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细说中国历史之大一统

送交者: 龙珠雷达[★★声望品衔9★★] 于 2024-02-10 9:27 已读 8620 次 1赞  

龙珠雷达的个人频道

+关注

1. 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讲大一统之前,先普及两个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管理成本(administration cost)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让我们拿镀锡罐头的生产过程举例说明。镀锡罐头的生产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铁矿石采掘:从地下或开采场挖掘铁矿石,并进行初步处理和粉碎。
2.金属冶炼:通过高温高压的冶炼过程,将铁矿石转化为纯铁
3.金属板材制造:将原有的金属材料加工成为金属板材,包括用于罐头制造的镀锡板。
4.金属加工:将金属板材进行切割、压制、成型等工艺,制作出罐头的金属罐体。
5.涂装和封口:使用模具将镀锡板成型,然后将边缘卷起,再通过焊接等工艺使其密封。

五个步骤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其中,并非一个公司包揽所有步骤,也并非每一步骤都由一单独公司完成。参与价值链的总共三个公司:矿业公司从地下采掘铁矿石,完成步骤1;冶金公司冶炼金属并且制作板材,完成步骤2和3。罐头制造商将镀锡板材成型制造罐头,完成步骤4和5。 这种分工合作在经济学上称作垂直分工。

经济学家关心:什么市场机制导致了上述的垂直整合结构?研究后发现,市场选择垂直整合的过程中,同时考虑两种成本:
管理成本(administrative cost):企业用于管理和行政支出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薪水、行政办公室的租金、设备和服务的费用等。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为达成交易而必须支付的各种成本,包括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协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监督等等。

当管理成本小于交易成本时,两个相邻的步骤趋向于在同一公司内部完成,比如上述例子中的步骤2和3。相反,当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时,两个相邻的步骤趋向于由不同的公司分别完成,再通过交易形成价值链,比如上面例子中的步骤3和4。

2.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上的成本理论运用到中国历史中来。具体到一个地区的统一:当管理成本(统治成本)小于契约成本(战争成本)时,一个地区就会趋向于统一。相反,当契约成本小于管理成本时,一个地区就更倾向于分裂。

管理成本:地域的隔离,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无疑都增加了管理成本。比如欧洲在古代就很难形成大统一,原因是大统一的成本过高,各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过大,交通又不方便。印度在古典时期也很难形成统一,一条温迪亚山脉把印度分为南北两处,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翻山越岭无疑增加了统治成本。另一个因素是信息传递速度。在需要战马传递军情的古代,地域太大无疑增加了统治成本,比如蒙古帝国,位于首都的可汗很难迅速知道边疆地区的战报,从而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这样的大帝国几乎注定会陷入分裂。地理,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是决定了管理成本的大方面。具体到一个时期,管理成本还体现在政治上。比如说,官员贪污就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当贪污严重到一定程度,统治成本过高,政权就难以维持了,国家陷入分裂。

交易成本:一个地区在分裂情况下,各成员国相互共存所消耗的成本。这种消耗即可以是战争的损失,也可以是签订合约所花费的谈判成本,还包括一方违约所支付的成本。战争就是一种很昂贵的交易成本,比如中国的汉末和唐末,分裂无法长期实现,就是因为战争成本过高,人民在乱世中生活艰苦,人口大量减少,就渴望通过大统一来减少战乱带来的折磨。中国古代大统一是主流(我指的是长城以南China Proper的地域)。沿黄河,淮河或者长江南北一分为二则是中国存在的亚稳态,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说明在这两种状态下管理成本都是小于交易成本的。

不论是管理成本还是交易成本,都是时间相关的,或者说与当时的科技水平相关。比如中国在青铜器时代(夏商周)倾向于分裂,就是因为当时的生产条件增加了统治成本。春秋之前,由于交通不便、文化传播缓慢、地理位置分散等因素,各个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语言、风俗差异,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较为薄弱。因此,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中国的最稳态为分封制。周武王搞分封而不搞郡县,实非不得已。比如从镐京到齐国,道路不畅,蛮夷阻隔,很难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以西周早期的经济基础设立郡县不现实,不如分封诸侯自治建国,中央政府只有宗主权。

而战国以后,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国之间的缓冲区域被占尽,交通更加便利,管理成本越来越低,交易成本却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步升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标准,降低了管理成本,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一统首先基于中央财政的,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道,和连续成片的农耕地区。这种地形有利于运输和收税,有利于大规模作战,却不利于战略防守。广阔的农耕区能够养活庞大的人口,帝国政府从中汲取资源。在军阀混战中,一旦出现一个有优势的军阀势力,这种优势就会随着人口的差距逐渐拉大,最终成为主导的势力。

