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三国死得最冤的5位名将,曹魏东吴各一位,蜀汉3位,都是谁?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2-11-26 17:46 已读 978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2-11-27 00:00

三国乱世,天下无数英雄豪杰,皆会于此。


当硝烟散去,他们也一个个走完了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带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慨叹离去;


有的人带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忧虑离去;


有的人,则带着“一生一世,永为魏臣”的诡笑离去;


而有的人,则带着极度的冤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三国时期死得最冤的5位名将。



1.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却败于自家之手

陆逊之死,还得从孙权不讲原则这件事说起。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大多异母所生,而孙权从称王、到后来的称帝,直到临死的前一年,整整三十年,竟没有册封过一位皇后


妃嫔无嫡庶之分,等同于儿子无尊卑之别。


所以,当孙权逐渐老去,儿子们便开始对皇位蠢蠢欲动了,毕竟大家从名义上来说都是公平竞争,最后形成了两股势力——“三儿子”孙和与“四儿子”孙霸。


但这可不是什么民主选举,而是政治斗争,其中的牺牲品,就有陆逊。


类似的“夺嫡剧情”,相信大家也都熟悉了。


在充满诬陷、栽赃、算计、勾心斗角的“二宫之争”中,孙权父子关系恶化,陆逊牵连其中。最后在孙权的屡次派人逼问下,陆逊不胜愤忿而卒,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纵观陆逊之死,还有一个原因——功高震主。


陆逊一生,为东吴屡立战功,曹魏、蜀汉都对其颇为忌惮,而晚年的孙权,越来越昏庸,疑心病也越来越重,担心陆逊将来夺走自己辛苦打下的东吴,故而在太子之争时,趁机去掉心里这块石头。


可以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逼死的,他的死,又与那韩信,异曲同工。


而等到孙权清醒了,已来不及了,他痛哭流涕地对陆逊儿子说:“我过去听信谗言,犯了错,疑心你父亲,实在是对不住你啊!”



遥想当年,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打得刘备病倒白帝城,怎奈何,终败于自家之手……


2.关羽——一生重“义”,却死于他人之“不义”

说到“火烧连营八百里”,不得不提刘备当时执意伐吴的原因——为云长报仇。


关羽也是三国时期死得很冤的名将。彼时,“美髯公”势如破竹,一路披荆斩棘,水淹曹魏七军,威震华夏。


可谁曾想,东吴人擅自撕毁与蜀国的盟约,背后袭击关羽,导致其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斩。



关羽一生重义,早些年,他被曹操俘获。曹操求贤若渴,对关羽尤为欣赏,费尽了心思,又是设宴、送金,又是为其向朝廷请功,关羽均不为所动。


关羽对曹操心怀感激,但一再告诉对方“事主不忘其本”——只要得知刘备去向,必千里寻之。


后来,白马之战,关羽刺颜良、诛文丑,算是报答了曹操对他的恩情。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讲求信义之人,却最终死于他人之“不义”,令人唏嘘不已。


好在曹操对关羽进行了厚葬,并令洛阳的文武百官前去祭祀。



从关羽去世到现在,已过去整整1802年了。今天,21世纪的人们仍然尊奉着他,人们在关公像前烧香祈福,拜托关公在天之灵保佑他们。


正如臧克家的那句经典名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孟达——“神仙打架”的棋子

孟达之死,实际上是三位“神仙”的对决——蜀汉诸葛亮、曹魏司马懿、东吴陆逊。


这件事的背后,包含着不少高深之计,我们来详细聊聊。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关羽被斩,与孟达亦有联系。


当时,关羽曾向孟达、刘封求援,但二人都不喜关羽,故不愿出兵,终导致关羽被围于江东。



事后,得知云长死讯的刘备,悲愤交加,命人将刘封斩首,孟达虽逃过一劫,但夜长梦多,他担心日后必有一死,便连夜带着人马投奔了曹魏。


来到魏国后,孟达仍不受待见。魏臣认为他非诚心来降,需时时提防,除了三个人不这么想:一个是曹丕,在他看来,“此人乃将帅之才”,另外两个,是其好友桓阶、夏侯尚


当这三个为他“撑腰”的人都离世后,孟达的境遇可想而知——那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又来了。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来自蜀国旧友李严


当年的白帝城,刘备给阿斗指派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李严



李严信件的大意就是:老兄,在魏国是否安好?还打算呆多久?差不多就回来吧!我和丞相都等着与你共谋大事呐!


