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王光美临终前,突然向女儿作揖,女儿哭着说:妈妈,我承受不起啊

送交者: yanziaz[♀★★★★声望勋衔17★★★★♀] 于 2022-11-02 13:42 已读 3811 次 4赞  

yanziaz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06年5月,王光美病重期间,“幸福工程”组委会的同志们来探望她时,希望她可以写个书法,在不久后的慈善会上去拍卖。


但当同志们看到王光美虚弱的样子时,都不忍开口,事后王光美才得知此事后,已卧床多日的她强撑着身子站起来,并一笔一划地写下了8个大字。


到了拍卖会当天,王光美的子女们代替母亲出席了慈善会,王光美很关心拍卖的金额,于是熬夜也要等着儿女们回来。


儿女们刚进屋,王光美就着急地问:“拍卖成功了吗?多少钱?”


孩子们笑着回答说:“成功了,拍卖了20万,已经捐赠出去了!”一听“20万”,虚弱的王光美仿佛一下有了力气,她兴奋地说:“还拍卖吗?我还可以再写!”


看着两眼泛光的母亲,儿女一度觉得母亲的病会好,但没过多久王光美的病情再次加重,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昏迷状态。


可每当意识稍微清醒的时候,王光美就会叮嘱女儿说:“我走后,一定要替我将‘幸福工程’做下去!”


女儿不停地点头说:“您放心吧!”


有一次王光美清醒过来,再次提到“幸福工程”的事情,虽然得到了女儿的承诺,可她还是强撑着身体向女儿作揖说:“拜托了!”


听到母亲的这三个字,看着母亲的动作后,女儿瞬间落泪说:“妈妈,您别这么说,我承受不起啊,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王光美口中的“幸福工程”,就是她晚年时一直坚持做的慈善事业,致力于关爱那些“贫困母亲”。


生前,她曾动情地说:“贫困不应该属于母亲。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孩子,但每一个人都有母亲,都领受过母爱的恩情滋润。救助贫困母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



王光美和“幸福工程”结缘是1995年。这一年,74岁的王光美担任“幸福工程”委员会主任,义务为其服务。


自从上任后,王光美不顾年迈的身体,多次亲自到贫困山区访贫问苦,看到中国还有那么多妇女生活十分艰难,她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的母亲,王光美于1996年决定将自己母亲留下的六件宋代和宋代的收藏品全部拍卖。


这些收藏品中,有一个茶碗很有纪念意义,王光美对子女们说:“这个小茶碗是我一岁生日时,父母送给我的!”


提到父母二字,年迈的王光美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子女们见母亲很喜欢这个小茶碗,就劝说:“其他东西可以拍卖,这个就留下吧,毕竟是老人家留下的东西!”


但王光美拒绝了,在她看来还有那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自己留着这个小茶碗又有什么用呢?她相信如果父母在世也会这样选择。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王光美的父母。


王光美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她的父亲王治昌早年考入北洋大学专修法律,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改学商科。


回国后的他又考取了商科举人,并先后担任工作商司司长、代理农商部长,是当时社会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王光美的母亲董洁茹同样出生于富商之家,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董洁茹是一个善良、大度的女子,甚至对非亲生的三个孩子更加的疼爱,从未有过任何偏心行为。



父亲的豁达和社会责任感,母亲的胸襟和善心,都直接影响到了王光美,所以她才自信地对子女们说:“如果父母在世,也会为了救助他人,拍卖那些收藏品!”


所有收藏品拍卖50万元,王光美一分钱没留就将所有款项全部捐赠出去,有一位外国记者朋友很不理解王光美的举动,王光美的解释却很简单。


她说:”用拍卖所得的钱,去救助更多的贫困母亲,这才真正地发挥了这些文物的最大价值,我觉得很值得!”



自从开始做“幸福工程”后,王光美的生活就离不开“募捐”和“行善”两个词,“捐献”几乎成为她人生后二十年的关键词。


家里的收藏品都拍卖完了,王光美又开始捐赠自己每个月的离休金,可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她总是想尽办法凑钱,这其中也包括儿女们孝顺她的钱。


当时,所有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每次回来他们都要给母亲留下一些钱,希望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安稳。


可有一次,儿女们发现母亲不但吃的是简单的饭菜,甚至身上的衣服都有了破洞,他们很疑惑:“就算母亲把离休金捐赠了,那他们给的生活费也应该够了,母亲不至于生活得如此清苦啊!”


于是,子女就背地里问了照顾王光美的阿姨,阿姨颇为无奈地说:“你们母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捐钱,自己钱捐出去了,你们给的钱她也不留着!”


