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哲学
1=1与1=0的区别。
所谓1=1,就是一个苹果=另一个苹果,所以都叫苹果。
1=0比较难解释,套用金刚经的句式,苹果,非苹果,所以苹果。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看看《楞严经》
(我估计楞严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是中国人在唐朝写的)-----------------------------------
简单地说,可以这样理解
果不是由积木搭成的城堡,是从种子来的。
第一因是什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不可知,因果无法倒置。
又可知,把所有的积木都找到就行了。
1+1=2,是愚公移山呢?还是精卫填海呢?不知道
1=0,坚信苹果是从非苹果而来的,坚信人天本一,坚信五蕴本空(1=0),坚信上帝与我们同在,坚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现在看来,易经是基于1=0的古代东方科学,现代西方科学是基于1=1的哲学。
两种科学,同样是基于现有的已有的(已知的)证据与现象,按各自的哲学,各自的逻辑,来推测未知,推测知背后的不知,更重要的是推测这些知或已知是从哪里来的。
推测得出的结论都是猜想,还需要小心的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如履薄冰,摸着石头过河,在假设自己的方向(哲学,逻辑,信念)肯定是对的,假设彼岸就在对面。
我现在认为很可能各家各派各宗各教,都在精卫填海,而不是愚公移山,
瞎子摸象在假设只有一头(只有一个名字,不会动,不会变化的)大象
其实未必。
信愿(基于信念的愿望,想法)是因,这个摸,移,填的过程及路上的风景就是彼岸,就是正果。
--------------------------------------------------
知乎用户: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1=1与1=0的区别。所谓1=1,就是一个苹果=另一个苹果,所以都叫苹果。1=0比较难解释,套用金刚经的句式,苹果,非苹果,所以苹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看看《楞严经》(我估计楞严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是中国人在唐朝写的)
简单地说,可以这样理解果不是由积木搭成的城堡,是从种子来的。第一因是什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可知,因果无法倒置。又可知,把所有的积木都找到就行了。1+1=2,是愚公移山呢?还是精卫填海呢?不知道1=0,坚信苹果是从非苹果而来的,坚信人天本一,坚信五蕴本空(1=0),坚信上帝与我们同在,坚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
(下面是以前的回答)
易经不是科学,但可能比科学更接近真理。现在连我还是蒙童的儿子都会说:"这不科学"言下之意,不科学就意味着不可能或不正确好似,科学是等同与真理的。其实不然
只有可证否的才是科学所谓可证否,就是可以被检验,可以被推翻在笔者看来,所有科学理论都注定要被推翻因为它们是建立在1=1这个逻辑基础之上的
人的理性必然要简化现实,(不然的话,是无法思考的)然而现实是真的可以简化的吗?比如1=1,看起来很对,是基本的但是我们能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吗?1个苹果+1个苹果真的等于两个苹果吗?
所谓相信科学,这个口号是说不通的科学的精神就是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相信科学”的潜台词是相信专家,相信权威,相信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反科学的
如果一定要让笔者选择的话,笔者更愿意相信1=0的逻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实际,笔者任何理论都不会选择相信
迷信经典和迷信权威一样,会扼杀可能性,扼杀梦想
使人失去生活的目标,(常问: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
人虽未死,心先死了,直如行尸走肉一般问:入了三禅,入不了四禅,不知道如何入四禅,入后如何见心明性?我在根据南怀瑾的入定方法打坐,但是不知道到达何种程度开始分辨,如果过早分辨就只是一种幻觉,必须到四禅才能开始分辨,把自己当做镜子,但是不是四禅是什么样的?
