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赵紫阳的道路》并相关人士的追思·纪念文章
【推语】一月十七日是前总理赵紫阳先生的冥诞
,现将有关网上刊发的回忆·纪念中国改革家赵先生的几篇文章汇集如下,供阅读参考!
胡平:读《赵紫阳的道路》{载作者Facebook} 刊后吴国光 | 上善若水:赵紫阳的风格、关怀与胸襟链接:https://ipkmedia.com/259081/
《光传媒》转自《新世纪》 2024.1.17
图:赵紫阳
一月十七日是赵紫阳95岁冥诞,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国研究及亚太关系讲座教授的吴国光博士{著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赵紫阳纪念文集续编》 等书籍},以当年在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的亲身经历,撰文缅怀这位哲人。
https://ipkmedia.com/259078/{李湘鲁·赵紫阳前秘书}
李湘鲁:微斯人,吾谁与归?――追忆紫阳
转自新世纪 2024.1.17
赵紫阳在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1989年5月19日劝说天安门广场的学生结束绝食……
1980年7月,我去紫阳同志处报到,开始担任他的秘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9年这一年,有些象是改革开放的序幕,80年则是正剧上演。当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央常委,总书记;紫阳同志亦当选常委,不久被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从四川调入北京,9月任总理;万里也从安徽回到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继任常务副总理。八十年代改革的三位主角,进入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https://ipkmedia.com/259076/赵紫阳与美中关系【回眸|那一年,共和国35岁,他65岁
】https://ipkmedia.com/259073/BDU历史系同学会2023-09-22Posted on 美国 转自新世纪
原题:回眸|那一年,共和国35岁,他65岁
1984年《北京周报》第一期封面/图片来源:www.marxists.org
1984年注定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共和国迎来了35岁的生日,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各行各业的人们满怀信心与希望,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贡献心力。中美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后人称之为“中美蜜月期”。本文将为您梳理那一年中美之间诸多高层互动,并与您一起回眸为此重要关系作出巨大贡献的赵总理的历史身影。
1984年1月初,赵总理出访美国前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左)合影。照片来源:胡佛研究所馆藏李慎之个人文书、照片。
冬日里的挽手同行
1月6日至16日,中国国务院赵总理应美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正式访问。赵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总理。访美期间,赵总理在白宫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了会谈,就彼此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坦诚交换了意见。会后,赵总理与里根总统挽手同行步出白宫的一幕成z为中美关系史上空前绝后的历史瞬间。
在华盛顿期间,赵总理还会见了美国国会两党领袖与诸位参、众议员,同他们就中美两国关系以及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技术合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1984年1月10日上午,赵总理与里根总统结束会谈后,挽手同行走出白宫的历史一幕。照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
紧凑、严肃的会谈之外,赵总理在华府受到热烈款待,里根总统设国宴欢迎赵总理。赵总理在祝酒辞中说:“发展中美关系是中美双方的共同愿望。他衷心希望他这次对美国的访问和里根总统4月份对中国的访问,能够促进中美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稳定、持久地向前发展。”
里根总统在祝酒辞中说:“你的来访使我有机会表示我十分珍视我们两国之间积极的并正在扩大的联系。我们的合作有助于增进我们两国人民的幸福,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宴会结束后,赵总理在里根总统和夫人的陪同下欣赏了著名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和钢琴家安德鲁·沃尔夫演奏的乐曲。斯特恩特地演奏了一支中国乐曲,祝福赵总理新年和春节快乐。
赵总理与美国副总统老布什握手言欢。照片来源:公有领域
除了盛大国宴,赵总理还同里根总统以及美国政府内阁成员共进早餐,彼此相谈甚欢。