得到答案后,儿女就劝母亲,做慈善的同时对自己也要好点啊,每次王光美都答应得很痛快,可孩子们走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到最后王光美的工资以及子女们给的生活费,都有照顾她的阿姨来保管,他们都不敢让母亲管钱了。


因为在她看来自己不缺吃不缺喝,衣服虽然破了,但是也可以穿,这样的生活足矣了,但那些贫困山区的母亲们不同,她们缺衣少食的,每次想到这他甚至会心疼到落泪。



在王光美精神的感召下,她身边的司机、秘书、子女甚至一些老朋友们,也都纷纷慷慨解囊,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人多力量大,最终“幸福工程”的范围扩展到了二十多个省份,累计帮助贫困母亲及其家庭共济15.5万户,惠及人口高达80多万。


哪怕后来身体不好,王光美依然坚持去贫困山区,看到那些贫困母亲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问题得到解决,她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6年深秋,王光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边缘,但躺在病床上的她,最挂念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幸福工程”。


她总是叮嘱女儿,一定要代替自己将这件事情做下去,得到女儿再而三的答复后,她才彻底安心。


这年的10月13日凌晨,王光美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平静地合上了双眼,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终年85岁。



王光美病逝后,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任何的遗产,只留下需要代代传承的两个字,就是经久不衰的朴实的“家风”。


看完王光美晚年时对金钱的态度,或许你会问,民国时出身富贵的名门闺秀,大多生活生活奢侈,为何王光美却如此简朴。


其实,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影响,他就是王光美的丈夫刘少奇。



1946年11月,放弃出国留学的王光美,和父母短暂告别后就踏上了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飞机。


王光美并不知道,这一走不仅自己的人生理想被改变了,还会在那里遇到一位携手半生的革命伴侣。


初到延安时,王光美被分配到了朱德、杨尚坤领导的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有一次,王光美看望朱老总后,刚要转身离开,朱老总突然叫住她说:“带你去隔壁看看刘少奇同志!”


这也是王光美和刘少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们只是礼貌性握了握手,并没有太多的交流。


但刘少奇朴素的穿着却给王光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幼在衣食无忧下长大的王光美怎么也没有想到,身为领导人的刘少奇衣服上竟然还有补丁。



后来王光美和刘少奇在延安舞会上又遇见了一次,这次他们简单地交流了几句,但并没有深入的接触。


这年春节,因为工作原因王光美走进了刘少奇位于枣园的窑洞,这次王光美着实是“大吃一惊”。


只见窑洞内只有两三把破旧的椅子和一张破旧的办公桌,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无法想象这竟然是领导人住的地方。


为了“款待”王光美,刘少奇从抽屉里拿出了放了已经有点发黑的梨子,王光美拿到手中还犯嘀咕:“这怎么吃呢?”


突然王光美想到自己带了一把小刀,就赶紧拿出来将梨子外面发黑的皮都削掉了。


刘少奇看着“晶莹剔透”的梨子,再看看出身富贵的王光美竟然愿意放弃更好的生活而投身革命,心里有了一丝的敬佩。


不一会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王光美看着炊事员端进来的饭,竟然只是一点放着白菜叶子的面头和几片烤焦的馒头片,心里突然有些心疼。



这一次的见面,两个人都对彼此有些新的认识,这之后因为工作原因,他们之间的接触越发地频繁,不知不觉中爱情的种子在彼此心中开始扎根发芽。


不过在向王光美表白的时候,刘少奇很认真地说了一下自己的状况,彼时家里有着几个孩子,他工作也很忙,跟他结婚可能会受累。


王光美听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被刘少奇的真诚所感动,她认定刘少奇就是那个可以和自己风雨同舟的人。


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和刘少奇举行了简朴的结婚典礼,他们的“新房”,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木床,但王光美却觉得很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王光美跟随丈夫带着孩子们来到北京生活,虽然是国家干部但他们的家实在是太朴素了。


住的是年久失修的三间房,家里的摆件一个比一个“古老”,有些东西坏掉了刘少奇也不舍得扔掉,他自己经常趁着不忙的时候亲自来维修。


地板因为年久失修,孩子们经常会滑倒,管理员心疼就私自做主给换了一个小地毯,刘少奇回来一看就发火了,直言:“很浪费!”结果他收起地毯,让管理员送到需要的部门。


除此外,刘少奇每周会开一次家庭会议,告诉孩子们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不要忘记曾经的苦日子,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珍惜物品。



刘少奇工作忙,督促孩子的事情全部落到了王光美的身上,孩子的衣服坏掉了,她就亲手缝好,孩子们的鞋子坏掉了,她就自己学着补,平日里家里的伙食也是粗茶淡饭。


家里的生活习惯,已经让孩子忘记了,母亲曾经是出身富贵之家的“千金”,甚至曾有过留学海外的机会。


而王光美对于“身份”的转变并没有多少感慨,不愁吃穿的日子她可以过,节衣缩食的日子她也完全可以接受。


这或许就是王光美的伟大之处,她将“真善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到了晚年哪怕身体并不健康,依然在散发着自己的余热,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关系和物质上的帮助。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走完了自己85载的生命历程,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尽管刘家尽量低调,可依然有2500多人来送这位伟大、不平凡的女人最后一程。


斯人已去,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她的生命常青..........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yanzia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