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晚清时期地主的真实生活,跟电视上演的差很多,每顿只有2个菜

送交者: yanziaz[♀★★★★声望勋衔18★★★★♀] 于 2023-07-14 8:20 已读 2983 次 1赞  

yanziaz的个人频道

+关注

晚清时期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也就是1840年,清朝统治者力量衰微,到中华民国成立,也就是1912年结束,清朝彻底覆灭。


主权不完整之后,各个阶级的矛盾迸发,清政府外强中干,除了像慈禧这种顶级位置的人,另外一些作为守旧势力的地主们生活是断崖式下跌。


提起地主,很多人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肥头大耳,满脸油光的的形象,光鲜亮丽的衣裳下,是堆积的肥肉,出门也拥簇了一堆仆人……



以上是电视剧中刻画的地主形象,在晚清的时候,很多地主和电视上演的完全不一样,比现在人想象的要苦多了。


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都非常糟糕,上层统治者们依然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但底层民众吃上一口饭都十分困难,在当时,只要能吃得起饱饭,都算得上是富裕的地主了。


电视剧为了让观众代入情绪,所以都将地主弄成油头大耳的形象,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晚清时期地主生活

地主通常都有丰厚的积累,但是因为清朝整体大环境,蔓延的战火和新事物的冲击,导致地主平稳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外面的世界发生巨大的变革,想要安稳种地收租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地主们即使祖上有丰厚的家业,到了晚清时期,也只能追求饱腹了。


从现存的一些照片、纪录片等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地主饭桌上并没有大鱼大肉,只有简单的两三个菜。


大部分地主都是靠着祖上和个人的积攒,逐渐买地,慢慢的发家致富,所以不到逢年过节,地主们也不会大鱼大肉。



和电视剧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描绘不同,晚清时期的地主也会下地干活,在干活的时候,穿着也很朴素简单。在那个年代,有一两亩地,秋收的时候收点儿庄稼,算是不错的。


地主的夫人们也并非电视剧中,整天忙着勾心斗角,她们也是要做活儿的。不过由于缠足,她们并不能像男人们一样做下地的力气活儿,主要给长工做做饭,干家务。


地主们出行也并不是八抬大轿,古代对于轿子的规格很有讲究,非朝廷命官,不能使用不合规制的轿子,如果越线,就会被官府抓起来。



在这样的限制下,地主们出行主要是骑驴。日常巡视田地、监督工人干活,都是坐在驴子上观察。


地主夫人们虽然裹脚,但偶尔也有出门的需求,比如上街赶集买点东西什么的,这时候,地主夫人们往往坐独轮车出行。


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需要一个人推,整个车子也不大,上面最多可以坐两个人。晚清时期,整个国家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像地主这种勉强温饱的情况,已经是好的。



更差一点的,会沦为乞丐。地主夫人出门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乞丐围上来,讨要一些银钱。那个年代大家也都不容易,即使有手有脚,也可能没有饭吃。


一些心善的地主夫人,会给他们一点吃食。也有一些地主夫人,纯粹是嫌弃乞丐太脏,而自己又腿脚不便,为了让乞丐不围着自己,也会给钱让他们走掉。


还有一种运气最差的情况,就是碰到了有家丁仆人的地主夫人,这种情况不仅要不到钱,可能还会被毒打一顿。



当时天灾和人祸通常随时出现,所以地主每月去佃户收租的时候,能得到的利润也十分稀薄。


在《白鹿原》中,描绘的地主很贴近晚清时期的地主现状,田秀才作为书中的地主,吃饭不仅不奢侈,反而十分节俭,连碗都要添干净。


对于这个举动,田秀才这个地主的解释是,因为节俭,所以才可以慢慢积累,拿着钱去买地,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晚清时期的地主也有很多种,有像慈禧这种顶级上位者的,一顿饭上百来道菜,有些还没吃,就会被倒掉,也有些是只有一点地的地主,通常都是自己做,不会承包出去。


处在二者之间的地主,会把地承包出去,每月或者每年收取租金。电视剧所描写的地主只是地主大类中的一种,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不富裕的地主占多数。


他们都过着普通的生活,吃普通的饭菜,只比普通的农民好了一点。


不同的地主阶层的划分

依据土地数量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使用土地的方式以及获得土地的手段可以将地主阶级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地主。一种是封建官僚大地主,另外一种是庶族地主。