胡平:读《赵紫阳的道路》——在六四22周年前夕,香港晨钟书局推出一部纪念与研究赵紫阳的文集《赵紫阳的道路》。文集收录了蔡文彬、鲍彤、严家祺、冯崇义、丁东、陈子明、吴国光、辛子陵、张显杨和我共10位作者的文章。正文之前有本书主编张博树写的一篇长长的导言。这部文集的作者都是八十年代的过来人。其中,有赵紫阳的部下、故交,也有研究中国转型问题的学者,有体制内的老共产党人,也有海内外的民间反对派人士。当初,他们大都曾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深度地参与了当年的改革。在这部文集里,这些不同身份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赵紫阳的经历与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引申或发挥出不少精辟的观点。此外,有几位作者和赵紫阳有着多年的工作关系或朋友关系,对有关赵紫阳的一些有争议的事情相当了解,给读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澄清或说明。一位是蔡文斌。蔡文斌出身于河南许昌县农家,文革爆发时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文革中是成都两大派造反组织之一红卫兵成都部队的头头,因观点温和,不搞武斗,颇受周恩来赏识, 1968年5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亲自提议蔡文斌当省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0月赵紫阳调到四川主持工作,对蔡文斌也很欣赏。四人帮垮台后,全国各地的结合进省市革委会的造反派头头都被驱逐,很多人还下了狱,唯有蔡文斌和另一位学生造反派头头、成都地区另一大派川大“八二六”的江海云给保了下来。可见赵紫阳对造反派是比较宽容的。接下来,赵紫阳又把蔡文斌派到邛崃县任副书记,开展农村的经济改革。由此,两人结为至交。再加上两人是河南老乡,双方乃至双方的家人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赵紫阳被软禁后,蔡文斌曾多次前去探望。蔡文斌在文章里特地澄清了有关赵紫阳的儿子倒买倒卖的谣传。我们都还记得,在八九民运之初,学生们反腐败反官倒,有人也把赵紫阳当作批评对象。那时有句顺口溜:“毛主席的儿子上前线,赵紫阳的儿子倒彩电。”事实上,早在1988年,中共内部就涌起过一股“倒赵”的暗流,那时就有赵紫阳的儿子倒彩电倒汽车的传言。在《李鹏日记》里, 1989年6月7日和9日,李鹏写下:已经查明赵紫阳的长子倒彩电,次子倒汽车。那么,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文斌亲自做过调查,证明并无此事。 1990年6月,王任重亲手把中共中央赵紫阳项目组整理的审查材料交给赵紫阳,这份材料共三十条,其中根本没有所谓其子搞官倒的问题。王任重还专门对赵紫阳说:关于你两个儿子的事情,我们调查清楚了,就不要再提了。正如蔡文斌分析的那样,以李鹏的报复心理,如果赵紫阳的儿子真有官倒的问题,他怎么会只在1989年6月的日记里提一句?他怎么在那以后就不再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了呢?另外,对赵紫阳还有一条非议,说他和胡耀邦的关系不好,在胡耀邦被迫辞职的问题上曾经落井下石。长期担任赵紫阳秘书和政治局常委秘书的鲍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看胡赵关系”,对此做了很详细很平实的说明。这部文集取名为《赵紫阳的道路》,那么,什么是赵紫阳的道路呢?所谓“赵紫阳的道路”,不是体制内的修修补补,而是体制性的根本变革;是体制内外联手,共同开创民主政治的明天。作为与胡耀邦齐名的中共改革派开明派代表人物,赵紫阳因拒绝作镇压学生运动的总书记,被中共保守势力废黜,被软禁长达十几年,始终拒绝“认错”,直至去世;邓小平两次派人请他复出,都被他拒绝,晚年的赵紫阳大彻大悟,否定一党专制,认同宪政民主。这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赵紫阳先生是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中共内部是负淘汰--用哈耶克的话叫“最坏者当政”,那怎么又会让胡耀邦、赵紫阳这样的人登上权力最高峰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文革导致的反弹所致。文革把共产制度的邪恶推向极端,搞得山穷水尽,连一大批中共高级领导人都深受其害。物极必反,穷则思变。于是,朝野上下,包括中共高层都不得不寻求变革。像胡耀邦、赵紫阳这类人,他们的宽厚与务实的品质,本来在党内是吃不开的,是不能挑大梁的,顶多可以用来低头拉车,不可用来抬头看路的,唯有在改革初期的特定情境下,这种品质才能大放异彩,这种人也才能有升到权力高峰的机会。其实,不只是胡赵,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很多领域里的风云人物,以他们的性格、气质和思想倾向,要是放在前三十年或者后二十年,都不可能崭露头角。例如某些右派分子,如果没有文革,他们最好的命运无非是哪一天党给你摘了帽,但仍然会戴着“摘帽右派”这顶无形的帽子,被“控制使用”。正是因为有了文革这场大灾难,然后又有了文革后政局的大翻盘,过去因言获罪的苦难变成了敢讲真话的先知的光环,这些在党内长期被压到下面的人才可能一下子翻到了上面,昔日的边缘分子反而一度站在了舞台中心。极权主义必然会遭遇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则使得一批原本在体制内不那么吃得开的、比较开明比较宽厚的人显露身手,甚至占据要津。改革的深入势必触及到体制本身——要么是体制的终结与转型;要么是保守势力用最无耻最残暴的手段维护住体制,那必然是比较好的人出局。这就又回到了负淘汰,又回到了最坏者当政的窠臼。——《中国人权双周刊》 第54期 2011年6月16日
已标注为Haisen2023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