其他诗句。这其中,如果平仄押韵对仗和意境冲突,我会优先保留意境。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诗词虽然前三样错误百出,但是依旧会让读者偶觉惊艳的原因。以上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
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2:47:10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2:48:29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2:49:15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06:53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13:26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18:57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52:24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55:12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57:34编辑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3:58:46编辑
贴主:朝花夕拾myzlj于2024_04_05 6:53:38编辑
已标注为朝花夕拾myzlj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