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部“非典型”方言广播剧《北洋夜行记》
今天跟各位聊聊广播剧《北洋夜行记》。
先说两句没溜的,此剧为:金醉原著,魔咒出品,枡荣文化联合出品制作,背靠腾讯爸爸所以第二季免费听了的民国悬疑探案广播剧;全年龄,随便嗑,会不会嗑看各位了;魏超、王凯主役,魏大爷自己后期,魏大爷的太太做编剧和导演。眼熟吧?知道你想到了《猫鼠游戏》,这是后话。总之,被以上种种要素吸引,本人轻而易举地入坑了。
作为一个草包语言爱好者,从来都很难拒绝方言类作品。学艺不精,但好奇心极强。不仅仅是影视广播、书籍文化相关,任何一个新环境里的语言语境都极容易激发我的好奇心。仅着眼汉藏语系区,“大势”方言如粤语因其文化产出之众,影响波及几代人;吴语、闽语紧随其后,侯孝贤《海上花》美如画,沪语则像织幅引线的针,杨丽花歌仔戏老则老矣,但谁会没听过《爱拼才会赢》。近年流行起来川渝嘻哈、东北喜剧,总归是喜闻乐见的百花齐放,然而你有没有发现,提到北京话或北平话,大多数人便不觉得那是方言了。
语言学分类上,官话是同粤、吴、闽、晋、湘、赣…平级的语言分支,而北平话和成都话、南京话这类官话支系基本同级,分别隶属不同的官话分区。这么多废话的中心思想大概就一个,北京话是方言,因此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呼这部《北洋夜行记》为方言广播剧了。
介绍剧集之前,先来一段音频剪辑。各位看官不管自哪来的,先听听这些北京老话儿里您能择出几句翻译成家乡话来(注释放在最后,猜想多数人可能不需要看)。
这里包含了几个在剧中高频出现的京片子用词,例如 “扫听”、“颠了”、“界别儿”等,哪怕对词汇本身不熟悉,在语境和音效合力作用下,也能猜出个大概把。一些相对偏门的词比如“老阳儿”、“撸子”这些恐怕年轻一代的北京孩子都不怎么知道。
开头那段群口“北洋rerere”有点类似此剧精神内涵的意思。北京人讲“瞎rere”大概就是胡侃闲聊的意思,正剧之外的小剧场虽然叫做【北洋rerere】系列,实则承担了方言科普与文化推广的双功能,佐以图文介绍,着实有助于增长见闻。可见它披着扯闲的外衣,内里并非贫瘠的无聊八卦。
说回剧集本身。首先,这剧在讲什么?简单说就是民国悬疑框架下,双男主合力揭开案件真相的故事。起初二人同时背负嫌疑,后达成共识决定同谋出路,过程中串联起支线案件、人物,故事随即由点及面地展开,最终交汇成一张民国初代动荡社会的画幅。
剧的开头直接抛出了主线案件,两男主住处发现一具尸体,死相奇异。两人直接被请去了警局,又各自找辙脱了身。首集开场几分钟,主要人物相继出现,节奏非常好。后续案情揭晓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铺陈中足见编者耐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原著《北洋夜行记》是一本笔记体的记实录,源自作者曾祖父,也就是本书主角之一金木,在民国初年夜行收录的离奇案件。书中的案件均为分散、独立的个体,广播剧在此基础上做了大幅改编,编剧以人物关系、历史背景作为引线,巧妙地进行了散装重组,最终呈现为围绕主线剧情展开、并支撑主线案件揭晓的辅助支线。虽然每个支线案件都没有细致展开,但它们与主案的关联点恰是关键所在,从中更可窥见不少民国初年的社会问题。
既然说到了编剧,那么接下来自然是剧创。前面提到了,这部基本上是魏超夫妇主持编导后了,了解《猫鼠游戏》的朋友大概对这个配置很熟悉。《猫鼠游戏》褒贬不一,在这里不做赘言。出自同班人马的剧在风格上自然会有相似甚至延续,但是呈现上是很不同的。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个人认为一个关键特征是《北洋》更为接地气的表达和不故弄玄虚的气质。剧创对滋生故事的文化土壤足够了解,及其建立在有纪实属性的原著基础上,决定了它细节上没有太大硬伤,伏笔埋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生硬或者吊得费力,对于听众来说也是比较轻松舒展的体验。配音演员戏都非常好,除一些细节处的吹毛求疵外,几乎都挑不出毛病。后期在呈现民国风貌上做得很是大气,动荡时局、人情悲苦皆得以展现,画面感极强;细节处也做得很地道,不仅有胡同生活的烟火气,连剧中人物那爷盘核桃的声音都做到了。
着重介绍剧里几个高亮人物和配音演员。胡同串子乔四(cv魏超)和记者金木(cv王凯)在剧中挑大梁,戏份自然最多,两人一个是人精,一个人精少爷,办正事之外时不时互怼一番,仿佛在说相声,时常能从把人从压抑或紧张的主剧情中捞出来乐一乐。这是我第一次听魏超配这么诙谐的角色(虽然根本原因可能是剧听得还不够多),初听便觉惊喜,越听越上头。王凯的声音对我来说不算熟悉,但是矜持公子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讲起白话来不会跌份,拿到桌面上谈的也不失派头。这两位全程表现力都很强,唯一的问题是操着京腔时声线有些相似,也可能是我耳朵不好使,开头时常分不清两个角色。不过这个问题在后面越来越不成问题了,一是了解人物关系后基本很容易通过对话内容判断角色,另一个可能我的耳朵逐渐认得他们的声音了😂