中原范围内唯一可以说适宜割据的地区是川蜀,所以但逢乱世蜀地就是天府之国,避险圣地。可是一旦中原地区完成了大一统,蜀地与中原的人才,经济,军事差距迅速拉大,也就很难再独善其身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统一中原有条黄金路线,就是先占关中,之后顺黄河东下统一北方。秦,汉,西魏,唐的统一走的都是这条黄金路线。蜀地唯一的机会,就是趁中原大乱之际北出关中,占领秦川之后再图东进,汉太祖刘邦走的就是这条路。一旦北方完成统一,西蜀就没机会北上了。所以四百年后的诸葛亮想再走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诸葛亮的时候北方已经被曹魏统一了,以一洲之力撼动中原变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说得大一统仅包括中原地区,大致相当于秦朝或者明朝末年的疆域。这是传统意义上农耕文明的覆盖区。中原有广大的农耕区,而北方的草原,西域的沙漠地带,东北的森林,西藏的雪域,都脱离了农耕区的范围。长城,作为中原王朝的北方疆界,几乎重合于300厘米等降雨线。由于周边缺乏有效的农耕区,开疆拓土无法缓解人口压力,中原王朝的侵略欲很低,一旦完成中原地区的大一统,统治者的关注焦点往往会转移到内部治理,而不是对外战争。

3. 表意文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极少的语素文字。汉字为什么没有拼音化?这是一个牵扯到中华文化底层逻辑的问题。是一个与大一统息息相关的问题。

说到文字的拼音化,就必须回顾文字的早期历史。文字在诞生之初,都是以象形符号呈现的,这是因为文字本身起源于刻画符号,往往是绘画雕刻的简化。现在寻找到最早的独立起源的文字,有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的线形文字A,南亚次大陆的印章文字,还有中国商朝的甲骨文。这些文字无一都是以象形符号的形式出现。表意文字,才是早期文字的主流。

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拼音化的?现有的证据大约是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腓尼基人开始把文字简化成字母,之后再把字母组合形成单词。这个时候,文字的主要功能已经从‘刻画符号’变成了‘完整的记录语言’,而通过记录发音重现语言则是最直接的想法。腓尼基字母传到了希腊,之后有衍生出拉丁字母和现代的欧洲诸多语言(见附图)。

文字拼音化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学习成本:只要会说话,加上一些基本的拼写规则,就会写字了,不需要额外记忆字型。比如说灯这个实体,用拼音文字只需要记住'lamp'这个拼写,读音完全可以从拼写本身得到。这是两个集合间的一一映射关系。而用中文则要记住‘deng’这个发音和‘灯’这个字体,而发音和拼写之间几乎没有关系,这是三个集合间的映射关系。记忆量增加了一倍:中国人往往需要在少年时期花费几年的时间,把五千多个读音和字型的对应关系逐一记忆。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设想在没有普及基础教育的年代,大多数人没有物质条件花费数年时间背诵这种读音与符号的对应关系。

汉字能够始终以表意形式存在,而没有转化为看似更加简洁的拼音形式,背后必然有其逻辑:是不是以语素形式存在有其特定的好处,抵消了‘学习成本增加’带来的坏处呢?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把文字拼音化,唯独中国没有?

这种文化的特殊性,来源在于统治成本的优化。在大一统的前提下,表意文字具有最低的统治成本。或者说:汉字在没有完成拼音化之前就实现了大一统,所以无法再拼音化。统一文字是相对容易的,而统一语言对于古代的物质条件则基本不可能。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每个地区的人往往只讲方言。直到解放以后,普通话教育才得以推广。如果在古代汉字拼音化,则每个地区都将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样,大一统的管理成本将会极大的增加,皇帝的命令需要翻译成各地的语言才能够统一执行。而避免这一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读音与文字分离:不同的读音,相同的文字。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文周边辐射地区都是成功将汉字拼音化的,比如日文,韩文和喃文。其实,这些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把汉字拼音化付出了很大代价,往往造成表达不清,语义混乱,甚至需要在某些文本上标注汉字加以区分,可是整体上讲,这种拼音化是成功的。这些边缘地区由于没有被纳入大一统的范围,无需顾忌中原宗主国的统治需求,将文字拼音化则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4. 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线左右,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中国的先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文明,伊朗高原的波斯文明和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完成了巨大的突破,许多影响后世的哲学家在这一时期诞生。

轴心时代的产生并非偶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方面,这一时期处于欧亚大陆上青铜时代末期或铁器时代初期,大规模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成为可能,农耕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大量剩余财富,农耕地区的人口增加,产生了富裕且有闲的上层阶级,这为哲学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上层阶级开始思考哲学,宗教,科学以及治国之道。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后面紧接着的就是大一统王朝,中国在战国之后是秦汉帝国,印度是孔雀王朝,欧洲则是古罗马帝国。这些大一统王朝需要找到统治广大疆域的文化基础,自然就会从当地的历史中寻找。诸如孔子,释迦摩尼,柏拉图等伟人,有多少又是后人吹捧和塑造的结果?设想战国时期,天下尽言杨墨之道,百余年后,儒家,道家这种当时的偏科反而成为主流,又有多少是后世的政治需要?

