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日军尸体,换回31名同志:抗战中堪称完美的谈判案例
作者:武陟东旭
“你怎么搞的?竟然把那个日本兵打死了,他一死,我们31个同志就危险了,老子要关你禁闭!”一向脾气很好的支队长蔡群帆十分生气,对警卫员小张吼道。
“支队长,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要逃跑,我追不上才开的枪。”小张带着哭腔说。
这一幕,发生在1945年3月24日,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办事处。
日本兵什么身份?支队长为何说他的死,关乎几十个同志的生命?
蔡群帆
1945年2月25日上午,地下工作者杨光等人去尚坞底村准备向办事处汇报工作。
他们不知道办事处已转移,而日军则化装成武工队员,头上扎着白毛巾到处刺探,看到可疑人员就上去搭话。
杨光一见那么多武工队员,又胖乎乎的,全是矮个子,很快看出了破绽。
“不好,他们很可能是鬼子化装的,我们赶紧走!”杨光对同伴说道。
杨光走和许一先走在前面,很快脱离了危险。
走到村外一回头,发现少了几个人。
方克浩、郭政等人走在后面,被日军抓住了。
日军尝到甜头之后,继续化装成武工队,将战斗中负伤、隐藏在金鹅村一个草棚内养伤的3名新四军抓走。
不到半月,有31人被日军抓走,他们大多是伤员,还有的则是交通员、民兵和干部。
一想到这些同志为了抗日流血负伤,如今却落入日军魔爪,遭受屈辱和痛苦,路西地委领导心如刀割,他们向敌工科长蒋明达下了死命令: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他们从日军手里营救出来。
蒋明达
蒋明达是浙江诸暨人,当时才23岁,却已经是“老革命”了。
他1944年8月担任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敌工科长,上任不到半年。
因为他足智多谋,善于交际,人脉很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陆续在诸暨、萧山、绍兴、富、杭州等县市的伪军内部建起了情报网。
有了情报网,无论是教育和争取日伪军,还是取得情报,或者采购军用物资,都得心应手,做出了很大成就,得到领导的好评与信任。
因此,地委才敢把那样艰巨的任务交给蒋明达。
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装扮成武工队的日军,把新四军战士寿吾新的父亲抓了起来,向新四军索要20支短枪和100担大米。
日军原来不缺武器和粮食,可因为太平洋战场被美军痛打,日军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运输线被掐断了,本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封锁,物资短缺。
蔡群帆(后排右一)
消息传来,寿吾新急得不得了,就写了一封信,去找自己的兄弟、金萧支队办事处任财政科科长寿景山,商量如何营救。
没想到在半路上遇到了日军,从身上搜出了那封信,把他关到了诸暨县城日本警备大队部。
日军抓到这些人之后,并没有杀害他们,因为这时候日军已经是穷途末路,他们只想利用手中的资源,为自己获取利益。
关起来的同志,备受日军虐待,每天只能吃到一餐,还是残羹剩饭。
对负伤的同志,日军不管不问,哪怕是伤口流脓溃烂也无动于衷,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金萧支队的干部、战士和民兵们度日如年。
通过内线得知同志们的处境,蔡支队长更加着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抓住的日本兵,去交换被抓的同志。
因为日本警备大队戒备森严,劫狱是行不通的,通过内线营救的话,也困难很大,毕竟要救的人太多,目标太大。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跟日军交换,不知道日军会不会接受。
众所周知,日军很是顽固,把投降当作屈辱。在战斗中,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不甘被俘,经常拉响手榴弹与我军同归于尽。所以有老兵说,活捉一个日军比打死一个日军要难很多倍。
日军俘虏
当时,支队手中只有一名活的日军,他是在1945年1月下旬的诸暨鱼橹山战斗中被俘的,名叫桧坦浅一,是个上等兵。
用一个日军,换回我们的31名同志,日军恐怕会觉得太吃亏,所以我方担心日本人可能不会答应。
无论用什么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还要蒋明达来完成,因为只有他有跟日军沟通的渠道。
蒋明达通过内线,对日军的组织架构以及特务机关了如指掌。
众所周知,日军在华活动的有梅、兰、竹、菊四大特务机关,在诸暨活动的是梅机关的下层组织,梅负责人即机关长名叫矶奇。
此人学历高,毕业于早稻田,那里设有国际部,专门教授中国有关的知识。
矶奇因而成了“中国通”,会说流利的中国话,平时经常穿中国衣服,吃中国饭,还娶了个中国姑娘。
梅机关下面有个谍报组,组长叫金锦文,是诸暨人,跟蒋明达是同乡。
此人曾经是青帮头目,很讲江湖义气。
他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脚踩几只船,和蒋军的忠救军、省保安团等都有往来,唯独跟我军没有往来。
蒋明达担任敌工科长之后,打算利用同乡的关系,跟此人建立联系。
这时候,金锦文也希望跟蒋明达发生联系。
因为蒋明达办法很多,经常神出鬼没潜入日军据点,搅得敌人鸡犬不宁。
蒋明达甚至亲自到据点,将祝桥炮台的日军翻译抓走,还杀了忠义救国军和老县府的两个情报组长。
这让机关长矶奇很恼火,对金锦文一顿臭骂,还说要撤他的职。
因此,金锦文也希望跟蒋明达建立联系,让他收敛一点,别让自己下不了台。
有这样的渠道,蒋明达当然要利用,他随即给金锦文写信,表达了换人的意思。
金锦文看信之后,心花怒放,连声说“太好了”。
因为日军警备队长大野和矶奇同时下了命令,要营救桧坦浅一。
金锦文正为此事发愁,现在金萧支队送信来了,正打瞌睡呢,有人送枕头来了,求之不得!