答:
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方可入道”
关心境界,要“分辨”,就息不了诸缘,断不了执着。
关心“四禅是什么样的”,就是内心在喘,放不下妄想。
慧能:憎(执着)爱(妄想)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止。
运动使人强壮,静止使人长寿。
静功可以学达摩与慧能的心法。
达摩:外绝诸缘(闭眼放手),内心无喘(从想象本明,到坚信“能量”,放下妄想)
慧能:憎(执着)爱(想象)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姿态可以学观自在菩萨的坐姿或佛的涅槃相(卧姿)。
不建议学佛的坐姿,那时佛还没有真正觉悟,他还在与自己的心魔搏斗。等他放弃禅坐,睁眼目睹明星时才刚刚开悟。
(以下属借题发挥)
东西文化有个重大的区别。
西方文化把先天第一因归结为上帝造物主真主,或者物质及能量,都是外来的或外物。
于是有可能得出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的结论(例如董子竹)。
东方文化认为先天第一因不是个与我(内心)无关的概念,
禅师:夜夜抱佛眠,《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而且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在前,听天命在后。
传说老子曾如此解“道”这个字。一点为阴,一撇为阳。阴阳结合,合一,达到动态平衡,就是最佳状态。这要靠自己,以此为首,去走去行,就是道。
慧能开悟偈也歌颂了“自性”,遂了他“惟求作佛”之愿。
东方文化常常不满足于信仰神圣,还要自作神圣。
《哪吒闹海》: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
《首楞严三昧经》里有位坚意菩萨,提倡“凡夫行”。例如射箭。可以用专注来对付心魔。
志向高远是优点,容易发狂是缺点。
东方文化偏感性,擅长类比想象,发散性思维,属阳。
西方文化偏理性,擅长概念推理,专注式思维,属阴。
两者正好互补。
现在中国人有个机会。我们受唯物主义与西方科学的教育长大,国学又渗入我们的日常语言乃至血脉之中,机缘巧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中国,或许会成为东西方阴阳二种文化中和之地。
平衡就是完美,莫求极致。既不要全盘西化,也不要整个复古。
印度也有机会,歌舞热情,神话想象力丰富,大麻助阵,哲学思辨,英语教育,只缺唯物主义信仰。
请注意:中和,和而不同,阴阳互补,阴阳动态平衡,不是统一。
例如中西医理论上无法统一,治疗中可以互补。
知乎用户:怎么看待科学?科学等于真理吗?分科之学这条路是对的。
毛病出在总有人妄图跨科统一出什么唯一的真理来。
知乎用户:为什么要学国学?
谢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或目的。没必要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人跟你说国学里只有精华没有糟粕,建议你不要跟他学。
什么是国学的精髓呢?
儒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坛经: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老子: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一切不假外求,全靠各自内在
如果真能相应,即便表面看来什么国学都不学,或者反而学习外国文化,也是中国传统的真继承者
知乎用户:如何解释人本来自性或本性不生不灭???既然“十方生物就是能量守恒”,为什么只关注人类?非生物就没有能量吗?或许非生物也是生命。或许“无情生命”也有极模糊极原始的知觉,不过肯定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孤立独立的灵魂。估计微生物(最简单的有情生命)才有极模糊极原始的自我意识,极模糊极原始的对“自我”的执着,所以才要复制繁衍。微生物也要进食,也需要能量,这就说明孤立的独立的自我是虚妄的。谁都离不开能量,犹如鱼离不开水。不仅泡在能量里,体内也有能量。我执=无明。所谓“无明”只是(有情)生命的一面。生命还有另一面:“本明”。《楞严经》第一卷 第十三章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无明好比是物质,属果。本明好比是能量,属因。我们无法倒果为因,逆转因果,直接看到“能量”,看到本明。但是我们可以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及物质间的互动、感应与交流间接“看到”、推想、体悟“能量”。与其说物质第一性,不如说能量第一性。说物质第一性的未必是马克思。《坛经》: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máo)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把先天第一因称为“自性”“空性”的就是慧能本人,显然他反悔了。把先天第一因称为“佛性”“本性”“真性”“本我”“真我”就会出现题主的问题。好比人人各有一个上帝,甚至人人各自是上帝。这怎么可能?上帝造物主真主只能有一个。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打了个比方“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所有的佛共一法身。这就引诱了人们断舍离,“离世觅菩提”,嫦娥奔月。能量这个比喻更好一些,道不远人,好比水之于鱼,空气对于飞鸟,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日用而不知。夜夜抱佛眠。太亲近了,我们反而认不得了。“先天第一因”也是妄名,既然先于天时,哪来的先后与第一第二。容易让人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先天第一因与我无关。其实好比很多很多年前的明星就在眼前,所以才有光年这个空间单位。何曾过去?当下的一切信息那一个不来自过去?我们不是包裹在过去中吗?看看体内,看到的不是过去吗?既然是过去,就是注定了的。都是老天爷的安排。不要管老天爷是谁,他是怎么安排的。要相信他老人家是仁慈的,有感情的。因为理智是脑,感情是血,物质是脑,能量是血。能量第一性。宇宙大爆炸就是能量冷却成物质的过程。这个爆炸与冷却还在进行中。最后也许热寂或冷寂,就是涅槃。然后或许再爆炸又一个循环……这些都是虚妄的想象,无从证实。除妄亦是妄,识妄即是真。如果做不到悬崖撒手,自在无碍,就是没有真觉悟。知乎用户: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我是我,非我是非我 我(能觉)是非我(所觉),非我(像)是我(镜) 既然我与非我的对立是妄,镜与像从来就没有对立过 (离镜无像,离像无镜,镜即是像,像即是镜) (离心无物,离物无心,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除妄亦是妄,识妄即是真, 不妨姑妄言之,应该姑妄听之 心是心,物是物 我是我,非我是非我 --------------------------------------------------------------------------- 某,非某,所以某 某与非某的对立就是妄 (本是不对立的,没有非某,就没有某) 对于答主来说,真妄的对立就是最大的妄 除妄亦是妄,识妄即是真
第一层:执着第二层:执着来想象度第三层:既渡舍舟,悬崖撒手,自在无碍知乎用户:为什么佛教让人断无明?
