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子名言中的【斯人】與【是人】之爭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為後世廣為傳頌的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當上天要賦予某個人,重大的使命時,必定會先讓他經歷內心的磨難,使他的意志堅強;讓他承受身體的勞苦,使他變得更加堅強有韌性;讓他經歷飢餓和困苦,讓他的身體能夠承受艱辛,通過種種逆境,打亂他習慣的生活方式。這些挫折和考驗,是為了激勵他的內心,增強他的毅力,讓他擁有原本並不具備的能力。這段話闡述了孟子,對於逆境的態度,認為挫折和困難,是人生成長必經的過程,也是人成長和成功的必要條件。孟子的這段話,經常被用來勉勵那些,面對困難和挑戰的人,具有很深的哲理意義。然而,近年來有部分學者和愛好者提出,這句話中的“斯人”是否應作“是人”,並引發了一場有趣的討論。一。 現行主流版本中的【斯人】:目前流傳最廣的【孟子】版本中,該句確定為“斯人”。“斯”在古漢語中是“此”的意思,指具體的對象。從文學和語感上看,“斯人”作為“這個人”的表達,更具書面語的莊重性,符合孟子著作一貫的文風。此外,古代文獻,【十三經注疏】等經典注解版本中,也採用了“斯人”的表述,這使得“斯人”在歷史傳承中成為主流。二。 【是人】的歷史與爭議提出“是人”的學者,主要基於古文獻中的異文記錄。古代文本的抄錄過程中,因字形、音義的相似性,“斯”和“是”,常被混淆。“是”在古漢語中亦有“此”的意思,例如“是故”解釋為“因此”,“是人”同樣可以解作“這個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是人”可能是早期版本中的用法,後來被修訂為“斯人”,以迎合更多文雅的語感。三。 【斯人】與【是人】的語感與用法對比:【斯人】,體現了一種更為優雅、正式的文言特徵,語感莊重且符合孟子闡述道理的風格。
論孟子名言中的【斯人】與【是人】之爭
【是人】,語氣略顯直白,雖然意思無異,但在文學表達上少了一分古典的優雅。這種表達方式更接近口語化。四。 兩者的權威性比較從文本傳承的角度:【斯人】在【孟子】的標準傳世版本中,被廣泛接受,並且多數經學家,認為其更符合孟子的文風與思想。學術考據的角度:少數學者根據古代文獻指出,【是人】可能是更早期的版本,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依據,但尚未成為主流。五。 個人觀點:從文本傳承和語感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支持【斯人】的說法。斯人,不僅在歷史上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其文雅的語感也更符合孟子語錄的文學風格。同時,雖然【是人】在異文記載中,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其證據的充足性,與說服力,尚不足以推翻【斯人】的主流地位。【斯人】與【是人】的爭論,反映了文本研究中細節的重要性,也彰顯了,對傳統經典理解的多樣性。無論採用哪一種表述,這句話的核心思想並未改變:面對重大的使命與挑戰,逆境是必要的歷練,而人類的成長,正是在磨難中完成的。以上只是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歡迎批評指正,又及:我在今天發布的【野山鹿鳴微型小說 目錄索引鏈接】中, 用了一幅字,做文章報頭, 抄錄的就是孟子的這段名言, 這幅字中, 就是用的 ” 是人 “ ,故有網友提出質疑, 所以做此文, 用以解疑。下面就是那幅字:感謝收看, 祝週末愉快,贴主:野山鹿鳴于2024_12_27 19:48:30编辑
贴主:野山鹿鳴于2024_12_27 19:53:35编辑
已标注为野山鹿鳴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