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輔政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制定中華禮樂制度
周武王推翻了商朝,開創了全新的朝代, 周朝。按理說,新王朝應該是風光無限、百業待興的黃金開局,大家都該滿臉笑容準備幹大事,創大業了。但偏偏,時運不濟,這位開國皇帝周武王,只當了兩年的王,還沒來得及實施他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就突然駕崩了。繼任者新王, 周武王大兒子,周成王,才十三歲,還在青春變聲期,把這麼大的一個新王朝交給他, 一大幫老成謀國的叔叔伯伯,站在一旁看著他,等著他發號施令, 他真不知道, 自己該說甚麼好,局面那叫一個尷尬。這時候,站出來實際接手一切政務、穩住朝堂、安撫天下、教育小皇帝的,就是周武王的親弟弟、成王的親叔叔,周公旦。那时候,周成王年幼,刚建立的周王朝,政權也不是大稳固。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尊稱他為周公。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就病死,周公旦受命,开始辅佐周成王,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七年多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解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為周朝後來五十多年的“成康之治”,奠定了穩定的基础。周公旦名義上不是國王, 勝似國王。是實際的朝政核心。說到軍務,他親自領兵出發,平定反叛勢力。說到政務, 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他還編法律、定制度、安撫民心、祭祀天地、修祖廟,獎勵功臣,基本上是什麼都要管。而且,他一邊做事,還要一邊小心謹慎,盡量不讓別人說閒話。畢竟歷史上“叔叔代侄輔政,很多都演變成篡位大劇,商湯滅夏後的伊尹、漢初的呂后家族等,……人們最怕的,就是權臣假借輔政之名奪權。歷史證明, 周公旦的憂慮,不是庸人自擾, 問題就出在內部。 周公旦輔政不久, ,周公旦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就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成王的王位。商紂王的儿子武庚, 由於周武王的寬大, 不但沒有殺他, 還被封为殷侯。不過, 為了以防萬一, 周武王還是派人, 對他進行监视。 武庚心懷不滿, 一直等待機會, 希望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殷商的王位。因此在周武王死後, 他知道管叔、蔡叔要造周公旦的反, 就馬上和他們串通一气,還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一起闹起叛乱来。看上去聲勢還挺大,歷史上稱作 “管蔡之亂”。周公沒有害怕, 沒有退縮,更沒有慌亂, 他選擇的是,自己領兵出征, 以武力堅決平定叛亂。他親自領兵南下,剛柔並濟,一方面平叛鎮亂,一方面安撫百姓,替年幼的成王鞏固了王權。這場叛亂平息後,他沒有休息, 也沒時間開慶功會,轉身又投身到更大的任務中,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國家制度建設。周公旦深知, 要想國家長治久安 ,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他總結夏商兩代滅亡的經驗教訓,制定了整套國家管理制度, 和一整套如何教化人民, 遵紀守法,樹立了一整套,國民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個好人的,一整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在國家管理方面, 他推行封建制, 把全中國分為不同的區, 分封諸侯, 放手讓他們代替中央管理地方。 表面上看和過去沒有大的區別, 但是實際上, 他接受過去的教訓, 防止諸侯權力過大, 架空中央集權, 採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制定了各個諸侯國統一的發展農業生產制度, 統一向中央納稅辦法,不像過去商紂王那樣, 一拍腦袋, 就向下面橫徵暴斂。周公旦的辦法, 公平對待每一個諸侯, 讓大家心服口服。 另外他還安排君主不定期巡視, 了解各路諸侯,是否認真治理屬地, 並且要他們每年到中央開會,匯報工作, 以此激勵大家。 認真管理領地。管住有權有勢的諸侯, 周公旦深感不足。 他認為, 整個國家, 因為歷史, 地域的原因, 人民的教化水準太低, 而且大不相同。 過去為了生存, 很多地方的人, 還處於野蠻人階段, 為了爭取食物, 為了自己生存,殺人,防火, 搶劫,互相殘殺, 沒有人認為有什麼不對。 人民心中沒有正義, 非正義, 正確, 錯誤概念, 這個情況不改變, 國家就沒有前途。 因此, 周公旦, 決定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 他制定了一整套的禮,和樂制度, 其核心, 就是教化人民, 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應該如何做一個好人, 而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仍然處於野蠻人階段。簡單說,周公把對人民的教化,分為兩條主線:【禮】:在社會中, 人與人相處,誰該說話、誰先坐、祭祀怎麼辦、國君怎麼出巡,人民的社會行為是什麼,全都立下詳細的規矩,人人都有一定的行為準則需要遵守,不得越位, 不的越界。【樂】:音樂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用來教化人心。音樂可以潛移默化、讓百姓知書達禮不亂來, 這樣社會才能穩定,君臣才能和諧。
周公輔政·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制定中華禮樂制度的奠基人
漫談中國歷史趣事(9)