所谓“无明”只是生命的一面。生命还有另一面:“本明”。《楞严经》第一卷 第十三章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无明好比是物质,属果。本明好比是能量,属因。我们无法倒果为因,逆转因果,直接看到“能量”,看到本明。但是我们可以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及物质间的互动、感应与交流间接“看到”、推想、体悟“能量”。
如果只看到无明,忘记了本明。只看到生命之苦,无视生命之乐。只看到世界之恶,无视世界之善。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出世”“入灭”,(请恕我直言)无疑是出偏入魔了。转贴一段如是我闻的传言:“《四分律》中记载诸比丘(和尚)于婆求园在释迦牟尼佛的指导下修不净观致使极端厌恶生活,或用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互相杀害,有六十个比丘请求名叫鹿杖梵志的婆罗门外道将自己杀死,有人称赞外道说:“很好很好,你得大福了!既度脱沙门,又得到他们的财物” ,阿难等大弟子熟视无睹,号称无限神通的释迦牟尼佛却不知身边发生的事情,半个月后升座讲法时发现人数大减,问阿难得知情况后才赶紧纠正错误,改令还未自杀的诸比丘修特胜观”
慧能无相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执着无明物质即是邪见世间,想象本明能量即是正见出世。执着来,想象度。既渡舍船。悬崖撒手。“长伸两脚卧”是真寂灭真涅槃。
坛经: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坛经: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何为“相”?体之一端也。相有限,体无限。相有形,好比物质、纯物质。体无形,好比能量、纯能量。执着有限之相为邪,想象无限之体为正。执着有形有相为烦恼,想象无形无相为菩提。烦恼来菩提度。邪来正度。既济舍舟。“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坛经 无相颂》)“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何以睡得踏实?只因悬崖撒手。
知乎用户:《楞严经》第三卷里提到的火大和合问题? 你如果知道“缘起性空”与“空性起缘”的不同。你就知道佛为什么这么反感“和合因缘”了。所谓“煮沙欲成嘉馔”,好比搭积木要成通天塔。
空性(镜)起缘(像)造成了缘(因素)起性(成果)空好比人们忘了一切事物的来源,眼里只有各种事物,试图拼积木成通天塔,甚至是拼尘欲要成觉,煮沙欲要成饭,终究一场空(关于空性起缘,请看我的其他回答或短文)
应直接体悟无限的空性、自性,无限的“识精元明”,无限无始的“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坚信五蕴本空,坚信天人本一,坚信鱼不仅在水中游,水也在鱼的体内,……(不仅物质泡在能量里,物质之内也有能量。慧能:长伸两脚卧)悬崖撒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寂灭岂有次第?这才是真正的“顿悟”“无为法”
话说我早年发誓要修炼无为大法。可笑的是,我一直没搞懂怎么才算无为。有人说,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干坐着傻等。利用杠杆原理,这一头放下一切,就能在那一头得到一切。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无为,而是取巧。(甚至有一点点阴险。)贪心不足。知是无涯的,即便入了某种大定,能知过去未来,也终究有限。不然的话,你就出不了定,成了植物人甚至死尸。个体终究所知有限,无法穷尽全体。而只要还有未知,就有变数,敬告某些人,不要太自信。扯远了。回过头来说我目前所理解的无为。我有个外国朋友,信神,要做大手术,手术前打了个电话给我。我知道他可能害怕了,我就对他说,现在你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神了,……。我们总以为自己就是一具身体,或者至少这具肉身是我的。真的如此吗?那么你明明不想生病,不想老去,更不想死。而这身体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呢?还有的朋友认为:我思即我在。