赖小辫儿(cv凌振赫)、莫少白(cv路知行)和沈宴(cv陈张太康)是另外三个重要角色。赖小辫儿作为乔四的朋友、旧时的宫里人,在整个故事中起了关键的串联作用,有多关键,看他热了凉、凉了又热的盒饭就知道了。莫少白出场虽早但在前期频度不高,可是不要小看这个人,记住他,并大胆关联一些未具名的角色故事,情节会变得更有趣。沈宴这个人物的埋线就更复杂了,多说会剧透,莫、沈二人的故事在第一季尾声处会有更为明确地展开来,第二季开头有几个重场戏演得非常好。这三个人物都属于剧情冲突显著、特色极强的类型,尤其随着故事展开,逐渐明朗的人物关系会给人“原来如此”的感觉,声音选角本身就很贴,三位演绎也精彩。
女性角色有三位,分别是林佩佩(cv季冠霖)、阮明兰(cv邱秋)、戴戴(cv乔诗语)。林佩佩是本剧最早登场主要角色,设定为出身上海名演员,因而口音里夹着软软的吴语腔调,她与男演员沈宴青梅竹马,后嫁与警察厅总监邱太德为妻。这个人物非常讨喜,可爱柔美又正值义气,季冠霖的声音额外给角色加了分,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就是一些发音吐字还是暴露了配音演员是北方人,而某些用词显然不是从小讲上海话的林佩佩会讲出来的,但这一点上导演编剧同样负有责任。阮明兰这个角色开始并不突出,只觉得邱秋的声音好听了,但是到第一季尾声、第二季开头,这个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被揭开后,一切就变得有意思了,再回看邱秋的演绎会觉得真好啊。戴戴是死者一家的亲戚,也属于一个纽带式的角色,不过第一季出场非常少。
一些配角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声音,邱太德的狗腿顺子(cv谷江山)、弃医从政的大宝贝汪亮少爷(cv歪歪)、沈宴的司机杨小宝(cv郭浩然)这些角色一出场就立马能听出来。这个剧组还认真负责地找了个歪果仁配那个英国报刊主编海伍德(cv Andrew Cawthon),那的确是原汁原味的老外说中文,虽然这个配音演员好像也没配过别的了。
此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是邱太德(cv张磊)这个角色。在上面的音频剪辑里,最长的那段留给了他。这个人物很复杂,而《北洋》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很复杂。其实这样的剧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大家习惯看黑白两分的人物设定,对层次化的角色总是挑错的比共感的多。但是想象一个纷乱年代,矛盾、多面的人再常见不过了。一部剧听下来,每个角色的故事似乎都完整了,但却很难以好坏评价任何一个。这部剧因为拖拖拉拉听了一个多月才听完,很多细节在回忆起来时已经略显模糊,但整体感觉却是余韵悠长的,多少有那个特定的年代属性在起作用。
最后说说“全年龄”这个标签。其实经常会听到一些很不错的剧,因为全年龄的属性而未获得更多关注。大概可以理解人们想听明确的感情线的心情,但是很多时候真的不该只是看到这个标签就退啊~
换个思路,全年龄意味着作者或者编剧没有给出明确的cp设置或者感情线安排,但是,角色设定都是全的。这意味着什么,只要人物写对劲了,故事线展开得合情合理,那还不是想怎么嗑就怎么嗑嘛。你甚至不需要有担心站邪教的顾虑,也没有什么正反对错的,一切由你做主。《北洋》里能嗑的至少至少五对,哈哈,爽吗,爽的。肆意挥洒你的想象力,
最后的最后,附上音频中北京话用词及释义,各位有讲方言的,不妨说说您的家乡话里有哪些有趣的对照。
- ”一会儿老阳(ye)儿出来味儿可窜“,【老阳儿】是指太阳,意思是说尸体再晒一会味道就更刺鼻了- ”界别儿说这院儿还有一间屋要出租“,【界别儿】就是隔壁的意思- ”几个实习记者熬不住了,全都悄么声儿颠了“,说实习记者【悄么声儿颠了】也就是悄悄跑掉了- ”马牌撸子……还真lou啊你“,【马牌撸子】特指Colt Model 1903 Pocket Hammer,因Colt的logo印有一只马而得名(有一集【北洋rerere】专门讲了这个),结尾的【lou】甚至不知道是哪个字,大概指开枪这个动作- 【甭拿糖】,约等于”别拿乔”,不要装腔作势摆臭架子- “到裉节儿还抓不住,…,一个记者一个二流子”,【裉节儿】就是关键时刻,【二流子】在说乔四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我们乔四爷冤枉啊- “别叽歪了,挂了吧,累了”,【叽歪】抱怨、念叨、发牢骚- “人能没看出来咱俩是想扫听沈宴呐“,【扫听】约等于”打听“
已标注为一颗甜橙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