如此危难关头,收到这样的问候,孟达感动坏了,估计就差“临表涕零”了。而说起那个男人——诸葛亮,果然,很快,也亲自写信,希望他回来。


孟达一一回信,表示感谢,但他的态度犹豫不决,纵然思念蜀国,但投蜀这件事非同小可。


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的想法。


一天,有个曹魏参军来到他府上,说皇上曹叡在洛阳召他觐见。


孟达听后,大惊,第一反应就是——他和李严、诸葛亮写信的事被人告密了!



这还了得,若是去洛阳,怕是去送人头的!


不过,孟达并未就这么跑去找李严,他还算精明,他时任新城太守,新城的位置不错,离魏、蜀、吴的距离都差不多,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中心。


于是,他又开始打东吴陆逊的主意了,告诉后者自己即将恢复“自由身”,言下之意,就是问问:你东吴这边能给我多大权?多少兵?多少钱?


当然,孟达也想顺便等等,看曹魏这边到底什么情况。所以,这样一来,时间就被耽搁了。


神机妙算的孔明见此情形,立刻懂了孟达所想,为了防止事态有变,孔明连夜想出一条计谋:他派人到曹魏的魏兴郡太守申仪那边去投降,投降是假,但必须告诉申仪“孟达要反了!”



很快,连远在宛城的司马懿都得知了消息,他给孟达写信一封:孟达兄啊!近日听闻有人散布谣言,说你要反叛,我听后实在太气!


那诸葛亮着实狡诈,竟派人来离间我们的关系!想当年,将军你抛弃那一生失败的刘备,来我大魏,投奔明主,将军的一片赤诚之心,我现在依然记得啊!但那些蜀国人呢,对你仍怀恨在心,居然试图破坏你与大魏的关系,这是要置你于死地啊!


孟达看了,这才明白——原来皇上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与李严、孔明写信的事,只是误会一场。


一时之间,他又陷入了犹豫。



此时,孔明又来信,催他快点投蜀,还问他是不是被那司马懿忽悠了?孔明告诉他:“那司马懿表面上安抚你,实则是要灭你啊!”


孟达回信:孔明兄,不急,司马懿若要攻打我,必先上报曹叡,前后起码要一个月,到那时,我的城防早就加固好了。


结果,八天之后,孟达见到的景象,令他彻底怀疑了人生——那司马懿居然站在城下!!


从宛城到新城,1200里之隔,八天,这何止是神速,简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孟达赶紧向诸葛亮、陆逊求救,结果司马懿早做好了准备,蜀、吴的兵全被拦在半路。


半个月后,城破,孟达被斩,司马懿提着人头,回洛阳了。



【分析】


孟达——自认为“螳螂”,殊不知,“黄雀”即便千里之远,也能日夜疾驰,来你后头。


魏兴郡太守申仪——与孟达关系向来不和,自始至终都是那个告状的人


诸葛亮——“孟达若生,绝不能做魏臣;孟达若死,那也必须分散掉曹魏中路的兵力。一切,都是为了以陇西为起点,一路平推,讨伐中原,兴复汉室!”


陆逊——“可惜东吴未得渔翁之利。”


司马懿——“先安抚,后急行,最后杀之。孔明、陆逊,我司马仲达,先露一手了!”



4.张郃——司马仲达,你究竟有意还是无意?

司马懿杀孟达,算是让诸葛亮、陆逊知道了他的厉害,而这件事其实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


到了蜀汉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后来被视为三国谜团之一——与张郃之死有关。


对于张郃,诸葛亮是很记恨的。当初第一次北伐,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就是因为张郃攻破了街亭,再加上马谡的不中用,导致蜀军粮草被断,只得无奈撤兵。


而在之后的三次北伐中,孔明也没少吃张郃的亏,蜀汉对其十分忌惮。



但现在,来到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居然轻轻松松地就把张郃灭了。


张郃被杀,不像孟达那么复杂,事情前后很简单:


蜀军、魏军对峙时,蜀军的老毛病又来了——粮草不够了(这次是李严的“锅”),只好撤军


此时,张郃带2000兵,追击蜀军,结果在木门遇伏,身中百箭。


那么,是谁让他去的呢?