我们的念头想法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假设存在所谓的“脑控”。你怎么区别哪个念头是自己的,哪个是外来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真的能保证没有什么东西暗中把某些念头塞给你吗?我们的显意识是骑在集体潜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这头大象或蓝鲸上的,同样是“身”不由己的。如果你能把自己的一切都交出来(整个身心都上交了,更不要说身外之物了),或者说归还出来,无论是给神还是上帝还是真主还是佛菩萨,或者还是客观规律还是大自然还是全体集体整体还是其他任何某某事物,都可以,只要不是你自己。如果你能真的做到,你会发现这意味着你可以随便身体坐卧行住(或者自孽苦行)畅想无限(或什么都不想)。怎么样都可以。无为而无不为。都不是你的了,你反而得到了大自在大自由。(这是另一种对杠杆原理的利用)《楞严经》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何期自 性本无动摇... 我们看到是平面,不是立体。 墙角的三条线是后加的。 由像的动摇推知镜的不动不摇。 像一直在动摇,像的不动不摇是假相。 看不出前后的不同,我们就以为不动不摇。 只有镜是真的不动不摇,真的静止。 像的动摇与静止,都是我们的执念(妄念) 不是风动,不是旗动,是…… 动静是执妄之念。同异也是, 看不出差别,我们就以为是同一个 …… 如此解“摇”。 “坚”是“摇”的反面,看着似乎是静止的,我们就以为是坚固的。 …… 估计你们已经学会了, 其他的,诸如生死,来去,得失,取舍,顺逆,肯否,是非,……请自己解吧 “...何期自 性本无动摇...”“不是风动,不是旗动,是……”出自《坛经》 《楞严经》坚觉宝成,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金轮表像之“坚”。 风轮表像之“摇”。 那么为什么火轮表像之“变”呢? 水轮表像之“含”又是怎么回事? “风”之“摇”,“金”之“坚”是明显的 (古人迷信金身不坏,不知纯金是柔软的) “火”的变化,“光”的变化并不明显。 “火光为变化性”是指什么? 如果是指把火光视为物体,看到物体的移动晃动,那不是和“风”之“摇”重复了吗? 为什么我们喜欢光明,不喜欢黑暗? 为什么光明意味着希望,黑暗意味着恐惧? 懒得写了。 。。。。。。。。。。。 物质皆执,能量皆想。两者结合,阴阳动态平衡的是生命。 “我”可以有很多定义。 肉身我,思维我,“不念的我”(以念与念之间的空白为我),……都来自“攀缘心”,是一种执着,一种聚焦(焦虑),一种概括(概念),属于在心镜的像上画圈的行为,来自第一个在岩洞上画圈试图以此定住猎物的人,他可能是受水聚在一起自然形成的圆圈的启发。 共同的特点是有限 自性,空性(如同虚空,如同宇宙空间),法身(以一切法,一切事物为己身),大我,真我,真正的自己……,都来自想象,来自对无限的想象。来自光线的无限延伸。 墙角三条线的无限延伸让我们想象有个无限大的宇宙 看得清变动就是光明,看不清变动就是黑暗。(不知道,想象不出黑暗里有什么给我们带来恐惧。) 像动镜不动,像变镜不变,让我们想象镜的永恒。 不聚焦于眼前、手中,我们就无法生活。“攀缘”执着是我们的宿命 累了,总要闭眼放手,休息,睡不着,就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思索“我”从哪里来,第一因是什么?妄想也是我们的宿命。 为什么是“虚妄”的想象?因为无法证实,只能从果推想因,无法直接颠倒因果见到“第一因”。个体怎么实现无限,怎么得到无限?都是妄想。 知道“不可知”,就该放下妄想。不肯放下,就是“法执”“法我执”。 有位哲学家说,因果关系是最大的迷信。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一切都是巧合。都是老天爷的安排。无论是谁的安排,无论是怎么安排的。 你眼前的一切,所谓的当下,动中有不动,变中有不变,是可以记忆的,记录的,这就说明都是注定的,都是宿命。 各人各有各的哲学信念信仰,妄想或不妄想,执着或不执着,努力或不努力,都是命。 人有人的命,鱼有鱼的命,鸟有鸟的命。因为身体不同。 物质皆执,能量皆想。两者结合,阴阳动态平衡的是生命。 物质,肉,脑,理智,概念(“执着“)属阴 能量,血,心,感情,想象(“妄想”)属阳 过阴,带来烦恼痛苦 过阳,容易发狂入魔 过阴时,一紧一松,一阴一阳, 过阳时,一放一收,一阳一阴, 阴阳动态平衡,苦乐动态平衡 平衡就是完美,莫求极致“一紧一松”" 一放一收"属于动功(推荐赵金香编的鹤翔庄)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止。运动使人强壮,静止使人长寿。静功可以学达摩与慧能的心法。达摩:外绝诸缘(闭眼放手),内心无喘(从想象本明,到坚信“能量”,放下妄想)慧能:憎(执着)爱(想象)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姿态可以学观自在菩萨的坐姿或佛的涅槃相(卧姿)。不建议学佛的坐姿,那时佛还没有真正觉悟,他还在与自己的心魔搏斗。等他放弃禅坐,睁眼目睹明星时才刚刚开悟。
