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因果的系统观:休谟

送交者: wordpress[♂☆★声望品衔7★☆♂] 于 2024-02-21 12:20 已读 9736 次 3赞  

wordpress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因果的系统观:休谟

杨道还 3/9/22


大衛·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却并不能观察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他说:“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休谟被归类为怀疑论者,即怀疑因果知识论的人。因为按照他这样讲,科学的因果关系就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反映了必然的自然规律;而只是关联。这个关联不能被“观察到”,那么就只能是人脑补的,这个就动了客观科学的奶酪,即,科学的因果关系不客观了。而且如果这个关联不能被“观察到”,说明通过观察而认识,此路不通,这就又动了另一块奶酪,即可知论。所以也有人说休谟是不可知论者。


我在拙著《传统学术和个人修养》里讲,古希腊哲学的致命问题是,它只能描述死的事物,一动起来就会露馅,出悖论。比如说芝诺悖论。休谟指出的就是这一类的问题,康德继之而起,就发展出类似于中国传统学术的认识。而那些头脑一根筋的人,还在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往他们头上套。


可以先解释一下,休谟所见到底是什么。实际上,休谟是将因果认识分成平行的三个过程:“客观的”事物A……事物B;人通过感官或仪器得到的观察A……观察B;人的思维中发生概念A……概念B。 


休谟之前的哲学认为,事物A……事物B之间的省略号,是客观规律;而概念A……概念B之间的省略号是逻辑因果,这两者是完全相同的,乌拉,人就这样通过客观观察认识了客观世界的真相——不仅不需要人主观的参与,而且应该消灭主观,消灭得越彻底,认识就越真。现在很多中国学者、教授、博士仍处在这一阶段的认识,相当经典。


但休谟认为,观察A……观察B之间的省略号,其实的确是省略号,没有东西。想要把省略号里每个点都填满,需要上帝视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观察,这是做不到的。这一步出了问题,那么事物A……事物B之间的省略号就都成问号,没有观察与之对应。与其说事物A到B如此演变,不如说A通过一个黑匣子到B,更客观和正确。这个黑匣子,即是我在上一篇中所讲的各种有复杂性等级的系统。简单思维的人,认为黑匣子是最简单的线性系统,就造出文化决定论一类的东西。


休谟学术出世的时间太早,没赶上他的想法的科学证据。二十世纪初,人们才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表明,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观察A……观察B之间的省略号只能部分填满,其余只能是虚的省略,即便对最简单的粒子,上帝视角式的观察也不可能——上帝或者能,人不能。


这样一来,人的客观观察只能是跳跃的,或者部分跳跃的。用比喻来说,这就像看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放过去,人们却以为电影里的东西是连续地动:每次看到某两帧都在一起呀?不是因果是啥?休谟说,要是蒙太奇了呢?或者在真正的上帝视角里,宇宙演化就像一部四维电影,想播哪段播哪段,哪里还有因果呢?


所以凭借着观察得到因果,证据链缺失,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经过人脑脑补之后的。


休谟这个论调,直到二十世纪,科学才有回应。与当初要将上帝驱除,科学会“最终”知道一切的科学信仰不同,科学一直在不断放低身段——真正的科学家态度可嘉。科学对象的范围,从一切,到客观,到可证明的,到可证伪的,不断减小。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最终为科学门户立下了基石——不管观察的证据链完整不完整,可以用实验去证明某种认识;任何实验都有局限,然而有些认识可以证伪;一旦证伪,事实否定,就没有任何辩驳的余地,真正的科学认识就产生了。


波普尔这个观点,没什么可辩驳的。似乎知识论、可知论因此就都可以一荣俱荣了。但很遗憾,并非如此:从不完整的证据链,如何得到的正确认识?随机碰到的么?以前的知识论、可知论显然对此无力解释。


认识中,即便是科学认识中,主观脑补仍然不可剔除。那么如何脑补才是对的?有志于当科学家的人又如何去补脑,以产生新的科学思想?一遍遍地演算数学、作逻辑体操就能隔山打牛么?


进一步,像艺术、生活、人生、文学等本来是人为为伪,不可证伪的东西,科学几乎可以说是放弃了的。这些东西如此不科学,还能要么?要先放一边等着,等到科学进到那一步再去弄么?不等科学,这些东西又如何去弄?瞎猫碰死耗子么?人不行,计算机逻辑思维比人强,交给计算机?那样一切都会简单极了:世界只需一个阿尔法狗下棋,一只贝塔猫搞fine art,只需拷贝复制就够用了。可行吗?


这就涉及到了非逻辑思维的问题,如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思维在认识中,起了什么作用?这里每一种都有很多问题:直觉,insight是什么?想象如何发生?创造如何实现?


至少,科学家是需要直觉的。西方哲学里,柏拉图说,人的观察,有如山洞里的囚徒,只看见洞壁上的影子;康德说,人看事物都如通过透镜。这都是对“曲觉”,“out-sight”的描述。那么直觉呢?如何get in?有对直觉的描述么?答案是有的,但是是在国学里。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言,他自己的科学直觉即如庄子“鱼之乐”。

喜欢wordpres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wordpres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半山清溪 给 wordpress 端来一杯咖啡! - 半山清溪 (88 bytes) 02/23/24
谢雨地😊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2/22/24
好的。多谢告知。 (无内容) - wordpress (0 bytes) 02/22/24
大师,您好! (无内容) - 雨地 (0 bytes) 02/22/24
呵呵,这是个小系列,待我慢慢发。 - wordpress (211 bytes) 02/21/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