佛教和道教:

世界上的宗教无外乎两种模式:

第一种,信我的,死了上天堂。

第二种,信我的,下辈子做有钱人!

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属于第一种模式。在这种宗教观念下,信徒被告知,唯有信仰这一神祇,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否则将面临灵魂的永恒折磨。天堂里有72个处女,地狱里则只有烈火。欧亚大陆的西侧,地域之间相对连通,又难以形成大范围的长期统一,于是,解决人口压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的入侵与屠杀。而动员战争,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宗教洗脑。一神教就在这种动员需求中孕育而生。有信仰,就不怕死,和异教徒拼命,死了上天堂。久而久之,越累越多的民族学会用宗教方式动员战争,那些不信宗教,或者相信相对温和宗教的民族就会被淘汰。

东方文化信仰的佛教,道教,则属于第二种模式。信徒被告知,这辈子做好人,下辈子转世投胎为有钱人,王侯将相。这辈子做坏事,下辈子转世投胎做畜生,胎卵湿化。这辈子中规中矩,下辈子还做做普通人,士农工商。古代中国和西亚不同,由于地域相对封闭,一旦完成中原地区的统一,统治者关心的问题往往从对外侵略转移到维持内部的稳定。这时,在世俗权力至上再塑造一个精神领袖反而是画蛇添足,甚至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相反,怎么让底层百姓安分守己,不造反,则是统治者的优先考量。佛教通过转世轮回的观念,为底层百姓提供了一种应对现实不公的心理安慰。在面对委屈和不公时,忍耐和积累善行成为一种应对手段,为来世积累运气。可见,决定文化形式的隐变量是统治成本,而决定成本的背后逻辑还是地理。

儒家和法家:

古代儒家重视“仁政”,强调仁爱和仁义的思想,讲德性修养,讲道德原则,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通过道德榜样的力量来感化百姓;而法家讲的则是权谋,法家不讲道德,不讲个人修养。法家侧重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君主最重要的素质是了解权术,擅于驾驭权术。韩非子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真正的御民之术,不外乎“诱之以利,恐之以害”,赏罚并用,缺一不可。

在笔者看来,法家的思路并不完善,因为没有考虑统治成本。单纯依靠诱之以利,恐之以害,成本是极高的。秦朝以法家治国,于是秦二世而亡。汉朝的统治者就学聪明了,既讲权谋也讲道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说教可以大大的降低说服成本,同时再辅以权谋之术,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纵观中国帝制时期的历史,历代君主总是嘴上满满的的仁义道德,内心都是权谋和算计。对外倡导忠孝廉涕,对内尽是些尔虞我诈。这就奠定了中华历史的主基调,二十四史细读起来,无外乎无止境的君与君斗,臣与臣斗,君与臣斗。我就经常劝诫学生,对中国历史,知其大略就可以了,不要过分执着于历史细节,细节学得太多反而没好处。

5. 地域依赖性:

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地域依赖性。中华文化是植根于中原这片土壤的,广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的等级结构是这套礼制得以存在的基础。中原农耕的生活方式出不去,外面的文化也进不来。但凡进入中原地区的异族统治者,从匈奴,鲜卑,到契丹,女真,蒙古,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统治,就要接受中原的文化传统,接受汉族的统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汉化。外来政权统治时间久了汉化就是必然的,这个问题我在下一篇南北关系的时候会具体的讲。

我这里说的是地域依赖性,而不是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不强。就拿西域举例,汉朝治西域,唐朝又治西域,清朝再治西域,却始终无法让西域“用汉字,穿汉服,行孔孟之道”。历史上有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西辽。耶律大石试图在西域推行汉化,但是他的尝试并不成功,仅仅坚持了一代人,耶律大石的儿子耶律夷列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了。类似的,古代的中原王朝也曾经对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形成过短期的有效统治,却无法在古代完成对草原和森林地区的汉化。归根结底,还是农耕文明的地域依赖性太强,离开了中原这块土壤就玩不转了。


细说中国历史之周期律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bbsid=2165&act=view&tid=3737567

细说中国历史之大一统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bbsid=2165&act=view&tid=4126988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关系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bbsid=2165&act=view&tid=4127779

贴主:龙珠雷达于2024_02_10 9:41:54编辑
贴主:龙珠雷达于2024_02_11 3:01:44编辑
喜欢龙珠雷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龙珠雷达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