生命即觉,觉即生命。 生命与生命,觉与觉,(镜与镜,)是平等的。 好比同样的电视机,不会因为播放《星际穿越》《蜀山神侠》而大或高级, 也不会因为播放《昆虫总动员》《乡村爱情记》而小或低级。 商场会因为一部电视机在放宫斗剧而要价更高?或因为另一架电视机在放农业科教片而要价更低? 生命,觉,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贵无贱,无输无赢,无悲无喜…… 悲喜输赢都是电视剧里角色的事, 与放此剧的电视无关。 生命本是平等的,即便未觉也没有少一点,觉了也没有多一点。 但是人心不平。(“平等”只是句口号,人们真正渴求的正是不平等。) 以《楞严经》为例, 经中佛祖已经说得很清楚:生命的本来面目是觉,是镜。与法身觉海相比,肉身只是海中泡沫。 原文如下: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但是,阿难还不满足,还要问佛为什么你的镜中有万千宇宙,而我的镜中只有丛林精舍。 也就是说他还是要求神通,追求镜中像。 如来前面关于不要背觉合尘,要背尘合觉。以攀缘心修道,如同煮沙欲要成饭,等等等等,都白说了。空性(镜)起缘(像)造成了缘(因素)起性(成果)空 好比人们忘了一切事物的来源,眼里只有各种事物,试图拼积木成通天塔,甚至是拼尘欲要成觉,煮沙欲要成饭,终究一场空 (关于空性起缘,请看我的其他回答或短文),所谓攀缘,就是追求镜中像,或以镜中像为标准,观大观小,厌低慕高……不过佛祖没有责怪他,而是满足他,说了如何修神通。说完了,还特意说了五十种阴魔。其用意(在我主观看来)是为了提醒他无论修出了什么,都不要自居神圣,自以为与众不同,以免入魔。常有人以为笔者只知口头禅,文字禅,不懂实修。其实我并不反对所谓的实修。只是我们到底该修的是什么?僧璨《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种无喜无嗔的境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修养的。其他的对镜中像的追求,所谓的实修,其实与买彩票求中奖没什么两样。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错的。我从不阻止我老婆买彩票。能中奖有什么不好吗?有人胡了副好牌,兴奋过度,突发心脏病,甚至病故,这是牌的错吗?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可见,不是实修不好,追求所谓实际利益或物质的胜利也没什么错。只是没有超脱的心态,恐怕消受不起。古人说:悟后才能真修,不然的话,都是盲修瞎练,遇到魔障,很难通过。而且,诸如追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也是求镜中像,更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提倡。只是笔者(主观地)更重视心理健康而已。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真的有天魔或魔王的话,那么他最厉害的一招是先把你捧上天,再打入地。(如果你非常受用上天的感觉,就已经入魔了,也不用再打入地了。)所谓由奢入俭难。最难过时,似乎老天爷也在跟我作对,雪上加霜。明明南方已经很少下雪了,那一年的冬天却突然大雪成灾。正在心情冰凉,极低落时,还要顶着寒风,在天没亮时就起床……。我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时冲动,几乎付之行动。最难熬的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心灵上的。而当PANIC来袭时,心理上的冲击会反映在生理上,
已标注为湖叶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