這套制度,旨在規範社會秩序,鞏固統治基礎。這套制度,強調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通過禮儀,規範人們的行為,通過音樂陶冶人們的情操,周公旦成功地將禮樂制度融入到國家治理中,奠定了周朝穩固的社會基礎。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 諸侯分管, 人民要遵循禮樂制度教化, 從而服從管教, 按統一的道德標準做人,處世, 這對中華民族後世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深遠影響。周公旦制定禮的制度,注重人民禮儀的規範性。他將禮儀分為五類: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分別對應祭祀、喪葬、接待賓客、接人待物,軍事行動和喜慶活動。每一類禮儀都有詳細的規定,確保在不同場合下,人們的行為準則, 都能符合統一的社會規範。同時,周公旦還制定了相應的樂的制度,也就是音樂。 他認為音樂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教化人民克己守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周朝的音樂體系包括雅樂和俗樂,其中雅樂主要用於宮廷和宗教儀式,具有嚴格的結構和規範。雅樂的代表作品包括【大武】、【大韶】等,這些樂曲不僅音樂優美,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樂器方面,周朝的發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根據【周禮】的記載,當時的樂器被分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分別代表不同材質製成的樂器。這些樂器包括編鐘、編磬、瑟、琴、笙、簫、埙等,種類繁多,音色各異,為周朝的音樂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此外,周朝還設立了大司樂等音樂機構,負責音樂的創作、演奏和教育。這些機構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人才,推動了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不僅在周朝時期得以實施,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學派將其奉為經典,孔子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後面的歷代王朝,在制定法律和制度時,往往以周禮為藍本,強調禮儀的重要性。即使在現代社會,禮儀仍然被視為衡量一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周公旦的禮樂制度,不僅規範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制定禮,樂制度,周公旦成功地將對人民的道德教化, 和國家治理相結合,建立了一個以禮樂為核心的社會秩序。這一制度的確立,使得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王朝,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在現代社會,禮儀仍然被視為衡量一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周公旦的禮樂制度,不僅規範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套禮樂制度, 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來整整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核心思想繼承下來,成為了儒家學說的基礎。孔子就感嘆說:“ 我不如周公 。”孔子他老人家畢生崇拜的聖人,不是皇帝,也不是戰神,而是這位辛苦一輩子、不爭權奪位、還把制度建得穩穩妥妥的周公。周公是一個努力親政, 又非常謙虛謹慎的人, 有一個成語,形容他的勤政, 叫“ 吐哺握髮” , 就源於周公旦的為人處世實踐。據說,有一次,他正在吃飯,有賢才來訪,他不敢怠慢,立刻吐掉嘴裡的飯, 先接見對方。另一件事, 是他正在洗頭,有人來求見,他連頭髮都來不及擦乾, 用手握住頭髮, 就去會客, 不願意怠慢客人。他的處世辦法, 可見他對人才的渴望,謙卑到了什麼程度。周公旦不是王,卻做著王的事;他不是聖人,卻建立了連後世聖人孔子,都敬佩的制度;他不是創業者,卻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制定了一整套守業辦法的無名英雄。後來成王長大了,二十歲正式親政,周公旦, 立刻主動歸政給成王, 自己退居二線,不戀權,也不變相干政,從此淡出朝堂。這樣的格局,在後世人中,幾乎無人複製。因為周公旦的榜樣和教育, 周成王, 和周成王的兒子周康王, 都能夠兢兢業業, 按照周公制定的辦法治理國家,前后共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歷史最佳时期,历史上稱為“成康之治”。 這一切, 都與周公旦打下的基礎有直接關係。周公旦的一生, 和後代的諸葛亮真有一比 ,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華文明的發展, 從周公旦開始,是一個歷史分界線, 從他以後, 中華文明才得以脫離野蠻人時代, 真正進入中華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我們今天談周公旦的功蹟, 無論給予多麼高的評價, 都不為過, 他是中華歷史上, 應該被特別記住的一個人。謝謝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4_17 13:50:29编辑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4_17 13:51:17编辑
贴主:野山鹿鳴于2025_04_17 13:51:57编辑
已标注为野山鹿鳴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