封建官僚大地主顾名思义,这类型的地主家中十分富裕,财富大都是从祖上传承,清朝时期,这些地主主要是明朝留存的旧地主,以及清王朝扶持的新地主。


清朝之前地主的土地获得,主要采取暴力掠夺的方式,在一些古籍上也记载了这种强取豪夺的不当手段。


地主乡绅通过不合理的、强制的方式,占有普通人的土地,据为己有,导致原本的农民无地可种,只能去外面逃亡。



清朝的地主获取土地和之前的有些区别,他们不是采取强占,而是以货币来购买农民手中的土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非一般情况,绝对不会卖地。


是以这些地主们就只在两种情况下去低价买地,一种是种地的收入非常低,谷贱伤农的状态下,地主们会去收地,还有一种情况下是收成特别差,农民不得不买地来让自己活下来。


通常第二种情况获得的地是比第一种要容易的,毕竟人活着就是就是为了生存,频繁天灾的情况下,人都无法活下来,还谈什么土地。



除了以上买卖土地的方式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让农民“自愿”给地主献出自己的土地。这些自愿,都有威逼利诱的成分。


这样比起买卖有一个好处,就是还可以自己种自己的地,相当于给地主打长工,每年交一些粮食,来作为租金。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之后,会把这些土地给佃农种,常见的就是主佃关系和租佃关系。其中,租佃关系要优于主佃关系。



租佃关系就相当于农民组了地主的一块地,每年给地主缴纳粮食或者银钱,作为租金。而主佃关系,则相当于佃户是地主家的仆人,种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地主的,佃农没有。


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方,主佃之间的压榨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佃户起义的情况,好在在起义之后,主佃关系缓和,压榨情况有所缓解。


特别是后期清王朝对这一阶级的打压,这种现象也就更加少见,封建官僚大地主的特权,也逐渐的在减少。



庶族地主和封建大地主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类通常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发家,或是做生意,或是读书。


这些庶族地主拥有的地基本在几百亩左右,不算多,上千亩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人的特权并不多,手里的地基本靠两种途径得来,一种是开荒,另一种是正当买卖。


这一地主阶层都是小富,经济实力不雄厚,权利也不大,作不了强取豪夺的事情,能积累那么多地,全靠自身节俭和突然的发家致富。



这些人处理土地的方式是分成多块,分别租给农民,最后收成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建国后地主现状

曾经有一段较为轰动的斗地主时期,那时大的乡绅恶霸下场都很凄惨,经常处于东躲西藏的状态,被抓到之后,枪毙的也不是少数。



不过像一些过的比较差的地主,比如生活只能自给自足的这种地主,在这一时期会被划分到中农或者富农的阵营,对于这种,也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方式。


土改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都有地可种,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土改之后,地主的土地纷纷被收回,然后重新按人口分配,而一些比较恶劣的地主,则有可能会被关押。


在土改大会上,有不少的贫农指责地主的恶行,指责地主曾经的剥削。早期地主阶级虽然也会把地租给农民,但本质上还是剥削的,哪怕是比较好的租佃制。



租佃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额租金,一种是按当年收成的占比收取。后者会严重挫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因为种得多,可能是给地主种的。


而所谓定额,其实也不能定多少年,地主作为一个有钱有势的阶级,对于租金的多少,他有随时更改的权利,而当时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农民其实没什么选择的权利。


所以在土改大会上,贫农们激愤的指责地主的剥削,要求获得土地,完成自给自足这个举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小结

晚清时期,整体社会的大环境很差,所以即使是所谓的地主,生活同样也很清贫,并不像电视剧演出来那样衣食无忧。



作为封建大地主倒是有可能家丁仆人一堆,每年躺着数钱,大鱼大肉每顿都可以吃到,但是,晚清时期,这样的封建大地主不多,更多的是拥有几亩地的普通地主。


这些地主每日开销不大,行事十分节省,也就是在收租的时候,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其余时间,也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几个人吃两三个菜是常有的事,和现在不能比。


现在家家都有土地,而且由于种子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提升,饿肚子的现象基本很少存在了,也没有大地主压迫农民的现场,这是时代的进步。

喜欢yanzia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