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粗糙,为何官差一抓一个准?看最后的话,插翅难逃
古装电视剧大家肯定都看过,在热闹的大街上往往会有一个专门的布告栏拿来张贴“通缉令”等重要的消息,上面画着一点儿也不像犯人本人的粗糙画像,写着一段比较简洁的文字,电视剧里那些犯人通常还敢跑来看看自己的“通缉令”。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粗糙的通缉令真的能抓到逃犯吗?古代的通缉令和电视剧里一样粗糙吗?你还真别说,古代的粗糙通缉令真的能抓到逃犯,而且一抓一个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目前的史料可知,中国最早的通缉令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如图所示,乃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画像,说实话,就凭这画像,也许伍子胥站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反应不过来,但这并不影响此通缉令发挥作用。
话说公元前522年,得罪了楚平王的伍子胥到处逃命,处处小心,结果生气的楚平王不止派人到处张贴通缉令,还给出了丰厚的奖金,当年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夫是这样说的:“楚王为了捉你,给出了五万石米作为赏金,还要封告发者大夫爵位。”
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张通缉令就已经颇有今天通缉令的形态了,第1点,有目标罪犯的画像和姓名;第2点,设置了丰厚的奖金。在当年50000石米是啥概念?谁要能捉到伍子胥,一辈子都不用愁了,所以这就是能抓到逃犯的第1个原因,“丰厚的奖励”。
第2个原因:连坐制。它起于西周,完善于秦朝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对它做了特别详细的规定,比如: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5家为伍,10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10家连坐。
这要是10家人里1个人犯错,10家人全部都要受到处罚,谁会拿这么一大家子的人命开玩笑?所以一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很多犯罪人员都自首了。
第3个原因:身份证制度。当然了,在古代不叫“身份证”,叫做“路引”,也是商鞅给定的。众所周知,古人一般是不会出远门的,人口流通很差,但凡村里来个外人,大家都会有所警觉,而且如果没有“路引”,连去店里买东西、住宿都不行,这时候即使通缉令上画像很粗糙,大家也会初步判断后报官,宁可错抓也不可漏抓。
大家还记得《西游记》里,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出示的“通关文牒”吗?没有这个东西,其他君主都不会理他,“通关文牒”就是古代身份凭证的一种。
第4个原因:通缉令上的字。除了上文中说的“巨额奖金”,古代通缉令上通常有这样一句话“如有隐匿知情不报者,与凡人同罪”,谁会没事找死呢?
由此可见,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不过是个辅助品,虽然粗糙但是也会突出罪犯长相的特征,比如大鼻子、丹凤眼啥的,抓逃犯靠的并不只是画像,那时候为了巨额赏金,还衍生出了“赏金猎人”之类的人,抓逃犯速度可快了,根本无需担心。
参考资料:《史记伍子胥列传》《玄奘传记》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