金锦文立刻回复:“此事难度很大,日方不一定同意,但是我一定会尽力帮忙。”
这家伙不说日军也希望换人,而是故意卖关子,想让我方认他的这个情。
金锦文在上司矶奇面前也是如此,故意说:“新四军方面不同意,为了救桧坦浅一,我动用了所有关系,还花了重金,总算是说动了金萧支队,让他们同意交换战俘。”
梅机关长矶奇听了,连声夸赞:“你的,能力不错,皇军重重有赏。”
在和警备队长大野通话后,他们同意立刻进行交换。
得知日军的态度,支队开始安排,将交换日期定在3月24日下午。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桧坦浅一死了!
虽然我方告知,是要送他回去,但桧坦浅一并不相信,认为是要送他上西天。
在押解的路上,桧坦浅一瞅准机会,撒腿猛跑。
日军兵体质好,押解的警卫员追不上,就鸣枪警告。
一打枪,桧坦浅一跑得更快了,眼看就要消失在视线。
无奈之下,警卫员小张瞄准对方,扣动了扳机。
小张跑不过对方,但枪法还是不错的,要不然也不会被选中当警卫员。
只听“砰”的一声枪响,桧坦浅一应声倒地。
得知俘虏被打死了,蔡队长大发雷霆。
人质死了,日方肯定会说我军不守信用。
再说了,人质一死,就没有了筹码,他们同意释放人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尽管希望不大,蒋明达还是要试试。
他冒险来到金锦文处,提出要跟日军梅机关长矶奇、警备队长大野进行交涉。
1948年,金萧支队支队长蒋明达和政委张凡(右)
金锦文反复考虑之后,答应了。
蒋明达单刀赴会,出乎意料,矶奇和大野连连夸赞,表示钦佩。
接着,他们赶紧让座,满脸赔笑。
蒋明达不卑不亢,诚恳地说:“你们也知道,新四军历来优待俘虏,桧坦浅一在我军那里享受的伙食待遇很高,超过了我们的首长。”
“生活上,我们还派来专人照顾,找日文书籍让他看。”
“遗憾的是,桧坦浅一不相信会释放他,误以为我军要枪杀他,中途逃跑了。”
“由于事发突然,我警卫人员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就鸣枪警告,但是他毫不理会,不幸发生误伤而丧命。”
“现在,我们仍愿执行协议,礼送桧坦浅一尸体到城郊,进行交换,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蒋明达说完,看着对方,心里七上八下,等待答复。
让他意外的是,矶奇和大野嘀咕了几句之后,很快表示同意。
日军对死亡人员的尸体也挺重视,有时候为了抢尸,甚至不惜付出伤亡代价。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尸首骨灰不带回去,就会成为孤魂野鬼。
日军胸前挂着同伴的骨灰罐
【侵华日军抱着骨灰盒回国】
日方最终还是同意交换战俘,时间改在26日。
2月25日晚上10时许,蒋明达和几位同志将桧坦浅一的尸体装入棺材,在棺材外面贴满了日本反战同盟的日文宣传品。
26日凌晨4时许,蒋明达等人用一辆马车,将棺材送到距诸暨城五华里的“五里亭”。
诸城一个日军分队一脸肃穆,早已在五里亭等待。
9名日军士兵,抬着装有桧坦浅一尸体的红漆棺材,回到西门头日军驻地。
之所以选择凌晨,是因为日军死要面子,怕让中国老百姓看见。
当天中午,矶奇和大野亲自去警备队,放了我方26名人员。
蒋明达问:“我们另外5名同志呢?”
金锦文讪笑道:“正在给他们洗澡、理发,还要跟他们伤口消毒换药,天黑后就会送来。”
当晚8时许,日军果然5辆用黄包车将5名不能走路的伤员送到了茅渚埠渡船埠头。
用一具日军的尸体,换回了31名同志!这在抗战史上,堪称一个完美的谈判交涉案例!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