也只有大都督司马懿能驱使张郃了。



按理说,兵法讲究穷寇莫追,况且孔明精通兵法,善于埋伏,故而不该追击蜀军,就算要追,也不该让张郃这样的大将去。


而且,据史料记载,张郃曾建议过司马懿,说不宜追击,但司马懿执意要追。张郃无奈,毕竟军令不得违抗,只能服从。


于是,后来就有人猜测了:这是司马懿借诸葛亮之刀,除掉了张郃。


这肯定是基于最终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族篡曹魏的史实而猜,人们就说:张郃一生忠于曹魏,又颇有威望,如若司马懿不除张郃,怕是高平陵之变,他就要毁于张郃之手。


当然,至于真相如何,也只有司马仲达自己知道了。



5. 魏延——谋反而死,千古冤案

在蜀汉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然而,孔明前脚刚仙逝,部队后脚就爆发了内乱,彼时的蜀国第一大将魏延,还因此身亡。


魏延不但死得冤,被自己人所杀,而且,死后更冤。


原因就在于罗老先生那本写得精彩,却有些扭曲史实的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写道,魏延生前就想谋反,所以,诸葛亮在临死前,就提前定好了除掉魏延的计划。


小说《三国演义》比正史《三国志》更有意思、更好读,也就更为流传,所以,导致很多人都以为魏延真的是个反贼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陈寿在《三国志》里写道:“原(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陈寿写得很明白:魏延并无投降曹魏之心,否则,他的方向跑偏了。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军中病危,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安排自己身故后的撤军节度,具体部署为“令延断后,姜维次之”,做了这番安排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孔明死后,杨仪派费祎去找魏延,试探他的态度。


魏延听后,表示反对撤军,并特别强调不愿为杨仪断后,他接着又与费祎做了一番部署,要费祎与他联名下发部队。



费祎则骗魏延说:“我回去为你向杨仪解释一下,他军事经验很少,一定不会违抗你的命令。”随后他出了营门,上马就跑。


后来,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等的动作,发现他们正按诸葛亮的部署带队撤还。魏延大怒,抢在杨仪前面南撤,将所过的栈道全烧了。


杨仪见此情形,只好重新伐木,修路搭桥。


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各向成都的朝廷上书对方叛逆


一天之内,紧急文书交替到达,后主刘禅郁闷了,便问董允、蒋琬。


董、蒋二人担保杨仪不会谋反,也就是说,既然杨仪不反,那么魏延就值得怀疑。



之后,在一个叫南谷口的地方,魏延占领后,派兵逆击杨仪


杨仪令王平在前面指挥,王平斥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还未寒,你们怎么就干出这样的事!”


魏延的手下听了,顿时觉得是魏延做错了,于是一哄而散。


魏延只好带着余部逃往汉中,但在路上被马岱所杀。


魏延与杨仪向来不和,两人怨气极深。


比如一次争论中,魏延曾拔刀指向杨仪,导致后者当场情绪崩溃,“泣涕横集”,而在魏延被杀后,其首级被送到了杨仪那里,杨仪竟扔到了地上,还狠踹了三脚。



而且,以前大家在一起议事时,为了隔开二人,费祎常坐到他们中间,当和事佬。按照平时他们的座位,差不多是这样的排列:杨仪(或魏延)—费祎—魏延(或杨仪)。


那么,后人为何会认为魏延之死是诸葛亮的责任,甚至是其刻意安排的呢?


便是来自诸葛亮临终前议事时,并未叫上魏延,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


笔者认为:一来,因为诸葛亮与魏延存在军事战术方面的分歧(如“子午谷奇谋”);


二来,此时的诸葛亮油尽灯枯,召见杨仪等人,与其说议事,不如说安排后事,而此时如果魏延在场,再提反对意见,诸葛亮恐怕已没有气力去弹压对方了。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诸葛亮生前压制过魏延的冒险行为,但依然重用魏延,因此,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信任的。



魏延的死,也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责任。


一方面,当魏延与杨仪相互告状时,费祎没有及时向朝廷说明情况,而董允、蒋琬也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两人进而厮杀时,姜维同样没有作为,没有起到居中调停的作用,不得不说,他们都失职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河南省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